APP下载

散打专项大学生运动损伤分析

2021-08-30石根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对抗性小腿韧带

石根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散打是一项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通过学习和训练,散打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还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同时,散打又是一项对抗性体育运动,由于散打本身的性质导致运动员极易在对抗或训练过程中出现损伤。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散打运动员竞技水平和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这一对抗性运动中,受伤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该研究主要以自行设计问卷并在特定人群中进行调查的方法来总结散打运动损伤出现的部位、性质及原因,并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给出合理建议,以降低运动损伤的概率。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散打专项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为研究对象,以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6—2019级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研习散打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33名。调查对象标准:问卷完整且为专业散打专项的学生。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

该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个人信息、专业程度、运动损伤部位、运动损伤成因及后续的解决手段,其主要是对散打专项学生年龄、体重及训练年限的统计和运动损伤部位的部位性质及原因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探讨散打运动损伤的有效预防措施。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该问卷所收集的结果在被调查人群中存在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网络问卷,对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33名散打运动专项的学生进行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问卷回收33份,其中有效问卷31份。问卷纳入标准:问卷完整且为专业散打专项的学生。

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出的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以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6—2019级民族传统与体育专业中研习散打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31名,年龄主要分布在19~24岁,运动年限3~10年。调查对象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3.2 运动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3.2.1 运动损伤的部位

通过问卷调查整合的运动损伤部位情况统计表得出(见表2),散打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易受伤的主要部位在手腕、足踝、腰,其中手腕和足踝比重相当,均占总比的17%。同时,头面和小腿也存在一定的受伤风险,分别占比11.3%和13.2%。前臂不易受伤,仅有1例,受伤概率为1%。

表2 损伤部位情况统计表

3.2.2 运动损伤的性质

由表3可知,散打运动损伤主要以软组织为主,高达22例,占受伤比例的25.88%,以前侧软组织挫伤为主。其次为关节韧带的拉伤和肌肉损伤,占比24.71%和20.00%,这其中又以关节韧带的扭伤最为常见,例如食指、拇指关节韧带的扭伤,腕踝关节韧带的扭伤。创伤性骨膜炎与骨折的发生概率比较低,分别占比1.18%和2.35%。

表3 运动损伤的性质

3.3 运动损伤的原因

散打实战对抗的受伤率很高,其中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有:过度疲劳、对抗强度过大、过程中外界暴力被击、对抗之前的准备活动不足等。

由表4可知,运动损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技术缺失;准备活动不足;暴力被击;身体素质差;注意力不集中;对抗性强;过度疲劳;局部负担过重;麻痹大意等。

表4 运动损伤的原因

4 分析与结论

4.1 运动损伤的性质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可知,软组织损伤较多,而骨折、脱位和严重的颅脑损伤较少。这与散打运动比赛的规则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散打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和实战中,也具备一定的训练经验和保护措施,使得对运动员本身的伤害率较低,在训练和实战中稍有留意就可以避免。总体来说,从调查问卷汇总的受伤情况来看,武术散打的运动损伤还是具备散打运动的技术特征和运动员自身的战术特点的。

4.2 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4.2.1 技术缺失

技术缺失就是在散打对抗过程中,技术动作错误,动作的要领并没有完全领会。散打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对抗性,在初学阶段,运动员没有办法很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对动作的细节掌握不是很到位。动作的不规范加上节奏的紊乱,导致错误和多余的动作过多,不能合理、准确地掌握运动技术动作。此外,当散打专业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时,过早地进行沙包练习也会使得其上下肢受伤。

因此,在散打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使运动员全面、正确掌握散打动作,同时做好预防措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基本训练规则、领会动作要领、掌握动作技术,以此提高散打技能水平。

4.2.2 准备活动不足

由于散打这一对抗性的运动中容易出现拉伤,所以对身体的状态水平要求很高,就目前调查情况来看,江苏师范大学的散打运动员在自我练习之前的准备活动内容过于单一,结合暴力被击的原因比例,可以得知缺少专项的准备活动,尤其是围绕激烈身体直接对抗的专项准备活动。其次,运动员本身存在一定的对于准备活动不重视的情况,所以准备活动不充分是造成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训练或赛前要认真地做好准备活动,提高兴奋性,使关节、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在剧烈的运动中预防损伤。在散打运动员进行素质训练时,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各项机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4.2.3 过度疲劳、身体素质差、暴力被击

普通高校的散打运动员和职业散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对抗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而高效的教学训练和对抗性练习中存在一定的负荷过大的可能性,这样就会更容易引起运动损伤。相比较而言,普通高校的散打运动员体能水平不高,综合身体素质不是很好,不能承受对抗过于激烈时的运动负荷,这种情况下,暴力被击的可能性很大,这些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因此,在合理安排训练计划之余,要增强高校散打运动员的运动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的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心理状态的能力,来避免在体育运动训练及对抗训练中不良心理因素的产生。

4.3 结论

散打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以手腕和足踝(均占17.0%)最为常见。针对手腕的损伤,常见的有拇指、食指的指掌、指关节的扭伤、挫伤与拇指关节的脱位,以及腕关节的扭伤、掌骨骨折等。产生上述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尤其是散打手部技术要求(拇腕关节周围的韧带保持紧张来维护该关节的稳定,使其周围韧带避免损伤)。当手部动作存在技术错误时,在打击对手或者沙袋时就很容易受伤。例如,握拳太松的时候,拳面不够平,这样就会造成指关节的韧带扭伤和关节脱位,而腕关节韧带的扭伤和关节软骨的损伤则是手腕不直造成的。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用手防腿的方法不正确。针对足踝的损伤,多以踝和脚拇指关节韧带的急性损伤最为常见。在对抗性的散打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既要有灵活的步法,又需要用腿来攻击对方,由于足踝关节的结构复杂,以小骨块居多,同时韧带比较薄弱,很容易在接受暴击时受伤。

位居损伤第二位的是头面(占11.3%)。该部位损伤与散打专项的技术特点密切相关。面部是人体直接暴露的部位,与此同时,面部又是对手有效打击的部位,并且打击面部的得分值是躯干的2倍,由此可见,为了赢得搏击的胜利,选手通常以对手的面部为主要进攻目标。面部受伤率高便是由于此。除此之外,在激烈的对抗过程中,选手如果没带防护齿套导致牙齿没咬紧,此时被对手击中下颚,还易发生被动舌咬伤的事故,这一点也需要引起注意。

此外,由调查问卷得出,小腿的损伤占13.2%,大部分是急性损伤。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小腿前侧软组织的挫伤,创伤性骨膜炎仅有1例。小腿的受伤和散打的技术特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散打对抗的过程中,小腿不仅可以用来进攻,还可以进行防守。进攻时,如果抗击的能力不够,就很大概率发生小腿前内侧软组织挫伤或前外侧软组织挫伤,严重的会引起创伤性骨膜炎。防守过程中经常提膝用小腿阻击对手的进攻,这样会导致小腿前部组织被踢或踩而受伤。

猜你喜欢

对抗性小腿韧带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听说人工韧带不好, 真是这样吗
关于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探讨
小腿抽筋不简单
多走沙地可锻炼下肢韧带
我的朋友
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对抗性”解读的
父与子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几种保守治疗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