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实践” 范畴看实践唯物主义的生态思想

2021-08-28王继智

今古文创 2021年30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实践

王继智

【摘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一场意在维护人类生存命运、防止生态灾难的思想运动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蓬勃兴起。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必然不能在各大理论思潮中“失语”。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补充,而且对“改变世界”也有着重大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的生态思想在其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范畴—— “实践”里已经内在的包含了。

【关键词】实践;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思想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58-03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一场意在维护人类生存命运、防止生态灾难的思想运动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蓬勃兴起。一时之间,“绿色思想”“绿色组织”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绿色浪潮,引发了影响广泛的“生态革命”。作为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哲学在面对这一关乎人类发展命运的问题时,就必须从其自身,即世界观的高度去试图把握并解决这个问题。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自己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也需要在这一具体问题呈现之时自觉地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期解决问题,改变世界。

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就是生态问题空前严重时产生的理论思潮,从其立论之初,就自觉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面并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该派指证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和环境被污染破坏的理论根源,因此该派认为应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并建立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尺度的伦理价值体系和相应的发展观。其中不乏有些学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忽视自然本真的存在并主张通过实践改造、支配自然,社会的进步在马克思那里也被诉诸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是将自然作为社会进步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满足生产力的发展便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应该指出,这种批判是毫无道理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将自然与人类相割裂,是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反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范畴才真正沟通了自然与人类社会,找到了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方法。

区别于之前的所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地将“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根本范畴,自觉地将实践性作为自己鲜明的品格,自觉地将实践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践范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范畴包含丰富的理论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处理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最关键的钥匙,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以往一切哲学的基本范畴——“实践”里已经内在的包含了。

一、实践的物质性和客观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于客体世界的先在性的确认,也体现了主体在改造

世界过程中受客体的制约的必然性

实践的确立在本体论上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这意味着直观的唯物主义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客观性的物质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即在与人相联系时对人来说才有意义。“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與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①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完全无视自然的存在,其实这完全是主观臆断。以唯物主义作为自己基本哲学立场的马克思,不可能无视自然的存在而仅仅关注于人自身的发展。“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②马克思这句话表明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存在和发展,正是因为自然界的先在性。费尔巴哈已经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指证了黑格尔“绝对精神”自身绝对的主客统一是“非对象性存在”,而只有感性事物之间才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因此如果说一切存在之间的关系都是对象性存在的关系,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对象性关系。由此观之,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关注自然界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不仅如此,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界的成员,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且片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单独发展,人类从自然界这个必然王国出发,也就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即使是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也是建立在必然王国基础之上并且须臾不能离开自然界这个“必然王国”。作为实践对象的自然界的先在性和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在逻辑上就决定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不能超过自然界本身的容纳限度,否则人类就是在伤害自身。

二、实践作为连接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缓解人和

自然界相分裂的“药方”

近代以来的生态危机也有认识论层面的深刻背景。笛卡尔的“主体性哲学”确立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具体表现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单向度地被征服、被利用的关系。这种思维模式诚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理性能力的作用和发展,但也必然会导致主体对客体地位的贬低。这种情况下,对客体本身的漠不关心势必会导致对客体的过度利用,这便是近代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也是人类中心主义得以建立的理论根源。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视作连接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彻底克服了近代以来思维和存在相互割裂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而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相互统一的,客体对主体来说不是被征服的对象,而是主体得以产生的家园;主体也不是以完全外在的姿态认识客体而是以内在的统一的视角认识和改造客体。克服了主客二分的这种实践观也就逻辑必然地将客体从被征服的地位中解脱出来,也逻辑必然地要求人类处理好和自然界的关系。

三、实践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中介

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尤其典型地体现了在机械论思想控制下自然与社会的割裂,如果万事万物都受自然界的必然律所支配,那么人不过是自然界中比较精细的物质组合起来的生物罢了,照此观点,人在社会中所追求的自由实际上成了不可能。被黑格尔批评为知性思维代表的康德哲学也体现了这个特征:现象界中人毫无自由,本体界的自由又被推到了遥远的彼岸。黑格尔主义者自以为迈过了二者之间的鸿沟,但被马克思指出不过是在“观念”中迈过了而已。

真实的情况是:人类和自然界的感性对象性关系实际上表明人类历史不能是脱离自然界的“思想史”,而只能是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的历史;自然界也不是费尔巴哈理解的始终不变的自然界,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过了的“人化的自然界”。实践就是使人从自然界脱离出来又使人与自然界恢复统一的中介。

极端生态中心主义主张“反生产”、崇尚“回到丛林去”的解决方法恰恰证明自己还没到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表明如果没有实践,没有人对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活动,就根本不会产生人类,也根本不会产生人类历史。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这种将人类历史与自然界人为割裂的方法,其实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批判过了:“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进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 ④正如前文所述,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如果不采取活动变革自然,就根本不会有“人”的存在,更不会有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者今天的生活,而且变革自然并不等于将自然看作任意处置的对象,而是要充分考虑客体对主体的制约。实践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它是一种双向运动:一方面人通过实践变革自然,一方面对象又反作用于实践主体,因此,实践作为连接自然与社会的中介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只有在实践中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才能达到与自然和谐的统一。

四、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作为科学实践的

主观能动性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与动物和自然界的关系不同,人不是根据本能被动地行使活动而是根据自身的目的与需要主动地去行使自身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将黑格尔具有自我运动特征的“精神”转化为感性存在着的人的特征。同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不同,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赋予了人的活动的主动性。因此,实践这个范畴本身就内蕴着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能是盲目的不考虑后果的活动而只能在人的有意识的调控之下进行才是顺应人的“类存在物”的本性的。

科学活动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和热爱的事业。马克思富有预见性地看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环境生态的改变的利好作用:随着科学的进步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废料的有用性质,并且使之变废为宝重新加入新的生产过程,这可以大量减少原材料的开发。马克思也提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越来越凸显: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这种情况下城市中大量的“生产排泄物”不能及时送到土地中,使其利用价值被极大的浪费。而随着交通和科学的进步,这一废物的重新利用也将变得可能,这个思想无疑对我们今天的废物利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自由的理论实践的表现,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被迫成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的工具。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科学被视为获取更大利润的手段,在这种制度下必然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加深对自然的破坏,因此,使科学重新成为人的自由的理论创造活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便成了重要的历史任务,而这,只有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有可能。而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推动剂。

五、实践的革命性,特别是社会革命的实践,

是马克思主义彻底解决生态问题的有力武器

实践作为人生存所必需的生产活动,作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对象性活动,本身就内蕴着变革自然的“自在形态”而使之成为“为我形态”的革命性意义。既然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要和自然发生关系,那么为什么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才成为人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呢?在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进程中,马克思找到了答案:资本逐利的本性,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私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必然以不顾后果地掠夺自然资源为前提。

建立于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善人或者提升环境而是单纯为了利润,在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中,资本的本性必然会调动一切力量去开发自然以便获得更高的利润,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的物质交换必然会遭到极大的破坏,由此必然会对生态产生愈发严重的影响,因此只有彻底扬弃私有制条件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交换才会重新变为可能。因此只有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共产主义制度才能扬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消费异化”现象而导致的生产浪费,即以“按需分配”代替盲目追求消费而加剧的过度生产。马克思本人有过明确表述,只有在私有制被消灭了的情况下,社会才能对生产活动进行自觉地合理地调节并随着这种调节将私有制条件下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受自身支配。因此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只能建立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当生产活动交换活动重新从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回归到“受自己的支配”的时候,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解。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者指控的人类中心主义,反而通过实践范畴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客二分”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而这些思想从作为马哲理论基石的“实践”范畴里已经内在的体现了。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思想,不仅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还是解决现实的生态问题,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頁。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实践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Voices from Chernobyl:The Oral History of the Nuclear Disaster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