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海诚动画中物哀审美观研究

2021-08-27贾卓燊

艺术评鉴 2021年13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

贾卓燊

摘要:新海诚作为日本新一代动画电影导演被大众所熟知,唯美画风加细腻情感表现是他动画作品的定调,为观众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并成为大批影迷的芳心所归。在充斥着热血动漫的日本市场中开辟出一方新奇静谧之地,并顺势取得动画市场的份额分羹。在动画行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大部分的动画创作依旧延续戏谑、夸张、变形等传统表现的老路,而新海诚却转念重视画面效果及人性思考,开创了具有鲜明自我特色的动画风格。本文从中选取日式物哀审美观作为切入点,此为日本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识形态,重视人的感情及直觉,并对日本动画艺术带来深远影响。新海诚动画作品中通常以悲与美的物哀审美观作为动画主基调,使观影者从中获得与片中主人公同样的情感体验,具有独特的物哀品格。本文对其作品中的物哀审美观作出相应研究,分析其动画电影中的影像画面、视觉语言,独白叙事等方面所蕴含的物哀审美特点,并对其动画作品进行解读,探求其为观众带来的审美体验的优势何在。新海诚的作品是日本动画的新生力量,而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也需结合传统审美特色,以期使得未来我国也能有更好的作品呈现给大众。

关键词:新海诚  物哀审美  动画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168-03

纵观日本动漫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盛,随后优秀的动画作品及导演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宫崎骏、大友克洋、新海诚等动画导演,其创作作品各具鲜明风格。在当下新海诚是极具潜力及标识性的动画新生代导演,其动画场景以色彩加之细腻情感为主,使他成为日本影响力较高的动画导演。随后推出《你的名字》《天气之子》等代表作品,给动画业界带来强烈冲击。于2016年发行《你的名字》这部动画,其继续秉持前几部的自我风格,并且弥补作品中叙事贫乏的不足,成为新海诚导演目前影响范围最广的动画电影。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情感及精神等层面的“软”要求不断升级,观众对动画有着自我审美需求,且渴望从中获取深层情感冲击。物哀审美观恰具此特点,同时也是日本民族核心的审美意识,新海诚将其融入到每部作品之中,以挖掘作品内涵深度,并用物哀之情打动观众。笔者通过对新海诚动画中物哀审美观进行刨析,探求以物哀为基调的动画作品优势所在,为国内动画行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物哀审美观的定义及表征

(一)物哀的概念

日本在历史上受到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影响,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保留了本国民族精神,在发展中诞生了“物哀”这种艺术美学思想。其最初由日本学者从中国儒家思想中提炼出,在日本国学经典《源氏物语》中将“物哀”一词作为日本平安时代的美学概括,立足发扬本土文化形成了“知物哀”,时至今日依旧作为影响日本文化艺术美学的重要思想。从字面分析来看——物指被感知的万事万物(客观现象),而哀是人主观感情中对事物的感知,简单论述就是能够触景生情,而懂得物哀之意的人就可谓性情中人。对于物哀审美来说,首要的就是能够有情感共鸣,次之是情感表现基本都是相交织的,通过对情感的把握实现触动心灵,最后达成物质与精神交融的契合状态。

(二)物哀审美观的缘起及特征

日本文化基调本就存在寡淡自哀至意,其国土贫瘠且多发自然灾害,造成民族心理上的自哀感,认为美好事物不长存。因为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本人非常重视心理平衡的状态,对纯粹有着坚持的向往。日本人文在发展进程中也将物哀审美上升为民族审美,从奈良时期形成哀的意识,在平安时代融入中国汉文化,意识到文化独立的重要性,也奠定了物哀美学的基础。日本为了避免无目的的文化发展,将物哀美学定义为文化核心,并朝此目标不断前行。重视自然是物哀的基础特征之一,是一份纯粹的自然美意识。究其根本是对外界的情感反映,重视自然的清静风格;其次重要的特征就是情感至上,追求生活中的平淡体验,从这份朴素中映射出对人生的思考。在民族历史的发展中,物哀凝聚成一种文化思想,具有本土浓郁情感,为日本动漫行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新海诚动画中的日式审美思想

(一)创作理念及村上春树对其影响

新海诚动画是受到日本本土文化长期沁润的产物,他在创作中融入了大量的日本美学观念,再搭配对待人生经历的感怀。其作品创作中善用对物件的描述、人物心理的变化及行为刻画,在长达2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一直围绕着伤情话语为其作品命题,使得观众在深入了解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份年少错失的无奈隐忍之情。同时其动画离不开日本现代文学,因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其从小便对都市文学派代表——村上春树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村上春树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多表现当代都市人内心的无奈感慨,着重关注人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变化。致使新海诚的创作主题深受其影响,在创作风格上具有相似烙印,由此也奠定了新海诚动画的创作基调。

(二)作品主题呈现

影视作品需要有强烈的主题性,动画作品的主题多隐藏于叙事之中。一般情况下的大主题要蕴含一定的哲学因素,多体现为人们所探讨深思的内容,如爱情、亲人、人性及死亡等。这类主题不会受到时间、地域、民族的限制,具有长久持恒性,能够让全球范圍内的观众都能够接受,其中爱情与死亡被人们称为“永恒的主题”。而大主题运用离不开小主题的并存,小主题可侧面反映出动画作品的中心思想,通过动画角色的行为来深化大主题,在动画创作中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主题呈现是离不开各国家、民族原本的文化氛围,一个民族乃至国家所积累的文化底蕴势必影响着文化创作者在地属性及人生、价值观的取向,也说明作品势必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及民族价值观。纵观日本文化进程中诞生的物哀文化,它有着柔软与刚烈、美丽与冷酷的矛盾肌理,其特质与审美倾向出现在新海诚动画中,赋予作品极端的刚烈决绝与凄美之感。新海诚在创作中喜欢对人与物的离别进行表现,其中以恋人间无法跨越的鸿沟居多,各自安好是其动画表达的重要主题,将人生的遗憾留给观众回味。综上所述,新海诚的作品更倾向于表达佛家思想,其物哀可理解为将角色主观感情的“哀”投射于客观的“物”中,从而激发起观众的那份悲哀叹息之情。

三、新海诚动画中物哀审美的呈现

(一)主题中的物哀之感

其一,新海诚作品多爱恋主题呈现。在初期借助日本万叶集,将其中的理念引入作品创作中。因“恋”在日本依汉字表意为“孤悲”(万叶假名时期),认为“恋”的行为起于怀念止于相见,意味着思念的痛苦与孤独的煎熬,带有强烈的消极内向性的倾向,这种情感恰巧与日本物哀审美观相暗合。如《你的名字》这部动画继承了日本传统的物哀观念,透过天际坠落的流星,穿越时空与黄昏之时相见的少男少女,在凄美的自然景色中展开动画主人公的故事线,镜头所传达的内容就是其想通过表面的叙事来深挖隐藏的思想。新海诚将这种孤悲情审美观念放置于动画艺术中,让观众体验到日本民族对孤悲存在的独特情感。其二,多聚合分离的初恋主题呈现。人们的爱情经历中都存在着执着与错过,没有结果的初恋会让人觉得更具美好。新海诚以初恋的距离作为主题,让观众在淡淡的哀伤中理解真爱所在。其三,多生与死主题呈现,新海诚善用虚构时空传达物哀之感,让观众们探求生与死的意义。在日本传统观念中,认为一个生命的结束也在孕育着新生,死去的过程也会留下瞬间的美好,通过画面引出对生命的思索及将物哀情绪传达给观众。

(二)画面中的物哀之感

新海诚在动画创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背景的细腻描绘,而这恰是最能体现物哀审美观之处。他与中国、欧美动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细微描绘渗透于整体背景中,如冬天说话呵出的白气、植物叶瓣上欲坠的雨滴、阳光在云层中不同时段的折射。其创作都在实景基础上添加细腻描绘,凸显更真实的场景表现,激发观众感知场景中的哀伤之情。一是画面中的自然景色,未经雕琢的自然会直接唤醒人们对美的追求,新海诚动画对自然之美的刻画是重中之重,表露出他对自然的崇拜及对人生的思索。其善用激发观众的物哀之情,元素就是雨水,会将雨水元素从开镜的第一幕就贯穿于全篇始末,且全片故事起始也是由雨引发的。雨作为场景道具,又是故事发展的重心,在其中强化表达情感与氛围,通过雨水来构成审美观的体现,让观众感知到那份孤独感及对恋的思念。二是画面中人造景物,如人流纷杂的车站饱含人们的各种情愫,常被新海诚用来构建画面场景。车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流转折点,代表了人生匆匆而逝,在时间流逝中我们不能预知命运,也表现了人生宿命中的悲鸣。新海诚擅长从各种景物入手,对场景进行细致描绘,将观众带入到平凡的自然景物中,卻能被故事情节深深感动。

自然景色与人造景物,都是新海诚用来表达物哀的对象。自然景色是美好的,顺理成章地激发了观众的物哀美之情,新海诚能将自然景色融于人造景物中,用自然纯净之美给身处城市中的观众们洗涤浮躁心灵。

(三)声音中的物哀之感

新海诚作品多数通过独白形式推进剧情发展,主人公的内心也依靠独白来表现,给影片增添了一抹物哀情愫,运用主人公内心独白及平行叙述的方式,演绎无法缩短心灵的距离。动画片中的配乐非常重要,不仅增添内涵意境,更能够升华主题,也能增加片中角色的情绪。因为新海诚动画多以物哀为主题,就导致其配乐是固定的形式,基本与天门配乐合作。天门的配乐往往在舒缓中夹杂淡淡的哀伤,这对新海诚动画来说无疑是最佳搭档。新海诚的配乐与画面紧密贴合,有着高辨识度与饱和的情感,追求娓娓道来的感官音效,用叙述的方式赋予平面场景更深层物哀表现。

(四)剧本中的物哀之感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认为:剧本决定影片的命运,而动画作品也是同样有好剧本才能出好动画。观众在看动画时,首先从视、听方面直观地感受动画,这就依靠动画表现的制作技巧;而后就是从心灵上探求,这就重点看剧本剧情的演绎呈现。新海诚的作品传承了日本物哀审美观,这种剧情的表达方式与中国人情感不同,于是在面对其作品时会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出现。物哀需要客体用直觉感受,理性的方式是无法感知到的,而新海诚最擅长的就是直击人心,在描述美好的回忆时切入现实的无力感,凸显对人情世故的感慨。他的剧本总能从现实中寻求到吻合的场景,且是多数人心理需求的展现,现实中的观众们早已褪去纯真年少时,为了生活学会了沉默与隐忍,因而当纯洁的感情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更觉弥足珍贵。

四、物哀审美观对新海诚动画的影响

物哀审美观首先影响了新海诚动画中审美情感的走向,将情感与知觉、想象成比例杂糅在一起,协调成完美的配比,让观众结合自身体感而产生想象。物质、线条、色彩本身并没有情感存在,完全是依靠主体感知赋予。新海诚动画中出现的树木呻吟、狂风怒吼、雨之悲伤等等画面,都是依靠人物感官赋予其表现能力,如果人不存在的话,物质就不会成为情感的载体。观众们在观赏动画时,基本带有自我审美的存在,其中必然包含着民族审美观念,那么蕴含一段与观众经历相似的地方就会引人入胜,勾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此刻也说明动画达到了感人的效果。而物哀就是日本民族审美关键所在,恰好新海诚的动画创作源自物哀,从侧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且给予深处快节奏生活压力之下的人们身心抚慰。新海诚式动画整体融入了日式风情,通过每一帧中的细腻表现,激发观众们的审美高潮,带来了极致的感官体验。另外结合恰当的配乐渲染及剧本对人性的探求,在体现浓郁的物哀之美中,更容易让观众们享受到片中主角的情感宣泄,极大地满足了观众们的审美感知需求。而后物哀审美观影响新海诚动画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及刻画,而其中的细腻、真实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审美相通,所以我国观众更容易理解其动画作品中所传达的主题。新海诚动画中物哀审美观念的自然流露,不仅为作品注入了新鲜活力,更升华了作品的层次,且另辟蹊径,使其动画最终呈现美的形式有别于其他动画导演。

五、结语

新海诚创作的动画,通过艳丽画面与细腻角色相互杂糅,散发着日本动画的魅力。他不仅重视画面质感,更重视精神塑造,成为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典范。其创作以民族文化及审美观念为内核,坚守自我的创作标准与个性化标签。本文通过分析新海诚动画中物哀审美观,发现具有文化内涵的动画能引起观众共鸣,更能保持自我创作的独特性。综上所述,结合中国动画发展现状,依据研究以期引导中国动画创作者能以自我审美文化观念为根基进行创作,使民族文化浸润到动画作品中,赋予作品灵魂性的表现,给予中国动画发展新的借鉴之路。

参考文献:

[1]本居宣长.日本物哀[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2]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冢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黎明前的关西圈电视动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3]王钢.动画影片分析——值得欣赏的五十部动画电影[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葛玉清.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钱稻孙.万叶集精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
中国传统IP动画电影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探究
动画电影《阿里巴巴与神灯》9·5开画
Why Do Adults Love Animated Movies?为何成人爱看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
3D动画电影的发展与美学构建研究
从国产动画电影看文化自信的培养与生成
有修养,不任性
动画电影中文学成人化错位与劣化趋势解析
第五届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举行
小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