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的当代“活态化”发展机制研究

2021-08-27赖琼琼

艺术评鉴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发展机制

赖琼琼

摘要: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浪潮之中,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具有鼓舞斗志、激励奋进等重要的社会功能。在新世纪的今天,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题材应当以“活态化”的方式被革新重塑,通过理论研讨、改编创作、拓展宣传的方式,使之得到更好的承载,在审美层面与时俱进,将主旋律文化精神传播与弘扬。

关键词:陕西民间舞蹈  红色主题  “活态化”发展机制  與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57-03

陕西文化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在丰厚的人文积淀中积累了无尽的艺术果实。20世纪上半叶,革命战火在全中国熊熊燃烧。陕西人民历经战火洗礼,在反帝反殖民的艰苦卓绝斗争中,创作了许多具有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民间舞蹈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有浅显易懂的身体语言和格调雄壮的威武气势,鼓舞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并护佑革命取得最终的伟大胜利。时移世易,新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之路,回首往事,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殊死抵抗的场面依稀萦绕于眼前。这些具有红色主题和意志精神的民间舞蹈硕果,仍旧折射着来自历史的强烈呼唤。当代青年人有义务和责任承载民间舞蹈的光辉历史,并传承和发扬这种红色精神,用“活态化”的发展方式,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播。

一、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的多元化价值

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出现,在于其真实反映出社会面貌的特征,之所以能够流传往复,在于其内部所潜藏的文化价值始终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喜爱。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是一种源自于民间文化环境之中的艺术形态,具有地域性、历时性和社会性的独立风貌。从地域性来看,陕西的民间舞蹈独树一帜,在艺术风格方面继承了西北民间文化所拥有的共性特征。西北音乐文化源自于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的积聚,这里气候恶劣、经济贫瘠、文化古朴,造就了人民群众特有的直爽憨厚性格。在漫长的时代演变中,这里曾出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这也使得其在舞蹈和音乐艺术的创作中出现了苍凉哀伤且豪迈大气的音乐风格。从历时性来看,这种艺术形态从何时开始发迹蔓延,当代人无从得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种独有的艺术格调在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律动中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在红色主题舞蹈作品中被应用发展。从社会性方面来看,红色舞蹈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而生,面对敌人无情的侵略,面对妻离子散、民不聊生,面对危难时刻共产党领导的奋起反抗。红色舞蹈真实反映出社会现状,体味群众疾苦,感受红色暖流带来的希望和力量。这些作品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峥嵘岁月,也体现出陕西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虽然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这种文化艺术成果并不会因此而消磨淡却,在新时代的今天,红色主题民间舞蹈仍拥有多重价值。

艺术价值源自于红色主题民间舞蹈的本体层面。许多这类型的舞蹈作品都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顺势而为的创作,其本身在舞蹈身韵、艺术风格、舞蹈音乐等方面的素材源自于民间舞蹈的基底,特色化的陕西舞蹈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底蕴,这无论是在历史沿革还是艺术个性方面,均显示出极为相同的审美风貌。在新时代的今天,在对陕西民间舞蹈的研究过程中,这种原始的艺术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文化价值同样是红色主题民间舞蹈的重要表现。陕西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今天,承载了革命火种的延续。这种发迹于历史并照耀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火焰,始终护佑着中国人民不断奋勇向前。在新时代的今天,这种文化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并与新时代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之路的建设目标相互结合,呈现出纷繁的艺术色彩。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在新时代的今天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新一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需要在美育教育中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内容,需要受到红色文化的教育激励。舞蹈作为一种通俗的教育语言,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生动回溯革命年代的一点一滴,生动表现具有地域风格的文化内容与精神情怀。

正因如此,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艺术的丰硕成果需要在当代社会发扬光大。传承的力量并非是将其记录和保存,也绝非是一种静态的维护和储藏,而是基于社会传播和发展层面的“活态化”传承,利用当代艺术创作的新方式,通过改编、表演、教育融入以及传播媒体的力量,使之在新时代绽放绚烂的光辉。

二、构建“活态化”发展的理论机制

对于一种艺术形态的科学发展,首当其冲的便是丰富和构建强有力的理论体系,对其史料、价值、形态、内涵等方面进行完整翔实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支撑其正确有效发展的方式方法。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的理论构建,应当先入为主地在实践和表演形态之前有所体现,并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形成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论网络体系。

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来看,应当从艺术本体视角出发,围绕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渊源进行考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过程中,首要的研究任务在于对红色舞蹈文化底蕴和创作动机的研究,并由此为出发点,探索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所携带的舞蹈形态、动作要领、内容主旨,文化寓意等内容。这样的研究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透过历史维度的观察,思考民间舞蹈艺术如何携带社会文化功能,如何在表演方式和艺术理念方面做到并驾齐驱,互通有无,又如何将这种文化精神在社会范围内进行拓展,获得更多社会大众的关注、传播和喜爱。由此所构建的数据资料库和理论研究体系,可以支撑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更好的夯实基础,继往开来。

另一方面,从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机制理论出发,探讨如何将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放置在一种方便快捷且易于流通和繁荣的环境中成长,这对于其自身的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从理论高度层面来看,对于这些文化精粹的保护可分为“静态”和“活态”两种方式,前者主要从史料考述和整理保存出发,后者则从社会传承方式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路径对于红色主题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力。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应当谋求在理论层面找到更多合理科学的依托,由此使其融入到与其它舞蹈题材和类型的融合方面,使其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度与发展空间。

三、构建“活态化”发展的改编机制

传统意义上的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功能,在编创层面更多的选择了投身于革命大潮之中,达到宣传造势和鼓舞士气的作用,并对侵略者痛斥批判,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效力。从另一层面来看,特殊时期受制于各种条件因素影响,客观上造成了舞蹈编创的艺术性并不尽完善。当然,这类题材的民间舞蹈作品更多的是对于红色文化的承载与表达,为使这样的精神得到延续,并在舞蹈艺术性方面也同步提升,显然应当在当代艺术环境中将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创作提升。在保留其基本舞蹈主题、理念和形态的基础上,凭借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全新方式,使其得到全面升华。

从红色舞蹈向红色舞剧的改编转化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往往在红色民间舞蹈中记载有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故事事件。作为创作者,本身对于红色舞蹈的表达初衷,也一定是受到红色精神及革命浪潮的鼓舞。但是,往往在几分钟时长的舞蹈编创中,并不足以将完整的故事表述清楚,也无法将戏剧性的起承转合详实转化。当代中国舞剧艺术的发展可谓硕果累累,红色舞剧作为主旋律题材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到了革命战争时期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事迹,也将革命战火的惨烈表述的刻骨铭心。陕西是中国革命重要的根据地,这里在各个革命时期均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这里特有的民间舞蹈体例同样美好清澈,能够准确携带和承载革命精神。因此,在当代舞剧创作中,可以植入许多具有陕北革命老区文化特色、艺术面貌、风土人情以及革命故事的元素,以舞蹈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双重文化内容,对红色主题文化进行生动地表达和诠释。这对于当代观众的审美和文化理解而言,显然更加通俗易懂,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无形中也接受了一次红色文化的洗礼,回溯历史,重温革命英雄为家国无恙所作出的卓绝努力。

在传统舞蹈文化的改编过程中,陕西革命精神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炼、浓缩和升华,并与当代艺术欣赏审美之间构成更为深刻的关联性。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新元素的注入,更离不开传统文化元素的老酒新酿。新时代需要红色文化的滋养,才能够使当代文化建设继往开来,迈向新的明天。

四、构建“活态化”发展的教育与推广机制

当代社会的发展大潮中,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寄予了充分的关注度。但是舞蹈艺术本身的发展传播渠道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这也造成了红色舞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坎坷。事实上,舞蹈艺术通过舞台实体表演的方式进行传播,本身而言并非是一种独有的方式。实体表演对于红色舞蹈的发展造成了一种禁锢,也使得传播渠道单一,社会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舞蹈教学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的教育形态,作为教育主体,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还需要在教学岗位上不断适应新形式的变化,不断反思和自省,不断用更先进的理念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一点显然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固化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求知欲和创新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很难获得良好的实践综合能力,对知识的学习也缺乏创想力。在当前红色舞蹈推广的发展过程中,将人才视为第一生产力的标准便在于能够提供引导学生建立健全思想意识和技术的能力。试想,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如果不能够提供足够的舞蹈积累空间,不能提供萌生舞蹈艺术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又如何能够促使学生完成优异的学业,如何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添加有益的筹码呢。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音乐教学中,受制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困扰,在舞蹈教学中只提供了理论相关课程和技能课程两个层面,除了一些必修的公共课之外,并没有产生与红色舞蹈文化之间的关联,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无法获得更多的红色精神和传统知识储备,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在学校教育阶段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课程内容支持。只有具有远见的教学视野,才能够使学生深刻领会到音乐学与民族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找到更好的创意发起点。红色教育的狭窄是学生思想道德熏陶不足的始作俑者,也是当前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在互联网环境中实现了快速的转变,以往的有形介質和传统传播媒体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全新媒体环境。经历了多媒体、全媒体和融媒体的发展革新之后,如今的媒体环境已然形成了以“自媒体”为依托的全新氛围。无论是红色舞蹈或红色舞剧,除了在剧场舞台上的表演,还应当从现实的互联网环境出发,开启网络传播的新征程。网络传播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舞蹈艺术的台前幕后生动表达出来。这对于解构红色舞蹈的文化精神而言,显然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很快,可以通过多种网络渠道,在各个平台之间自由穿梭,使网络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方式获得各种舞蹈资源和信息内容,这对于红色舞蹈文化的传播而言,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在新时代的今天,这种红色精神与民间舞蹈风貌的传承,更加趋向于与青少年群体之间的结合。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在舞蹈中所裹挟的主旋律意识和文化精神,才有可能将革命的星星之火继续传承往复。从这一层面来看,充分利用当代媒体的传播能力和途径,是势在必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体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应当屏蔽过度的商业元素,回归到艺术创作和表演的本质内容中,充分发挥作品本身的能量,这样才能够使纯粹的文化精神畅通无阻地传承。

陕西红色主题民间舞蹈拥有丰厚的精神积累和曼妙的舞蹈语言,在新时代的今天,应当秉承着传播拓展的力量,通过“活态化”的发展方式,使其对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适应,进而形成独立自主的转变和延续。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当代青年人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于平.以生命丈量光明的历程——革命现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J].艺术评论,2019(04):103-111.

[2]李曾辉.以舞叙事:舞剧叙事性探析[J].四川戏剧,2016(08):51-54.

[3]许薇,刘海栋.“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评舞剧《天山魂》[J].舞蹈,2019(05):46-49.

猜你喜欢

发展机制
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产业链视域下现代农业技术与服务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研究
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务的影响
高校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机制探析
新加坡地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内电子交易小额纠纷在线解决机制探究
斯坦福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