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
2021-08-27朱海裕庄海鎔方桂如蔡桂能陈依琪
朱海裕 庄海鎔 方桂如 蔡桂能 陈依琪
摘 要: 广东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是客家文化的代表。然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围绕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属性、传承与发展资金等问题,深入了解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探索其传承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为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时代元素 宣传推广 资金运转
为了更好地了解梅州非遗木偶戏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线上调研和线下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时代元素、传承人、传承源、资金缺口等综合问题调查研究,希望能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和关注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让更多的新一代年轻人发现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美和价值,并为之付出努力,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
1.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梅州提线木偶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江浙地区经福建省传入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是中国稀有提线木偶艺术之一。提线木偶戏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度约为7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有3条硬线到20至30条软线,表演人员在高台上自提自唱,操纵木偶表演,唱腔音乐以汉调为主,辅之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等,对白采用客家方言,剧目是以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传本戏和杂耍戏。
梅州市梅县区提线木偶戏于2009年10月16日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立了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资助与鼓励梅州提线木偶戏表演剧团创作和演出,表演剧团一般1至5人,大部分音乐、演唱和吟诵都基于粤剧,在原先的基础上,还使用了五句板和现代歌曲。然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日渐丰富,受电视、电影等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短时期内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不会走向消亡。
2.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传承与发展出现的问题
2.1提线木偶戏缺少时代新风尚元素。
梅州提线木偶戏表演曲目丰富,所演剧目既有从民间说唱本和传说故事改编的,又有来源于元曲及明清杂剧的,表演时后台三五人操作木偶。但在新时期,提线木偶戏未创新表演形式,表演所需要的木偶都保留着表演剧目所需要角色的木偶设计,没有加入时代元素,同时传承人未持续更新曲目,导致提线木偶的制作只能保持原有的形态。在表演过程中,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一直保留传统的技艺,缺乏特技表演与新颖的舞台造景,未融入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创新等时代新风尚的元素,无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视听需求。
2.2传承人趋向老龄化,传承源不足。
梅州提线木偶戏表演剧团人员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其中传承人的年龄将近60岁,目前传承人未找到下一代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人,传承人趋向老龄化,并缺乏传承源与传承新生力量,因此,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据调查①青壮年的就业倾向于传统文化行业的占比为7%,意愿从事传承人的比例仅有0.4%,青壮年对选择梅州提线木偶戏作为未来发展的职业意愿低;青少年缺乏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梅州提线木偶戏了解与熟知程度较低,对梅州提线木偶戏基本了解的比例有5%,仅有2%的青少年对提线木偶戏充满兴趣,并且表示会在后期通过互联网与现场演出的形式深入了解和熟悉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
2.3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缺口明显。
2020年梅州提线木偶戏表演剧团得到政府的财政拨款32万元,然而2020年全部支出远远超过政府的财政拨款。2020年梅州提线木偶戏表演剧团的全部支出主要包括传承人和表演人员的薪酬、内部建设资金与演出费用,其中演出费用入不敷出,在非公益性演出时,无固定的门票收入,也无赞助商的赞助,同时在进行公益性演出时,虽然每场演出可以获得政府一定的补贴,但补贴差额由表演剧团自行承担。因此,梅州提线木偶戏表演剧团在面对演出费用方面的资金缺口时,通常通过寻求民间捐款填补资金缺口,可见梅州提线木偶戏表演剧团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缺口明显。
3.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传承与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
3.1保持原始的演出内容与方式。
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传统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首先,政府对做好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创新之举,存在保而不用的现象。其次,传承人缺乏创新思维与创造力,没有将科技创新融入梅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中,缺少创新性的作品。最后,表演剧团演出渠道有限,仅在乡镇演出,并且演出内容和演出方式缺少科技性与趣味性,使梅州提线木偶戏的历史光辉一去不复返。要让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就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演出内容和演出方式,引导梅州提线木偶戏表演剧团与现代化文化产业相融合,促进传承人研究成果与市场相衔接,促使研究成果实时转化。
3.2青壮年就业更多选择新兴产业。
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在市场化与商业化的浪潮中逐步淡出新时代青年的视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外交流增加,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同时新媒体的商业化占据主体地位,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已经不符合新时代青年的就业观与择业观。梅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代际相承,梅州提线木偶戏未得到大多数新时代青年的认可,可能导致梅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后继无人,甚至存在失传的风险。
3.3筹资方式单一且缺乏民间资本。
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保护经费的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保护专项资金缺口明显,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缺少与市场的多向流通,资金呈现单向收入和单向支出的情况。在传统文化体制与机制的影响下,梅州提线木偶戏保持传统的融资方式,未融入市场机制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大范围的融資,且宣传推广能力弱,缺乏专业市场人才,由此产生与市场接触少与文化投资公司缺乏对其了解的问题,使得其产业市场化发展缓慢,并且资本运营的风险意识不足和实际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导致筹集资金方式单一,缺少社会化和民间资本的融入,难以激活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发展活力。
4.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4.1融合时代元素,进军动漫市场。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梅州提线木偶戏的审美观念日渐更新,梅州提线木偶戏的内容创新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想和大众的价值取向,与时尚、音乐、影视、动漫、游戏、舞蹈、小说、话剧等相融合,赋予其更强大的生命力。借鉴魔幻小说的构思与创作特色,革新梅州提线木偶戏的理念和形式,挖掘中外神话的创意,吸取中外传统文化精华,并结合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弘扬梅州提线木偶戏的精神为前提,依托其经典表演剧目,结合市场的主流方向与文化创意,向现代产业领域延伸与发展,让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进军动漫市场,在新领域上实现质的飞跃。
4.2三方合力维系提线木偶戏的传承源。
学校、政府与社会三方形成合力,从源头维系传承源。学校贯彻政府政策,让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走入校园生活,通过培训特定的教师、定制提线木偶戏艺术课本、优化学习木偶戏文化课程结构、开设文化长廊和文艺汇演、设立相关创新奖项等一系列以激励学生自主接受为目的的方法,让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动员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前来观看和指导。政府要加大对提线木偶戏传承与发展的政策支持,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政策偏移,文化保护局将内部人员关于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熟知程度作为提拔的关键,使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得以更好的发展,创建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文化品牌,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迈向更高的阶梯。
4.3推广文创产品,拓展资金来源。
新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木偶与表演曲目,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以提线木偶戏自身属性的优势为着落点,挖掘创新市场所需求的非遗文创产品,使美感兼具品质,物有所值,创建当地品牌文化,并为观众提供相应的参与体验平台,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入专业机构与知名品牌,建立伙伴合作关系,以文化消费驱动为关键,共同推广提线木偶戏的文创产品,不断推进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文化产业化与市场化,打造一个属于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文化市场,使其与当今市场需求相符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模式与新业态,更好地拓宽资金来源,增加表演剧团收入。
4.4运用AR技术,延续提线木偶戏的精髓。
AR技术为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数字化保护,更好地延续了提线木偶戏的精髓。第一,运用AR技术将代代相传的木偶高精度还原,逼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能全方位地观赏数字文物,并獲取大量无法从实体文物中获取的信息,增强观众和文物的双向互动性。第二,运用AR技术模拟仿真提线木偶戏,通过语音、体感等更多的方式实现与虚拟对象的交互,让信息化的图像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内,使播放的声音与观看到的影像保持同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与叠加,助推梅州提线木偶戏的创新性发展,促进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智慧表演剧团的发展。
5.结语
创新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艺术表现形式,并融合时代元素,在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在符合社会主流思想和大众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延续自身的元素与灵魂,赋予更强的生命力;大力宣传与推广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促使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家喻户晓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加大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教育力度,大力培养相关人才,通过政府与学校维持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的传承源和传承新生力量;当地剧团深入产业链各环节,本地异业合作,使提线木偶戏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互惠互利,促进梅州非遗提线木偶戏与时代更好地融合发展。
注释:
①调查数据来源于团队发放与回收50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
参考文献:
[1]杨丽萍.木偶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29-124.
[2]陈义敏.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8-14.
[3]费到托夫.木偶戏技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08:9-73.
[4]凌晨.提线木偶[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12:25-133.
[5]安徒生.演木偶戏的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07:13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