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对比研究中“形合意合”研究述评

2021-08-27卢雅静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述评

卢雅静

摘   要: 形合意合是英汉语言对比的核心特征。以“形合意合”及“英汉对比”为全文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研究聚焦英汉翻译应用,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次之,教学研究发展不足,实践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有待加强。

关键词: 形合   意合   英汉对比   述评

一、引言

“形合意合”这一概念,由王力(1994)由英语“par-ataxis”“hypotaxis”的汉译提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影响下对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中“最本质”对应关系的统领概括特征。如何看待英汉“形合意合”对比特征,如何应用于英汉语言研究,对英汉语言对比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二、研究概况

以“形合意合”及“英汉对比”为全文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2019年12月24日),共获得学术论文122篇。刊物分布如下:外语类学报24篇、高校综合类学报66篇、社科类刊物19篇、其他刊物13篇。文章内容可分为语言学理论研究(16%)、中西文化对比研究(16%)、英汉翻译研究(60%)及英语教学理论研究(8%)。从占比情况来看:研究领域集中于英汉翻译研究,研究范围聚焦文学翻译研究,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和语言学理论研究次之,英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比重较小,研究分布不均。可见,“形合意合”这一统领特征在文学研究领域认可度较高,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如英語教学有局限。

三、研究主题回顾

“形合意合”英汉语言对比特征研究主题分为:语言学理论研究、中西文化对比研究、英汉翻译研究及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回顾如下。

(一)语言学理论研究

语言学理论视野下对英语语篇“形合意合”特征探讨的数量仅次于翻译研究,且引用量大。

1.词汇研究

词汇属于语言研究微观层面,学者集中探讨英汉语篇特定词汇异同,包括连词、代词等。如:向鹏&陈凤&熊宜春(2009)分析英汉语言语篇词汇信息量大小及差别原因;邵庆华(2013)关注英语句子中对完整结构起粘合作用的连词增加现象;闫亚平(2018)综述汉英语言第三人称代词的差异对比研究集中于“回指”等功能。词汇研究分析凸显英汉句子表达与语篇衔接方式差异。

2.句法研究

句子功能与特征属语篇层面英汉对比研究。如:魏峰(2000)分析英语重形式结构完整、汉语重“以意投形”的句法结构;王艳(2004)关注英汉语言句法结构转换及影响;前置修饰词(支明圆,2013)、长句翻译(熊秋凤,2017)等。句法结构研究对象更完整,但不离词汇本身功能、文化及思维因素的探讨,对句型等细分维度仍待探究。

3.语言理论研究

语言理论宏观研究对英汉对比研究起高屋建瓴作用。郭富强(2005)归纳英汉“形合意合”研究现况提出深入探讨哲学思想、对比方法论、研究视野、翻译理论与语言教学;王菊泉(2007)梳理“形合意合”与“hypotaxis”“parataxis”两组概念相关论述,提出内涵并不完全对等;王菊泉(2017)在纪念吕叔湘先生《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发表40周年大会上提出当前研究缺乏英汉共同对比基础、结论缺乏说服力,倡导探索英汉语言共性,优化自身知识结构。语言理论范畴研究引用量较大,再次凸显“形合意合”学界较高认可度。

(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

“形合意合”的英汉对比研究涉及中西文化背景影响语言现象和思维习惯。

1.语言现象研究

关注民族文化主导语言现象或抽象特征。申连云(2003)呼吁翻译关注社会文化语境,不宜把语用现象归结于语言现象导致翻译研究走向简单化、绝对化;余东(2010)关注英汉语言表达平行机制;程家惠(2008)指出英汉语言形合意合规定性四种特征有利于翻译教学、写作教学及文学欣赏。特定语言现象作为文化的产物,学者研究往往以小见大,样本量需扩大。

2.语言思维研究

针对语言本身,王扬(2003)认为形合意合反映英汉民族文化认知差异和语言心理倾向,前者体现形式逻辑式思维观,后者体现模糊思维观;张朝霞&田野(2010)分析英汉语言语音、词汇、句子、语序等异质性及汉民族整体感知性思维和英美个体解析性思维。针对语言应用,赵诚(2007)根据英汉语篇对比差异的三方面表现及其哲学根源,分析《围城》翻译语篇反映黏连性和连贯性差异的衔接手段;韩明现&赵婷(2007)探讨西方与东方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文写作的影响;梁素文(2011)研究大学翻译教学认为翻译转换即思维转换。语言思维研究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个案分析等。但中西文化思维对比实验研究,仍需关注英语母语学生思维模式对翻译或写作的影响。

3.语言文化研究

文化特性研究如:左飚(2001)以“环形”与“线性”喻体为基点,探讨宇宙观、价值观、时间观及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王扬(2002)探讨英汉语言形态和文化根源;徐珺(2006)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多个译本的语言文化现象;冯志强(2005)回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英汉语言对比专著研究动向从语言表层深入哲学层面的发展。文化运用研究紧贴翻译实践,如:辛红(2008)基于英汉辩证共存形合意合现象,批判绝对化形意转化互译模式;谭华(2009)提倡转换译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及培养翻译和教学中“翻译转换意识”;支明圆(2013)探讨英汉经济语篇词句翻译形合意合相关策略和标准。上述探讨或拓展形合意合外延,或分析英汉语辩证形合意合特性,加深译者对语言形态的理解。

(三)英汉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涉及各体裁翻译过程问题与对策,思路与“形合意合”的基本特征紧密关联,涉及文学翻译研究、科技翻译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1.文学翻译研究

文学翻译研究比重大。单译本分析研究为主,系列词汇英译研究次之。研究范围聚焦系列词汇英译研究,如:宋庆伟(2017)借助英汉平行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考察莫言小说物主代词发现英汉皆存形合意合;陈红平&曹丽娜(2010)分析汉语歇后语英译句法差异形合法、意合法翻译;任和(2013)分析中国古诗意象形合意合转换翻译连词使用、主语使用和屈折变化对意境影响。研究对象译本选择广泛,包括a.中国古典文学英译,著作如《兰亭集序》《浮生六记》《红楼梦》《孙子兵法》《水浒传》等英译,类型如寓言英译、歇后语英译等。b.中国近代文学英译,如《骆驼祥子》《荷塘月色》《围城》《别了,司徒雷登》等。c.外国文学汉译作品,如《老人与海》《在亚当之前》《论读书》《西敏大寺》等,研究数量较少。文学翻译“形合意合”研究从词汇纵深至句法、篇章,同时在文化、思维等外延拓展,借助语料库等工具,研究较充分。

2.科技翻译研究

科技翻译涵盖面广、应用性强,但研究方兴未艾。主要包括法律翻译、医学翻译、工程翻译、农业翻译、政治翻译等。张其海(2008)分析《十七大报告》政治文本英译风格、文化、社会背景等差异及接受理据;郭磊(2013)考察形合意合特征差异下外贸电函英汉互译;曾凡&丁年青(2017)分析《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医典籍英译形合意合差异;熊佟(2019)分析通信英语形合意合特征及翻译原则。科技翻译研究有助于行业英语研究发展,但当前分析较单薄,亟待重視。

3.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要通过文本对比进行翻译技巧教学、逆向翻译教学等。在理论研究上,郭富强(2004)关注句子使用词汇、重复和骈偶等意合、形合手段改进教条式翻译模式;辛红(2008)强调辩证研究展示形合意合辩证关系指导翻译。在实践研究方面,任淑平(2017)分析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翻译考试由单句向段落转换现象及形合意合翻译法;郝越(2019)借助互联网翻译研究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处理差异。学者认为英汉语言特征关系不应僵化,但当前研究依然呈现“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传统认知。

(四)英语教学研究

聚焦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科教学,如词汇、写作及翻译教学等高级课程。

1.学科教学

主要探讨句法层面错误、英汉结构特征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郁步利(2010)针对汉语思维影响大学英语写作典型问题指出非语法性错误及教学策略;许岚(2010)分析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缺乏衔接和连贯对形合意合差异认识不足;秦琴(2015)提出大学英语写作句子结构五种典型句法错误及解决措施。

2.翻译教学

讨论“形合意合”指导下逆向翻译教学、翻译技巧教学等。宋晓春(2007)探讨“逆向翻译教学”在汉英笔译教学中增强学生思维转换能力的三个侧重点;田玲(2007)探讨形合意合指导下的翻译技巧教学;冯建民(2011)强调学生句法结构形合意合差异意识对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教学实践探讨英汉形合意合特征多集中于大学写作问题、翻译教学错误,反映形合意合抽象性,更适合高阶学生。

四、问题回顾

自1999年以来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聚焦“形合意合”特征。总体来看,各领域描述性研究和纯理论研究丰富,英汉语言特征研究应用范围扩大,但个中局限与研究空白主要表现为:

(一)研究方法失衡

文本细读和理论探讨多,实证实验研究少。如语言文化研究多为宏观探讨,具体个案分析仅1篇,占比较小。

(二)研究视角集中

研究视角多为翻译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较多雷同相仿,“形合意合”探讨流于表面。如语言学研究本可发挥对“形合意合”研究方法论优势,但相关研究少,宜加强语言微观分析、教学实证研究等。

(三)研究范围局限

微观翻译实践或翻译批评多,宏观英汉思维、文化对比多,研究视野有待开阔。如文学翻译研究题材多为中国古典小说、当代散文英译,对其他体裁如诗歌、戏剧研究少;英译汉作品研究明显不足。研究范围有待扩展至语言哲学、共性研究、研究方法对比等。

(四)实践研究匮乏

理论问题探讨多,实践运用探索少,主要为英语教学研究。其中英语教学研究对象多高中、大学等高阶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或成人英语教学等实践领域有待加强。

五、结语

当前“形合意合”及“英汉对比”研究主要为四大类:英汉翻译研究、中西文化对比研究、语言学理论研究及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其中,以中国古典文学及近代文学英译为主的文学翻译研究占比最大;语言学、文化对比和教学研究相对少。总体而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覆盖领域广、研究路径灵活,但在实践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面数量不足、代表性欠缺。

英汉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形合意合”为主要区别特征。上至语言民族性,下至语言运用实践性,“形合意合”特征把握对英汉翻译、中西文化、英语教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旨在立足现状,为英汉语言对比特征研究的阐释性和实践性提供视角,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郭富强.形合与意合的辩证法及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04(02):12-15.

[2]任东升,马婷.基于语料库的《水浒传》沙博理英译本意合句式研究[J].外语研究,2015(01):64-70.

[3]王菊泉.汉外对比大有可为——纪念吕叔湘先生《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发表40周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05):9-19+147.

[4]王扬.语篇形合与意合及其文化阐释[J].外语研究,2002(06):20-23+78.

[5]余东.试论形合与意合的平衡机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04):77-81.

[6]左飚.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较[J].社会科学,2001(12):68-72.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述评
关于法学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火”之隐喻英汉对比的语料库研究的目标、方法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