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毁灭的力量,膨胀的自我

2021-08-27邱麟淳

新课程·上旬 2021年18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

摘 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不光有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还在壮丽浩荡的意象群下,暗含着对毁灭性力量的赞美。诗人毫无保留地拥抱这股力量,既是由于个人的审美倾向,也是时代思潮的反应。青年人对自我的认知是膨胀变形的,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拥有征服一切、毁灭一切的绝对力量。解读诗歌时没有必要回避文本中毁灭激进的倾向,这种浪漫狂妄的色彩本身就是青春的特别写照。

关键词: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意象解读;毁灭力量;自我认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也是青年郭沫若的青春心语。若只从歌颂青春、赞美力量这一方向来解读文本,失之太浅,无法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深入解读诗歌、理解青春,也很难提高学生对文本、对课堂的兴趣。

但这首诗歌本身很有意思,可以说离经叛道。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容易被诗歌对青春的别样演绎所吸引。青春不仅意味着美好、纯真、花样年华,还伴随着激情、痛苦、变形、破坏乃至毁灭。对青春的吟唱不应回避这些因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部分价值也在于它如实展现了青年人的激情——膨胀着暴虐、毁灭的力量。

诗中的意象群呈现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无边无际的壮阔。诗中“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等意象的特点都是极其宏大、纯粹、没有界限。这些意象叠加,构成一幅波澜壮阔、壮丽奇凌、无可阻挡的画面。

细细品味这些意象,会发现它们都拥有着毁灭性的力量:白云在天空上“怒涌”,北冰洋遍布冰川冰凌,太平洋积蓄的海啸狂风要“推倒”地球,眼前滚滚的洪涛可以埋葬一切,绝不是驯服的波浪。这股毁灭的力量狂暴横肆,并不会在乎被它毁灭的对象是谁,有罪还是无辜。它要持续不断地毁掉所有、毁掉全世界。

强大到毁灭的力量并不让人吃惊,暴虐本就是青春的另一重色彩。令人诧异的是作者对这股毁灭力量的态度:没有迟疑,没有犹豫,而是全心全意地拥抱。作者用了4次“啊啊”和6次“哟”,通过极其强烈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对毁灭力量的按捺不住的向往;将这股力量描绘成“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用充满美感的词汇来形容它,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赞美与喜悦。

作者郭沫若对狂暴毁灭的欣赏源来有自。在《天狗》中,郭沫若写道: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的我要爆了!”他歌颂毁灭的力量,哪怕毁灭了整个宇宙甚至把自己都毁了也毫不犹豫。

郭沫若像献祭一样,为了毁灭的力量甘愿献出所有,原因之一是他崇尚极端强大的力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里,白云、烈日、洪涛、大洋这些所有的意象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威力。诗歌营造了一个阳刚壮美到极致的审美空间,这个力量密度奇高的空间,体现出侵略毁灭的特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郭沫若的语境里,毁灭并不是个贬义词,它带有新生的味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点出了赞美毁灭的原因:“不断地毁灭,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哟!”持续地毁灭可以扫除一切障碍和束缚,将过去扫荡得干干净净,给接下来的努力创造留出空间和可能。至于被毁灭的旧世界有没有价值,这样做会不会太过激进等问题并不在郭沫若的考虑范围内。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月10月间,此时郭沫若27岁左右。虽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但狂放浪漫的性格特点,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都让他保有了狂飙突进的精神。青年人想拥有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渴望创建一个新天地,迫切地想甩掉一切让他们感到被约束、被束缚的东西。这种激进的对力量乃至毁灭的推崇,就是时代的青春风貌的显现。

同时,诗歌对毁灭力量的赞美,也在于叙述者并不畏惧这股力量。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叙述者不是一个平凡的、渺小的个体。“立在地球边上”,说明叙述者站在地球旁,他不是地球哺育的芸芸众生之一,他是与地球平起平坐的个体。在与地球的关系中,他还是主动的一方,他观察着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我眼前来了滚滚的洪涛”。这类表述明显构成了“凝视—被凝视”的关系。占据主动的叙述者,并不担心毁灭的力量无法控制,他有足够的自信超越这股力量,乃至超越自然,超越地球。

这是无比自信、无比膨胀的自我。在《天狗》中,郭沫若也在反复强调“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这种骄傲狂妄就是五四青年对自我的认知,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拥有征服一切、毁灭一切的绝对力量。老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没有必要回避里面的激进毁灭的倾向。这是诗歌中意象群的本来特点,这种浪漫狂妄的色彩不僅仅属于五四那个时代,更属于青春这个特定的人生阶段。

参考文献:

郭沫若.女神[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0-51.

作者简介:邱麟淳(1988—),女,文学硕士,高中语文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
从学生自我认知需求的角度解读《丑小鸭》
信息技术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追风筝的人》中影响阿米尔认知发展的人物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
高职学生入学教育的自我认知分析
基于消费者自我认知的品牌营销评价体系研究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