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课改课堂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1-08-27薛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误区反思课程改革

薛丹

内容摘要:伴随着语文课程新标准的颁布,语文教学模式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出现了课堂教学形式化、学生主体夸大化、传统被丢弃、满堂皆问题等现象。语文课堂改革创新有一些矫枉过正,亟待反思。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误区 教学规律 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广大语文教师勤于探索,勇于实践,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语文教学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这都是令人欣喜而值得称道的。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的人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的人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有的人鼓励、肯定学生的一切创新的思维,良莠不分等等,这些已经在损害着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着语文教改的顺利进行。对这些教学误区,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误区一:重“包装”,轻“质量”

所谓“包装”,指的是教学的方法、手段等。所谓“质量”,指的是教学的内涵和结果。而内涵主要是指紧扣语文文本进行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培养等语文要素。本来,“包装”是为“质量”服务的,但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包装”的精美,竟喧宾夺主,将大量的非语文的活动引入课堂,以致“质量”被挤到一个小小的角落。

我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一位教师执教《不朽的失眠》,先播放毛宁的《涛声依旧》MTV,以导入新课;接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一边继续播放《涛声依旧》MTV,一边教学生唱这首歌;待学生唱熟后,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名落孙山的张继孤舟夜泊的动画画面(要求学生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来读课文和背诵《枫桥夜泊》;最后,用不到10分钟的时间来分析课文(迫于时间所限,只蜻蜓点水般分析一下就草草收场)。

就是这样的一节课,评课时竟博得了不少老师的称赞,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一节很有特色和个性的公开课。这实在是对特色化、个性化教学的误解,因为你的教学不管如何有特色,有个性,都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要素”这个中心来进行。离开了这个中心,你的语文教学就谈不上特色和个性。课堂要“活”,但更要“实”。这种只注重“包装”而没有质量的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多少语文知识,这与其说是有特色,有个性,不如说是哗众取宠、误人子弟。

误区二:重“主体”,轻“主导”

旧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映到教学中来主要表现为“填鸭式”的满堂灌。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学生自主地学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将语文的教学引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以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就是任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学习,而教师在旁边充当一个看客,袖手旁观。

如一位教师上《五柳先生传》,上课时教师讲完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将疑难问题用小纸条记录下来;然后从中任意抽出一些用幻灯机展示出来,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接着由各组的代表发言(对其中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也不置可否)。展示的问题很零散,既有基础知识方面的,也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方面的,还有的是与本文没有关系的。由于学生水平有限(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文言文中语句意思有一定难度),又缺少教师的及时点拨,结果讨论地很肤浅,许多问题草草了事。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但是,并不等于学生一切说法和做法都是对的,都进行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肯定,更不应该对“大是大非”的问题含混不清,向学生妥协。

有一位年轻教师在上《麦琪的礼物》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麦琪不选择用卖掉长发为杰克买礼物的话,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我们且不谈这个问题问得是否多余)来听听学生的回答吧,有的说麦琪可以提前去打工一段时间;有的说买便宜的水货来给杰克;有的甚至还提出让麦琪到歌舞厅去利用美色唱歌赚钱。老师在学生讨论之后,竟然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每位学生说得都有道理。这样,教师以为是尊重了学生,其实是在进行错误的价值导向,也背离了文本所宣扬的“爱”的主旨。这种貌似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做法,实质上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完全忽视了教师应起的主导作用,长此以往,学生以为语文课的讨论是永远没有结论的讨论,语文课变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误区三:重“创新”,轻“传统”

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语文教育的要旨。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与众不同“,诱导他们心灵深处自由精神分子的复活。这对培养创造精神,挖掘创造潜能确实大有裨益。

如读《项链》,读出了玛蒂尔德勤劳正直的品德,使多年来一直被批判的路瓦裁夫人站起来了;读《灰姑娘的时钟》,发觉了童话作家安徒生在时间概念上出的纰漏,时间已过12点,被王子捡到的灰姑娘的水晶鞋为什么没有如仙女所说恢复原形;读《七根火柴》,指出无名战士应该用一两根火柴保住自己的生命,否则他一旦牺牲,火柴无人知道了该怎么办?

这些观点,很有见地,让人耳目一新。但不可否认,在解读文本中也出现了一些为“新”而“新”的不良倾向,脱离了文本中心,屏弃了传统美德,消解了古典意韵。如,有的学生认为愚公太蠢,他不搬家还要搬山,不但自己受罪,还让家人跟着遭殃,真是自讨苦吃;有的学生觉得花木兰并不爱国,她代父从军不是自觉自愿,而是迫于无奈;还有学生觉得诸葛亮很可怜,他明知道刘阿斗扶不起,为什么不自己称帝,造福于民呢?他的满腹经纶岂不白白糟蹋了吗?这样的对文本创造性的解读恐怕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创新的翅膀是不可任意偏离文本的。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各种形式的“活动课”涌进中学语文课堂。课堂上学生经常表演自编自导的创新课本剧,可是剧本已经完全脱离课文,剩下的只是无聊的语言和搞笑的外壳。如有一次,我让学生表演《晏子使楚》一文的故事情节时,一位演晏子的学生居然用武汉话对楚王说出这样的话:“你比富不如盖茨,比帅不如霆锋,比高不如姚明,比壮不如连杰,比酷不如润发,不知道是怎么当上楚王的?弄得我哭笑不得,一个严肃的主题、一个经典的故事就在哄堂大笑中被破坏掉了。久而久之,人文之美将会荡然无存。

误区四:重“问题”,轻“实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已经成为一条基本不变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延伸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从过去的“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问”,形成“问题教学”思维。

可是,一些教师“问题教学”的课堂却让人感到没意思、没效果、很虚假。问的问题不是太深就是太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提的问题过多,过于繁杂,失去了“问题教学”应有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为了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便不分主次地进行问题轰炸,使学生失去了思维所需要的空间,使学生陷入了迷惘和困惑状态;有时,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都由老师一手包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无论哪类课,一些老师一律串讲串问,以问代讲,以问代学,用问题带着学生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把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掰开揉碎,肢解成无数个毫无价值的問题,从头问到尾,问题问完了,学生答完了,课也就讲完了。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的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延传,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无限,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但是,由于一些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精髓未能准确理解,急功近利,出现了种种认识和教学的误区。

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只讲形式,不讲内容,不求效率,不能没有原则地创新,要以“发展学生为本”,积极倡导“扎实、朴实、老实”的课堂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少些浮躁,多些理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让“语文”回归,让课改返璞归真。只要我们的语文遵循了规律,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能够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能够得到全面提高。让我们且行且思,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追求教育新境界,成为一名新世纪教坛上的弄潮儿吧!

参考文献

[1]《语文知识转型与课程改革》.毋小利著.新华出版社,2018年版.

[2]《新世界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郑国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误区反思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