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教与学
2021-08-26吴思婷
摘 要:信息时代,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使教师以线上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正是科技改变生活方式的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更多全新的教学工具,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学习共同体;快乐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0-0095-02
引 言
線上教学的顺利开展,让笔者对互联网教学及提升教师信息化创新能力有了更多思考。笔者参加了东北师范大学面向高等院校师范生开展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网络课程,结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笔者对此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全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1]。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互联网也具有扁平性,让社会各界都可以平等地进行资源共享。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教学,就是指利用科技的便利推动教学的开展,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认知中,教师永远离不开三种教学工具——讲台、粉笔、黑板,似乎教师只能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勤勤恳恳地写板书。其实不然,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PPT、微课、电子白板等教学“新工具”被广泛运用在教学中。笔者在此次课程中观看了很多课堂实录的视频,视频中的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分成一个个小组围坐着,而教师游走于几个小组之间,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人们经常会听到、看到一些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新闻,以致家长看到孩子拿着手机就认为手机一定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沉迷网络或电子设备固然不可取,但这些科技进步的产物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而其利弊取决于我们能否合理利用[2]。正如前文提及的,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教师为学生设置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按步骤完成任务;教师不断巡视,为遇到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布置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时,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练习,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上述教学活动还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及时引导;引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下一个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家长对孩子玩手机还存在一种顾虑:即使孩子没有沉迷网络,但过多使用电子设备也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就涉及专注力的概念。如今,网络上有很多培养学生注意力和辅助学生学习的App,如“番茄学习”App中,每种下一颗“番茄”需要使用者保持专注学习25分钟,且25分钟内手机不能切出软件。每种下一颗“番茄”,家长和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向孩子介绍这一“专注力训练”前,家长需要为孩子阐明进行这项训练的意义,以免孩子虚度时光。家长应引导孩子在开始训练之前,计划好自己在这一段时间内需要完成的事情,并准备所需工具,以免浪费时间。或许有的家长会认为,专注力训练并不需要使用手机,手机只是完成专注力训练的一个中介,但“手机”这一话题是敏感的,家长越反对,孩子就越想要玩。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师要学会“松绑”——松松地绑。若孩子喜欢玩手机,家长和教师就应正确引导,使其认识到,手机只是一种工具,手机应让生活更便利,而不是被手机支配。
二、学习共同体
信息化教学逐步深入,给学习共同体教育理论的落实提供了更多可能。学习共同体有两个重要的观点:一个是协同学习,另一个是快乐学习。
(一)协同学习
学习是需要互动的,互动不仅限于学生之间,还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共同备课、教师进行培训、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教学资源,都是教师之间“学习共同体”的表现[3]。协同学习不同于分组学习,协同学习强调互相学习,而不只是“懂的教不懂的”。在有学习共同体意识的课堂上,班级座椅的摆放多为“U”型或扇形,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能看见更多同学。互联网的便利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畅通。比如,在小组讨论关于古诗、古文的内容时,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在脑海中联想画面,导致有些学生难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今,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网上搜集图片,向同学展示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如今还有很多关于远程教学的案例,远程教学并不局限于班级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生也可以在其中发挥自身作用[4]。笔者去年申请了学校的交换项目——到台湾屏东大学交换一学期,了解到屏东大学的学生可以自主报名参加远程教学活动。这一活动针对一些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自身的能力,还能给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提供更多帮助,这正是信息化教学与学习共同体完美结合的体现。
(二)快乐学习
生活中不乏“勉强学习”的学生,他们被父母、教师“逼”着好好学习。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学生家庭大多不存在温饱问题。在此背景下,一种与“知识改变命运”不同的观点衍生出来: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习当然不会是唯一的路径,但很多学生对这一观点存在片面认识,他们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认为从学习中不能得到快乐,便不想学习,甚至放弃学习,出现了“厌学症”,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看作一件痛苦的事,这与我们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背道而驰。而学习共同体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在和同学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材施教的理念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但大多数人对学习共同体这一新理念较为陌生。时代的发展、对人的关注与重视,使教育目的落在“人”本身,因材施教与学习共同体存在一个重要的、共同的特点——从自身出发。因材施教是让所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适合学生本身,促进学生的成长;而学习共同体更像一个学习社区,在“互惠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和尊重感,增强在这一过程中的参与感,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这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谋而合。
比因材施教更进一步的是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正如人们购物买衣服一样,根据身材划分为不同的尺码;而差异化教学是在不同尺码中进行细致划分。差异化教学是对因材施教的进一步调整,需要教师具备更敏锐的洞察力。新时代的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既要让学生学有所成,又要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笔者曾读过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学习共同体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彼此对话、相互帮助;老师少说多听、打开教室大门,成为可以共同观摩学习的现场。通过协同学习、分享表达,让孩子找回学习的乐趣,老师找到成长的动力,更间接提升整体的学力。”这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需要每位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意识并积极尝试。让学习充满快乐是学习共同体的主题,也是教育的理想。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学习是与新世界的接触对话,并通过与教师、同学及自己的对话,来挑战学习的伸展跳跃。”
三、互联网思维下的教与学
互联网加强了家校互动。以前,家长想要知道孩子的情況,需要打电话联系教师,或来到学校与教师当面交流。如今,家长可以通过教师在微信群中发布的信息,或利用微信与教师单独聊天的形式,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互联网让信息传递更加迅速、更加便利。比如,放假期间,家长纷纷因为辅导孩子做作业而感到头疼,有些家长不知如何辅导孩子。此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便可以在作业下面附一段微课视频,告诉家长:“如果孩子的作业完成得不太好,可以让孩子看看这段视频,帮助孩子巩固知识点。”这样一来,能够为家长辅导孩子指明方向,同时也能拉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结 语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树”人,那么教师就是“成”人的教育工作者。科技的发展为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新时代的教师更应具备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思维,让科技真正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冯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互联网+教育”应用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6):43-45.
李佳乐.构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课堂:兼谈历史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J].学周刊,2020(23):73-74.
欧阳俊祎,吕明,陈瑶,等.基于“互联网+”背景终生学习教育模式的研究[J].科技风,2020(33):94-95.
付瑶.“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教育观察,2020,9(43):135-137.
作者简介:吴思婷(2000.10—),女,福建福清人,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