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万扩招”背景下安徽省高职院校社会生源属性分析*

2021-08-26秀,孙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生源调研

耿 秀,孙 军

(徽商职业学院 物流系,安徽 合肥 230000)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规模和招生规模在量级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自2014年,高职院校逐渐开始面临生源危机,部分高职院校投档率持续降低且录取报到率持续低于70%[1]。在此种情境之下,国家于2019年提出“高职扩招100万”政策,正如雪中送炭,旨在为高职助力,强化各方面重视高职教育、支持高职教育的导向,从而改变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薄弱地位,如同一支“强心针”注入高职院校[2]。对于社招生源的培养,无论是作为教学供给方的高职院校,还是需求方的广大社会生源,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次,供需双方对于对方的信息掌握得并不透彻[3]。例如他们现有受教育程度、目前所处行业与岗位等工作经历、已有专业技能、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内生动力、对于职业的偏好,以及未来发展动态等都掌握的不够全面。

面对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源,高职院校需开创新的招生实践工作,以此为契机逐渐丰富社会招生理论,尝试采用“宽进严出”的方式,通过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融为一体,使高职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可以极大地吸引充足的优质生源[4]。创新考试内容与方法,规范招生考试行为,不断完善“申请—考核制”和“注册入学制”实施办法[5]。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状况,此次“百万扩招”下的社会生源性质与原来比较单纯的应届高中(或中职)生源相比出现了本质的区别,招生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运行管理等开始与成人教育产生一定程度的交集[6]。然而目前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涉足成人教育体系,随着社会招生生源数目逐渐形成规模,社招生源招考模式与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将逐步完善,为今后的成人教育提供实践性依据。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更需要自身具有较大创新能力的创新性技能人才[7]。在重大转型之际,高职院校无不感受到机遇的降临,在科学合理地分析扩招生源特征之下,创新改革教学管理机制,提升办学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生源,办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学校。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利用项目组成员的资源优势与省内高职院校的相关人员进行联系,访谈生源情况,并选取徽商职业学院、安徽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合肥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十所高职院校部分社会生源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19份,其中男生192份,女生127份;当前就读专业中文科148份,理工科155份,艺术类16份。因每所院校社招生源数目相差较大,为了使抽取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因此在调研群的选择上设定每所院校40位,同时,文理科各半,十所院校发送问卷4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19份。利用问卷星编辑问卷,采用网上调研方式,随机抽取调研对象。此后,对于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生源通过其辅导员进行一对一的面谈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力求全面、深入地了解此次“百万扩招”背景之下社会生源的属性。

三、“百万扩招”背景之下社会生源调查现状

(一)基本背景资料

在回收的319份问卷中,男生人数占60%,女生人数占39%;35岁以上者占31%,其次的是30-35岁,占28%,25-30岁,占23%,20-25岁,占16%;在生源背景的调研中发现一半以上是企事业单位职工,其余的农民工、新型农民、村两委干部占17%,退役军人占15%,下岗或待就业人员占14%;70%的社会生源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47%的社会生源毕业于普通高中,42%的社会生源毕业于中职或技校。

表1 社会生源年龄构成

表2 生源背景

由此可见“百万扩招”背景之下的省内第一批社会生源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69%,群体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年轻,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未来也有比较大的职业成长空间与职业转换机会,高职院校应考虑到他们专业学习的迫切性与调整专业动态的可能性,进而在学院发展建设新专业的时期作为重要的参考要素。此外,社会生源主要以在职人员为主,七成以上具有5年以上的工龄。在高职院校招生环节中可以考虑走进工厂、贴近一线,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确保社招背景之下的生源来源。

(二)行业、岗位与专业情况

在针对社会生源入学前就业岗位的调研中,发现有60%的生源供职于第三产业,尤其是在服务业、商业居多,其次是制造业,占21%;选择文科、理工科生源比例接近,分别是46%、49%;在针对选择当前专业原因的调研中显示,53%的生源认为所选专业对于工作具有较大的价值;目前工作的岗位与职位分布情况如表3、表4所示。

表3 目前工作岗位分布

表4 目前工作职位分布

此模块调研主要反映了学生目前所在的领域主要集中于服务业,从事技术与综合管理人员共一半以上,目前职位以基层员工为主。高职院校应将培养社会生源的专业建设集中于商科专业与相关的技术专业领域内,基于学生目前职位近一半在基层,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生涯提升空间,自身素质提高力、专业再造力较强。与此同时,还要关注目前处于待业的人群,可考虑建设一批当前社会急需的社会服务类专业,例如服务对象在婴幼儿、老年人、社区工作等方面的专业。

(三)选择继续教育的目的、初衷与关注点等情况

在对于选择继续教育目的的调研中,49%的社会生源认为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自身涵养、丰富阅历,31%的社会生源希望能够在现有单位得到进一步提升,19%的社会生源希望能够在日后创业中有所应用。在选择教育的初衷这一问题中,学生的选择相对分散且相对均衡,占比最多的是“提升实践方面的技能”,其次是“获得学历证书”,随后的是“充实理论方面的不足”以及“丰富人生经历”。95%的学生相信通过继续深造,获得学历证书,自己的人生会因此而改变,54%的学生会考虑继续攻读专升本。在选择院校时,学生们最关注的是“院校的知名度”,选择人数占比30%,其次是“专业知名度”,选择人数占比25%,此外,院校的地域与所选院校是否有熟悉的朋友也在个别学生的考虑范围之中。

表5 选择继续教育的目的

表6 选择继续教育的初衷

表7 选择继续教育的核心关注点

可见社会生源在进行院校选择时,仍然比较关注院校的知名度、专业的知名度,为了更好地吸引社会生源,高职院校需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内涵建设,经过院校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自身的提升,就业状况满意度高,通过学生的口碑不断提升院校知名度,这是高职院校在社会生源招生环节中最为“炫目”的“资本”。同时,在调研中显示,有一半有余的学生有专升本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在专科与本科的衔接教育中投入资源,随着社会生源逐年的培养,继续教育将成为高职院校又一个发展的“蓝海”。

(四)专业学习情况

“百万扩招”背景之下第一批进入高等院校的社会生源学习已满一年,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调研中,59%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39%的学生认为“有一些收获”。对于是否需要提高当前授课内容难度的调研中,79%的学生认为“保持即可”,也有18%的学生希望“降低难度”。在线上与线下授课时间的安排调研中,81%的学生倾向于“七三分”,即线上授课70%,线下授课30%,也有14%的学生希望“五五分”,即线上、线下平均分配。

在此模块的调研中可见,学生普遍认为一年的学习有所收获,专业难度普遍认可,基于在岗生源较多,大家普遍倾向于线上授课。但仍然有19%的群体希望能够增加一些线下的交流平台。在社会生源今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可尝试将多种媒介手段纳入其中,例如微信群课堂、抖音微知识点推送、视频号直播、线下分享会。总之发展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确保社会生源在学习过程中专业有提升,见识有拓展,又能长久地保持兴趣与新意,实现满意度最大化。

(五)对于院校的期望与诉求

91%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些考取专业领域内资格证书的机会,84%的学生希望能够更多地创设班级内学生交流平台,83%的学生希望院校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教学内容,例如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调研等,7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些双选会或者相关的招聘信息。如果院校开展专业领域资格相关的培训项目,53%的学生表示“视时间而定”,46%的学生“愿意参与”。

此模块的调研可见,与广大学生对于院校的期待相比,高校对于社会生源的教育教学建设力度还远远不够,在专业方面,学生希望能够提供一些资格教育的培训,进而通过几年的学习经历,实现学历与资历双丰收;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希望能够借高校的平台,与行业内企业实现交流互动,由于社招生源年龄普遍较小,具有职业生涯中的诸多变动,渴望借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进而扩大可应用的社会资源;在学生活动方面,学生希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的经历,扩大人际交往的人脉,可借班级、系部、学院等平台,开展一些面向社会生源群体的团队建设活动,为学习与生活增添双重“色彩”。

四、结语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政策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经过系统思考,统筹策划而提出的[8],此政策迈出了职教改革的“一大步”,这是职教改革的成果,同时也是对职教改革的考验[9]。在上述调研中发现,学生的背景差异巨大、需求丰富、理想远大,做好社会生源的教育改革事关大部分生源群体的成才梦、成长梦,进而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感、荣耀感[10]。通过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共性与主线,即在众多的生源中,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占主流,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占主流,供职于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商业)占主流,从事技术与综合管理的基层员工占主流。较多数的学生希望通过继续深造能够提升自身涵养、丰富个人阅历,尤其是希望能够提升个人实践方面的技能。学生在选择高职院校时,主要关注学校的知名度,希望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增加现实的互动性,例如到企业进行交流走访、学校举办相关的资格教育培训活动、召开毕业双选会、班级举行团队建设活动等。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在彻底摸清生源性质的基础之上,才能在招生、教学、日常管理、后续业务推进等方面有的放矢,为学院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提供经验与新的建设思路,提升院校知名度,实现高职院校飞跃式发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实现中国制造强国之梦。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生源调研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图表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