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红色纪录片宣传力提升策略

2021-08-25郝江浩

新闻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纪录片集体受众

○郝江浩

红色纪录片是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为题材的一种阐释型纪录片。这类型纪录片是我国主旋律文化政治传播价值的一种体现形式,宣传教育是其主要社会功能。同所有主旋律艺术作品一样,它是以政治正确为前提,并以官方引导及权力介入的方式,塑造着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笔者认为,目前媒体泛化已严重影响了主流媒体宣传导向的固有格局,红色纪录片亟需拓展创作和传播理念。作为传播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和构建社会共同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载体,唯有始终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不断提升宣传力,红色纪录片才能从容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

一、新时代红色纪录片传统宣传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化压缩了红色纪录片的相对空间

2010 年10 月,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纪录片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产业化进程启动十余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纪录片新型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这期间,大量民营机构的资本注入和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等网络视频平台的崛起,使得传统宣传模式开始重塑。红色纪录片官方化的话语垄断逐渐被打破,一些民营传媒公司也开始介入此类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制作。

尽管如此,纪录片制作周期长和效益回收难的特点,以及对制作团队和技术设备的高水准要求,导致资本投入主要集中在一些热点题材的纪录片上,其中以美食纪录片最为突出。从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央视热播以来,国内大量的同类型美食纪录片受到资本热捧,可以说至今热度依然不减。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纪录片产业仍处在良性上升通道,2019 年最受欢迎的新媒体纪录片依然是美食类节目。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电视传播处于缓慢衰减状态,电视台专业纪实频道格局也发生了大规模调整转变。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制作数量还是传播平台,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纪录片产业化压缩了以电视台为主要制作和传播主体的红色纪录片的相对空间。

(二)碎片化信息弱化了社会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是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是指“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红色纪录片作为传播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和构建社会共同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载体,在媒体泛化背景下其传统宣传模式受到巨大冲击。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 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高达9.01 亿,其中综合视频用户规模达7.24 亿。网络视频用户(含短视频)的收看终端呈多样化特征,经常观看纪录片节目的用户占网络视频用户的36%左右,其中手机终端数量排在首位。

今天,智能手机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让人们获得更多新媒体体验。新媒体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信息的碎片化、无序化和娱乐化传播,使得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与接受更为复杂和多元。红色纪录片的传播“不是为了在空间上扩散信息,而是为了在时间上保持社会稳定,不是一种告知信息的活动,而是共同信念的表达”。红色纪录片“共同信念的表达”就是当代人们共同构建的一种集体记忆。毋庸置疑,碎片化信息盛行之下,社会不同群体的集体记忆逐步开始弱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主流媒体宣传导向的固有格局已经发生改变,其结果就是导致红色纪录片的宣传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新时代红色纪录片宣传力提升策略

(一)注重选题策划时机,构建红色集体记忆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中人群流动性不断加大,不同年龄段个体间的疏离感无形之中正在加深。可以说,构建不同群体共同集体记忆,已经成为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构建共同集体记忆的影像传播形式,一部成功的红色纪录片,通过对我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人和事件的真实记录,能够把受众的意识聚焦在革命风云的体验之中,实现一种仪式性的集体互动,从而使社会不同群体产生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由山西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足迹·山西90 年》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笔者作为编导和撰稿参与了这部60 集红色纪录片的创作工作。这部纪录片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献礼作品,该片提前半年开始策划,经五个多月拍摄制作于2011 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每日播出一集,成为当年山西卫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此后,该片多次在省市电视台重播,并获得第二十一届(2011 度)山西新闻奖特别奖,同时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推荐的红色纪录片名录。由此看出,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红色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时机尤为重要。如果在国庆、“七一”等国家纪念日和一些特殊时间节点推出红色纪录片,就能够扩大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力,对构建红色集体记忆会起到不同凡响的作用。

(二)同主题系列化叙事,强化主流核心价值

据《2019 纪录片内容及用户报告》显示,国内纪录片的受众中74%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且年龄为18 到35 岁的受众占到82%,这一群体中55%的人月薪在7000元~20000元。这些数据表明,目前国内纪录片的观看者,主要以一线城市的新中产阶层为主,纪录片收视群体开始年轻化。显然,红色纪录片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受众应该以青年为主,对于此类群体,同主题系列化叙事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以《足迹·山西90 年》为例,这是一部为山西共产党人以影像形式书写的传记,从山西建党第一人高君宇到牺牲在塞上荒原的传奇女英雄李林,从社会主义建设岁月中涌现出的李顺达、申纪兰,到改革开放时代的李双良、傅昌旺,从气壮山河的大寨群英,到21 世纪的当代右玉共产党人……60位人物或是群体,每一集成功再现了一个先烈或英雄群体的传奇故事。通过“七一”前后每天1集共2个月连续播出,追忆这些共产党员在中国共产党90 年光辉岁月中建立的永恒丰碑。让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在重温革命历史的同时,唤醒这一群体的集体记忆,建立起一种“共同信念的表达”。该系列片从不同侧面叙述同一主题,凝聚和强化了红色集体记忆,整部作品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部同主题系列化叙事的成功之作。此外,《足迹·山西90 年》还出版发行音像制品,同时被指定为山西省党建统一教材,受到广大党员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欢迎。

(三)精准运用文献性资料,多视角还原真实历史

红色纪录片宣传力的核心是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实质上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由于红色纪录片创作理念的特殊性,这类作品在叙述上往往具有较重的宣教感,容易让受众对此类题材的作品形成枯燥、严肃的刻板印象,使得红色纪录片宣传力受到一定影响。笔者认为,红色纪录片忽略对文献性资料的精准运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精准运用大量文献性资料,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回顾和审视,是提升红色纪录片宣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简而言之,红色纪录片通过精准运用文字、录音、照片、影像等文献性资料,包括对当事人及知情人的采访,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唯有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权威性,才有可能赢得受众的关注和喜爱,红色纪录片宣传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融合社会传播资源,引领媒体价值导向

近年来,我国网民人数以及网络普及率不断攀升。由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便捷性与匿名性,加之准入门槛较低,使得每一个体或群体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话语表达,成为舆论的制造和传播中心,使传播主体由一元变为多元。传播方式也由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主控力的分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媒体融合成为传媒行业的新常态,互联网和纪录片的结合更加紧密,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

红色纪录片既要保证在影响力大的主流媒体有充足的传播时间和空间,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网络传播平台,融合社会传播资源,打造立体化传播空间。此外,国家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要联动互助。国家主流媒体受众覆盖面广泛,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和传播力;地方媒体地域特色浓厚,对明确的目标受众来说更有亲和力,针对性更强。只有整合传媒资源,注重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融媒体传播平台和立体多元的传播体系。主流媒体要在多元文化共存中引领媒体价值导向,实现红色文化符号意义的全新表达,让红色纪录片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结语

在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国内纪录片生态模式已经发生重构,转变传播理念已势在必行。今后,红色纪录片应把握时代脉搏精准实施宣传策略,以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价值和内涵的基础上,采取更加贴近受众视角的表述,巩固红色文化传播网络,同时注重宣传效果,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国家形象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等的同步推进,构建社会共同集体记忆。只有提高公信力和感召力,不断强化主流媒体话语权,让主流价值获得更充足的传播效力,才能实现红色纪录片宣传力实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纪录片集体受众
我为集体献一计
Rough Cut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警犬集体过生日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