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21-08-24吴扎西吉
吴扎西吉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形式发展加快.在各地中考试题中,综合性题目大量出现,促使中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中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对其他各科的渗透程度越来越高.学校应该充分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本文将从推进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分析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保证数学教学质量,从而改变数学教学的单一、缺乏与其他各科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等弊端,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快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进程.本文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推进数学教育,培养探究能力
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心对称”这一课时,应该屏弃之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先让学生观察和操作从而检验旋转的概念,探索旋转的性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能力.再让学生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度,小组探究看是否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如果能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如果不能重合,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不要气馁,继续探究,寻找下一个可以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学生经过探究可以发现:(1)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之后教师开始正式讲解,让学生带着自己探究得到的结论听课.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中心对称图形的内涵,也就是“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讲解;然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手段,通过flash视频、动画、动图等形式,将中心对称图形旋转180度进行重合的过程的展示.这样将教师讲授和小组探究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和意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几何思维和审美意识.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探究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高自身探究能力,加快综合素质的提升进程.
二、推进数学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创造新的成果,开创新的篇章.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所创新,敢于创新,积极创新.同时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教学观,完善创新性教育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创建一个轻松、平等、竞争、合作的数学学习氛围,从而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相交线与平行线”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交流,取长补短,敢于提出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敢于质疑,让学生充分了解平行线的理念,并且让学生充分了解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会形成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等知识,之后通过分类归纳总结,进行小组展示.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利用平移、垂直和其他角的特征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设计班徽和商品标志,并在班级中展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后,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也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随即提出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独立思考、相互提问、合作探究等方式产生新的创新灵感,找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结合实际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學生主动、创新性地理解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
三、推进数学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的解题技能后,还要对解题的过程有着准确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数学知识为思维的媒介和材料,增强思维,灵活把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时,要牢牢把握“消元”这一逻辑思维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把握好总体解题方法和“消元思想”,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利用代入消元的方法,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的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或者利用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系数合并同类项,分别相加或相减,从而消去未知数.在学生解决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逻辑关系,一步一步突破未知数,最终解出未知数,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又如,教师在讲授“证明全等三角形”的过程时要让学生明确:证明全等三角形,就是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并且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方式与另一个重合,让学生把握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思维方法,也就是基本方法:1.先阅读题目,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隐含的边角关系.2.回顾三角形判定所需要的条件,弄清还需要什么.比如,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角角边,或者是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3.正确的书写证明过程,从而有条理地推理出要证明的问题.再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进行数学论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也可以展开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踊跃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逐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