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腹股沟斜疝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
2021-08-24张娟
张娟
河南沁阳市中医院 沁阳 475300
虽然经腹腔镜疝修补术(laparoscopicinguinalherniorrhaphy,LIHR)已在临床广泛开展,但其是否真正优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opentension-freeherniorrhaphy,OTFH)还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1]。OTFH仍是目前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斜疝)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由于老年患者的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常并存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变,对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风险高。因此,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至关重要。快速康复外科理念(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是在多学科协助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围术期各项干预措施,降低机体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一种管理模式[2-3]。近年来其临床价值已在多种手术围术期的管理中得到证实[4-5]。本研究通过对67例行OTFH术的老年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围术期ERAS应用于老年斜疝患者OTFH术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02—2019-12于沁阳市中医院行OTFH术的67例老年斜疝患者。纳入标准:(1)≥60岁的易复性斜疝患者。(2)重要脏器功能及认知功能正常。(3)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OTFH术。排除标准:(1)嵌顿疝、绞窄性疝、难复性疝、复发疝患者。(2)严重、未控制的内科疾病患者。(3)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ERAS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表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护理方法ERAS组实施围术期ERAS模式,对照组实施围术期传统管理模式。见表2。
表2 2组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比较
1.3观察指标(1)术后临床指标: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2)术后并发症:阴囊水肿、肺部感染、尿潴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3)护理工作满意度:出院时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分100分,>95分为满意,80~94分为基本满意,70~79分为一般,<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术后临床指标ERAS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2.2术后并发症ERA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护理工作满意度ERAS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斜疝的发病率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占腹股沟疝的85%~95%,手术修补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6]。ERAS采用循证医学证据,优化围术期处理措施,强调手术科室、麻醉科、疼痛科、营养科,以及护理学等多学科团队对围术期患者进行动态管理,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手术科室,并有效提高了临床治疗和护理质量[7]。
本研究通过对67例行OTFH术的老年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围术期ERAS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ERAS组患者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有关研究的结果一致[8-9],充分表明ERAS应用于老年斜疝患者OTFH术围术期是安全、有效的。分析其原因在于:(1)术前通过宣教,使患者理解ERAS方案的目的、措施、意义及配合方法,使之能积极、主动、规范配合ERAS管理。(2)术中通过多种保温措施,避免发生低体温,可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10]。(3)术后多模式镇痛、早期进普食和下床活动,均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并可预防下肢DVT,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11]:(1)由于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因担心早期进食、下床活动会引发腹胀、疼痛等不适,加之部分医护人员担心ERAS方案可能会导致相关并发症,故难以按拟定的ERAS方案实施,程度不等地影响到ERAS效果。因此需加强医、护、患之间的通力协作,完善监督机制,规范执行ERAS方案。(2)ERAS方案涉及多个学科,因此须建立多学科专业ERAS团队,相互配合,以规范完成ERAS方案。
综上所述,ERAS应用于OTFH术老年斜疝患者的围术期,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快地恢复术后胃肠功能,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