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与运用
2021-08-23屠挺
屠挺
摘 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为了“道德与法治”,从课程名称上能明显感受到学科强化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维度提出道德教育渗透的可行性建议,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生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恰逢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持续进行中,由原来的“思想品德”改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不但体现了本学科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凸显了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明困惑:浅析道德教育局限性
(一)教育体制方面,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以及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一切唯分论英雄,更不用说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进行提升强化,结果在部分家长以及教师眼中就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结论,部分学生也由此养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进一步被边缘化,造成“学科边缘化—各方不重视—道德教育缺失”的恶性循环后果,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学生个体方面,中学生处于成长叛逆期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面貌总体上呈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但是,部分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叛逆心理严重,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但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等情况,还沉迷游戏、手机,由玩手机引发的厌学、离家出走等情况也时有发生,甚至引发盗窃、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家庭教育方面,农村家庭教育不到位
父母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积极健康人格的基础。由于一些农村父母的自身素养不高,加上离婚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家庭冷暴力等系列因素,造成农村家庭教育不到位的情况,出现学生无人管教,行为习惯恶劣等现象,导致农村初中道德教育困难。
二、润内心:强化学生道德认知力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以时政热点的引导、社会焦点的透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等不同载体为支点,渗透道德教育,探索立德树人。
(一)以时政热点为引导,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笔者认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以时政热点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教育,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二)以社会焦点为载体,浸润感恩教育
教育教学来源于社会生活,道德教育也应该生活化。社会生活中的焦点议题往往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好题材。
以 “凝聚法治共识”为例。这一课旨在通過学习法治,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通过浸润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发自内心地自我内省体会,让学生不但感恩教师、感恩父母,而且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实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彰显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能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可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这些都能帮助学生辩证地理解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践于行:提升学生道德认同感
(一)多元创设,活动提升道德认同
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秉承“走心”的想法,常年坚持 “书信”道德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给祖国的一封信。同样以 “凝聚价值追求”为例,通过对香港修例风波引起暴乱的分析,让学生从知识层面掌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作用。通过学生给祖国的一封信,让学生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时刻保持对国家现存的隐性或显性的国家安全危机意识,对国家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危机时刻保持关注的强烈意识,努力保持进取、奋斗、拼搏的态度,产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民族使命感、时代紧迫感。
2.感恩教育:给父母的一封信。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之后,或者学生有明显的思想情绪波动情况时,抑或者家长会召开之际,我都会在课堂中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给父母写一封信。很多学生平时缺乏与父母的直接对话,而农村家庭的父母忙于生计,与自己的子女缺少沟通。同时,大部分学生虽具有自我内省的道德思考,但却羞于启齿,不愿交谈。现在通过一封家书的形式,让学生有了与父母沟通的平台,多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也知道了子女的内心想法。这种做法,让学生不但感恩父母,还感恩老师——感恩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关心,帮助自己走出困难与低谷。另外,感恩朋友、感恩他人,以及感恩社会给予的帮助和温暖;最后升华到感恩祖国。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和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保障了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应当以建设国家更为美好的未来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
3.责任教育: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以“绽放生命之花”为例,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生命的不可逆性,所以要更加珍视生命、守护生命,增强生命的韧性。接下来这一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我在课堂中也会布置给学生写一封给未来自己的信,让学生 “回头”看,检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内省自我的思想意识,反思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及目标,强化责任教育,明确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进一步深化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而且要有对他人、社会、国家负责的意识,让学生由内而外地感受生命的意义所在,发自内心地接受责任教育的精神洗礼,从而以更加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奋斗出属于自己生命的精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注重学生内在道德教育的学科。初中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初中阶段也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只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积极探索道德教育,并让学生学在脑中、种在心中、落在行中,才不至于让诸如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等流于形式,成为空谈。道德教育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精髓与底蕴,意义重大,学习它更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杨荣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22-124.
[2]张民平.和谐教育与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