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双翼 合而为美

2021-08-23许芬雪

考试周刊 2021年53期
关键词:高段小学语文

许芬雪

摘 要:从古至今,读与写就是语文教学的两项基础任务,但是有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两者分开讲解,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专家提出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深度结合,让学生在理解阅读文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反之,学生具有熟练的写作技巧也为阅读学习提供帮助。为此,文章在文中对读与写的深度结合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读与写;深度结合

一、 引言

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不争事实就是教学质量不理想,尤其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低。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问题并不在于成绩一般还是优良,而在于成绩到底有没有……熟悉学生运用语文的情况就会知道,语文教学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成绩。可见,写作能力作为最能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能力,其教学情况依然令人担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将读与写有效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在有效阅读的同时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 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读写结合。阅读就是说通过对文本进行阅读学习其写作技巧、写作方式,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写作则是通过作文练习将自己的情感及所掌握的写作方法、语言词汇表达出来,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语文学习规律中,学生想要形成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熟悉语感、形成语言体系,就必须要完成理解、吸收、积累、运用这一过程。换句话说,阅读就是知识吸收、积累的途径;而写作就是输出、表达的途径。这两个途径共同发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

三、 小学高段读写深度结合的策略

丁有宽曾提出: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与写作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阅读是基础,写作是运用。这一观点经过数位学者的论证,毋庸置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搞清楚读和写之间的关系,掌握两者深度结合的方法,利用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读写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内容与形式这两个方面进行。

(一)内容:从文本内容回到语言表现

1. 审题度势,探寻取题之奥妙

文章题目相当于眼睛,透过眼睛看到内心,其将文章的主旨、精神传递出来,并明确了写作方向、对象与重点。文章题目就相当于一个路标,抓住题目并发挥其作用,可以为教学指明方向,让学生快速、全面地理解文章思想与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就像《穷人》这篇文章,除了题目以外,文中再也没有出现一个“穷”字,这是为什么呢?虽然文中没有“穷”字,但是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桑娜一家的贫穷,那这是如何体现的呢?通过引导学生寻找题目与文章之间的关联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虽然穷人物质匮乏,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也非常丰富、伟大。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在题目中体现出来,并进行了诠释。这样不仅可以将文章内容表达出来,还可以将更深层次的精神情感传达出来,让学生在细读中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与写作能力。

2. 斟字酌句,探寻遣词造句之奥妙

文由句生,句由词成。想要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图完整且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必须要善于遣词造句。但是现阶段小学生在写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语句简单、词不达意,为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要提高其遣词造句能力。

首先,要关注具有深远意味的标点。在写作中,标点除了发挥断句作用,在情感表达上也具有极大功能,合理運用标点符号也能加深语句的含义,嚼出文字的真味。就像朱自清老先生说的,“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在《桥》这篇课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句号,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在这两句话中,使用了六个“。”,我们在写作中,多是最后一句话使用“。”,中间使用“、”或者“,”。第一句中“像泼。像倒”中间应该使用“、”,那作者为什么选择使用“。”呢?通过深入分析,对比发现,使用“。”可以将山洪来的汹涌及老人的镇定、冷静更充分地凸显出来,如果使用“、”或者“,”就无法将这种紧张的气势烘托出来,老人的人格魅力也就没有这么突显。

其次,对个性化的字词进行关注。每个字、每个词本没有好与坏,而将它们定义为好词或者坏词的关键在于语境。就像在《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摇”这个字可以说贯穿全文,其解释了桂花雨是如何来的。如果将“摇”换成“晃”,就失去了“我”小时候摇桂花树的快乐。为此,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抓住一个关键词,让其贯穿全文,成为文章的“点缀”。

最后,关注违反常态的句段。有部分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为了加重自己所表达的情感,经常会写出一些违反常态的句段,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必然会更加关注这段话,必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就拿《慈母情深》来说,文中第十九自然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中出现了三个“我的母亲”,并且每次都是跟在一句话的后边,那么可不可以将其换到每句话的前边呢?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他主要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经过探究以后发现,它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母亲的每个动作都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遍一遍呼唤着“我的母亲”,让人感到心疼,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心疼。

通过对这些遣词造句的探索,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掌握其中奥秘,从而形成语文意识,提高自身遣词造句的能力,为写作添砖加瓦。

3. 理解结构,探寻谋篇布局之奥妙

在一篇文章中,谋篇布局至关重要。一篇文章即便内容再饱满,立意再深刻,也需要通过结构表现出来,而好的结构则是合理、清晰、富有条理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结构设计,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猜你喜欢

高段小学语文
关于后所小冲小学高段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
关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思考
提升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