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构建两类读写“双线”融合课程
2021-08-23费杏英
费杏英
摘要:读与写,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学科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为凸显读写一致性,立足教材,在语文国家课程的课时内,补充拓展基于教材文本教学和项目化活动的读写“双线”融合课程。前者又细分为侧重阅读策略的课程和倚重习作表达的课程;后者划分出学科内的“专题”课程、学科间的“跨界”课程、学科外的“嫁接”课程。
关键词:读写融合;拓展性课程;阅读策略;项目化活动;小学语文
读与写,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学科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也一直致力于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教材阅读与表达“双线”并行的编排特色,更凸显这两者的一致。实际上,语文课堂训练,读与写的结合仍不够紧密,教学方式方法也较单一、不扎实,影响了学生读写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此,我们尝试在语文国家课程的课时内,立足教材,补充拓展两类读写“双线”融合课程,让学生读与写的能力“同生共长”。
一、基于文本教学的读写“双线”融合课程
(一)侧重阅读策略的课程
崔峦教授提出,统编教材全面实施背景下要倡导“全阅读”,即实现从一篇到多篇的群文阅读,从课内到课外的整本书阅读,从语文学科到其他学科的跨界阅读,从学科走向生活的综合阅读,从内容走向方法的策略阅读,从文字走向画面的多元阅读……“全阅读”意味着学生课内外阅读量的增加,这要求教师提供更多阅读策略指导,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理解能力,更好地将读的成果转化为写的成果。据此,我们构建了一类侧重阅读策略习得与运用的课程。
三到六年级教材均安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以四年级上册的“提问”阅读策略教学为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出示问题清单,分类整理针对课文內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可以针对课文的局部或全文提问。《蝙蝠和雷达》则在罗列问题清单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从内容、写法、得到的启示等不同的角度提问,发现自己提问的不足,并指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片段进行提问,巩固、强化运用这一提问策略。《呼风唤雨的世纪》还编排了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以及发言,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从多角度提问,提出更多问题,以及学习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教学略读课文《蝴蝶的家》则重在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学到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并选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尝试解决。整个单元旨在教学生掌握边读边思、善于提问和尝试解决问题的阅读策略。
除了专门的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我们在其他单元的课文阅读教学中,也有意识地构建指向猜读、概括、联想、摘抄、批注等阅读策略的课程,使学生系统地习得和积累更多阅读方法。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重点教学“批注”这一阅读策略。首先,以《牛和鹅》为例,借助书上已有的批注内容教学作批注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或写下体会;对写法进行点评或赏析;写写收获的启发或道理等。然后,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两篇课文时,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在课文相应的内容旁作批注,并通过交流更好地掌握这一阅读策略,以能更深入地读懂课文。
构建侧重阅读策略的读写“双线”融合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习得阅读策略,更在于让学生熟练运用阅读策略。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一方面可以推动学生更深入、更有效地阅读单篇、多篇课文,乃至整本书,使阅读向更深处漫溯;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学生积累素材,反哺习作表达。
例如,五、六年级下册教材都安排了名著阅读单元,五年级下册安排的阅读内容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选段,六年级下册安排的是外国历险类小说节选。教学这两个单元时,教师就可以拓展性地构建读写融合类课程:先让学生学习教材中名著节选部分,习得阅读策略;再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整本书,学习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如摘抄法(摘抄优美语句、经典句段)、列表法(列时间推进表、地点变化表、人物对比表等)、画图法(画情节流程图、内容气泡图、人物关系图等),开展阅读。再让学生从读到写,通过 “书籍主题”“人物评价”“精彩情节”“语言赏析”等多个角度,借助侧重“写”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课本剧创作等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
(二)倚重习作表达的课程
在教学教材时,教师还可以开发倚重习作表达的读写“双线”融合课程。这类课程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多篇文章,从中学习、借鉴表达方法。
1.“比较迁移式”。
“比较迁移式”的读写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比较教材中一些经典选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或拓展补充一组文章、一本图书,可以是同作家不同内容的作品、同主题不同文体的作品、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的作品,比较发现其中的表达特点。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的是朱自清的《匆匆》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恰当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教学时,我们构建比较迁移式课程,引导学生先比较这两篇文章,发现其抒情方式的不同:一篇是运用排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直接抒情,一篇则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中以间接抒情。然后,让学生补充阅读朱自清的一组散文《春》《绿》《背影》、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由此进一步感受两位作家表情达意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仿照例文迁移运用,尝试通过写一件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
2.“赏析评价式”。
“赏析评价式”的读写课程主要面向教材“人文主题”特别鲜明的单元,通过对单元主题或人物的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让学生加深理解、有所感悟,从而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和评价,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如,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我们让学生拓展阅读了鲁迅的生平介绍,鲁迅的著作、名言,巴金、萧红等作家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以及毛泽东、老舍等人对鲁迅的评价,还收看了有关鲁迅的纪录片。最后,组织学生以“我眼中的鲁迅”为话题,通过读书交流会、演讲报告会等形式,与学习伙伴分享自己的收获、感悟和评价。
3.“螺旋上升式”。
教材安排的读写训练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特点,如关于写人的习作,三到五年级都安排了相应内容,但要求不一样,描写对象从熟悉的到不熟悉的,篇幅从几句话、一段话到一件事、两件事,内容从一个特点、几个特点到几方面的特点,关注点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方法,呈现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特点。由此,我们开发了从中年级持续到高年级有关人物素描的“螺旋上升式”课程。三年级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个人的一个特点。四年级则要求学生能用一件事写一个人的几个特点。到了五年级,学生要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用一两件事写出一个人不同方面的特点。六年级的课程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特点。
二、基于项目化活动的读写“双线”融合课程
立足教材的读写“双线”融合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的场域,除了日常的语文课堂外,也应适度向更广阔的生活课堂辐射。我们构建了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的项目化活动课程,凸显读写“双线”融合课程的综合性、多元性。
(一)学科内的“专题”课程
教材专门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单元,如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四年级下册的“轻叩诗歌大门”,五年级下册的“遨游汉字王国”等。我们围绕这些单元主题设计了专题性项目化活动课程。以“中华传统节日”活动为例,首先,让学生搜集、诵读《元日》《乞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歌,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其次,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节日,开展“我眼中的××节”小专题研究;再次,回读单元课文《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习并迁移“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表达策略,撰写小专题研究报告;最后,通过多种方式展示“我眼中的××节”研究成果,可以讲述传说故事、展示传统工艺、制作手抄报、做PPT汇报……借助综合性学习单元专题开展的项目化活动课程,学生在生活化的任务情境中,开启研究性学习,提升读写能力。
(二)学科间的“跨界”课程
项目化活动课程要凸显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为此,我们构建“跨界”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单篇文本的“小融合”、主题分类的“大融合”。
先说单篇文本的“小融合”。如,三年级习作课《我的植物朋友》,我们开发了相应的项目化活动,分三大活动板块。第一,了解植物。结合科学课,让学生上网搜索校内不知名植物的名称、特性;借助美术课,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植物。第二,介绍植物。融入劳技课,让学生制作、悬挂植物介绍卡,以便更多人了解它们。第三,写写植物。将一系列项目化活动的学习所得写成文章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原本比较枯燥的习作课,因为与其他学科的巧妙融合而变得富有趣味,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提高其阅读表达能力。
再看主题分类的“大融合”。通过分年段设主题,开展“跨界”读写融合项目化活动。低年段,“绘本”主题,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绘本,并融入美术学科知识,学习绘本创作;中年段,“习俗”主题,组织学生诵读相关的诗词歌赋,融入综合、劳技学科知识,研究传统节日与习俗常识,开展种植、手工、烘焙等实践活动,设计作品介绍说明书;高年段,“艺术”主题,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欣赏名画、名曲、名书法,观赏影片等,整合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学科知识,撰写影评、艺术节设计方案等。
(三)学科外的“嫁接”课程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校的常规活动“我们入学了”“十岁成长礼”“我们毕业了”,基于教材,嫁接相应的读写项目化活动课程。
例如,我们在“我们毕业了”活动中嫁接了“成长”系列主题读写活动课程。该课程主要包含三个板块:(1)大阅读。读作家写过的关于回忆小学生活的系列文章,如魏巍的《我的老师》、黄蓓佳的《作文上的红双圈》、丁雪飞的《明天,我们就要毕业》等,观看往届学生的毕业典礼、联欢会等视频。(2)策划献礼。头脑风暴,整体策划毕业献礼的活动内容与方式,如,制作一本可供展览的巨幅成长纪念册,通过写作、诵读、演讲、剧本表演、书信、建议书、赠言等多种文体、多种形式来记录小学的美好生活,合作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拍摄一部微电影……最后,完成《“毕业献礼”活动策划书》。(3)活动实施。活动分“致成长的自己,绘就成长轴,制作纪念册”“至敬爱的恩师,撰写文稿,编排剧本”“致可爱的同学,临别赠言,书信交流”“致热爱的校园,创作诗歌,歌咏排练”“毕业联欢会,编排节目,分享喜悦”五个流程实施。
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时事热点等,我们随时嫁接各种主题读写项目化活动课程。如,学校的读书节、游戏节,学生要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宣传海报、游戏说明书、好书推荐方案、辩论稿等活动。再如,“垃圾分类”课程,学生要先阅读介绍“垃圾分类”知识的相关文章、新闻报道,再设计调查方案、进行采访活动并做好记录、撰写调查报告、写倡议书或演讲稿等。又如,2020年初的“抗疫进行时”课程,学生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阅读绘本《认识新冠病毒的真面目——带花冠的病毒,你为什么那么坏?》、漫画《一只蝙蝠的自述》、报道《中国这么努力,世卫组织为何还要将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出公共事件?》,观看科普纪录短片《新冠病毒的自我修养:如何统治全人类》、电影《传染病》和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海豚湾》等,通过电视、网络等,获取关于“抗疫”的各类报道、相关信息,然后用绘画、书法、手抄报、书信、诗歌、微电影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综上,立足教材,构建两类读写“双线”融合的语文拓展性课程,能使阅读和表达这两条平行线成为不断交叉或重合的曲线,使学生在阅读中学表达,在表达中促阅读,真正实现读与写的相辅相成,最终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统编小语教材‘全阅读理念下‘双线融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编号:Bb/2020/02/175)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儿童美育课程的开发與研究”(编号:D/2018/02/2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潘一平.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0).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