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适连环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2017-03-06孙小芙
孙小芙
【摘 要】作为杭州市第二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学校,杭州市金成外国语小学以“三适连环教育”理论为核心理念,着眼于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整合、选课分层、走班制以及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整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得到新的发展;同时在原有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基础上,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将活动课程化,积极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金成课程”模式。
【关键词】三适连环教育 课程整合 基础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 课程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强调学生的选择性、多样化与个性化,教会学生选择,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与选择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世界公民,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
作为杭州市第二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学校,杭州市余杭区金成外国语小学以“三适连环教育”理论为核心理念,着眼于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基础性必修课抓好整合与研究,拓展性选修课抓好开发与实施”的课改原则。通过整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得到新的发展。在原有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基础上,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将活动课程化,积极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在课程整合、选课分层、走班制以及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摸索,形成了深化课程改革的“金成课程”模式,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积累了些许经验。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
(一)课程理念
“金成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三适连环教育”理论为基础,全面推进因材施教,深化课程改革,开发学生的潜能。“适性教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拥有智能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注重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优势,挖掘学生的潜能。何福田“三适连环教育”(3-P Chain Education)理论是在“适性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指的是:“适性教育”(Proper Aptitude Education)——适合个体性向的教育;“适量教育”(Proper Capacaty Education)——适合个别能量的教育;“适时教育”(Proper Learning Time Education)——适合学习时机的教育。“三适连环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关注教育过程、教学方法与策略,兼顾适性、适量与适时问题,从而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它和深化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二)课程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本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中国的教育也正式进入“素养革命”的时代。金成的课程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六大素养,即道德规范素养、健康审美素养、文字语言素养、数学科技素养、实践创新素养和国际理解素养。这六大素养与学校“真诚、和睦、快乐、智慧”的文化核心一脉相承,又融合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要素,独具金成模式的特色,使快乐与智慧共存、知识与智慧共存、教师与学生共存、务实与创新共存、生命质量与学业质量共存,让每一个金成的孩子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享受健康、阳光、快乐、幸福,为每一个金成的孩子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打下实现自己梦想的扎实基础。
(三)课程体系
浙江省教育厅2015年3月颁布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分为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学校根据《指导意見》,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核心素养,将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两类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了金成的六大课程体系:“道德规范课程、健康审美课程、文字语言课程、数学科技课程、实践创新课程、国际理解课程”(见图1)。
体系中每个课程都分为基础性必修课以及拓展性选修课。基础性必修课为每个课程相对应的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具有基础性、强制性与学科性。拓展性选修课为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具有选择性、多样性与综合性。
(四)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与课时的安排上,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确保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通过减少语文、数学的周课时数来保证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课时数不变,每周抽出两个半天(周四、周五下午,占总课时15%)共4个课时的时间用于拓展性课程的开设,具体课时安排见表1。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
谢弗勒认为,“一种潜能的实现就会排斥另一种潜能实现的可能性,两者不可能都被实现。选择既是肯定性的,同时也是排他性的。因此,那种认为能够全面实现一个人所有潜能的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不能减轻教育的责任”。我们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课程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拓展性课程,以便更好地实现学校课程承担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由于潜能的排他性,学校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使其具有根据自身的潜能特点选择适合自己课程的能力,在选择中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基于这个理念,学校确定课程实施方向为:基础性必修课,抓好整合与研究;拓展性选修课,抓好开发与实施。
(一)基础性必修课程的改革:整合与研究
课程知识的学习能否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不仅由知识本身决定,还与知识的表现形式、运用知识的方式、教师教学的方法等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分科的形式开设学科课程,以各学科的“专业分化”为特征,忽视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性。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寻求学科内容的相关性,关注学生内在学习需求,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作为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我们认为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根基,不能随意更改,但可以“变通”。学校基于教学大纲对课时进行精简,通过整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得到新的发展。
1.开展“跨领域教研组”活动,研究课程整合
学校尝试以“年级组”为单位将语、数、英、科、音、体、美各学科教师组织在一起通读各学科教材,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对自己这门学科整册教材进行科目的解读。在各学科教师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大家很快找到了整合点,开始在年级组内展开协同教学与整合教学,并逐渐演变成语美、数体、音美、语科等新颖学科组合。“跨领域教研组”教研活动打破了原本小学教师过于专业化、学科互不相通的局限,让教师在通读各学科教材的过程中进行跨学科学习,在协同教学尝试中进行全科教师的在线培训,为整合课程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提高教师的课改意识与研究能力。
2.借助微信平台,落实“先学后教”
除了课程改革,学校还特别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有效的教,真实的学”。为了找准学生的起点,全面实施因材施教,学校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将每天2分钟预习指导的视频,发送到班级的微信群中,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不是带书面作业回家而是让教师“跟孩子回家”的做法,使1个教师变成N个教师,N门学科变成1堂课,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先学后教”颠覆了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创了“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小老师讲解学习内容”等课堂形式,淡化了学习者和施教者之间的界线,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抓好特色学习英语,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学生的差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学生之间生理、心理上具有不同个体特征,这种差异称为个体间差异。二是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个体内又称为个体内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兴趣、能力间的不平衡等。”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学校拥有更多课程设置的自主权。金成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学习程度等差异,打破学校班级授课制度的限制,实行“分层走班、动态流向”的模式,采用“同教材、同方法,不同进度”的教学方式,即依据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分小小班开展分层教学,实行分层走班,从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进而实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拓展性选修课程的开设:开发与实施
钟启泉认为,“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学校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展示和强化优势智能的平台。学校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优势,开设与学生的智能特点相适应的拓展性课程。
1.以优化与“升级”为导向,将社团活动课程化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学校开设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从而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导处根据近年来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喜爱程度以及教师上课的情况, 确定了25个升级版的拓展课程。课程围绕金成六大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六大方面的核心素养,其中,道德规范课程包括国学、礼仪等;健康审美课程包括足球、篮球、竹笛、合唱、儿童画等;文字语言课程包括小主持人、童话写作、经典阅读、朗诵等;数学科技课程包括航模、海模、机器人、思维创新等;实践创新课程包括陶艺、编织等;国际理解课程包括英语配音、异国风情、法语体验等。
相比于校本课程,拓展性课程的要求更高,对教师来说,不仅需要课程开发的能力,还要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学校同时对课程的实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暑假完成相关的课程计划书,自主编写课程内容。要在“三适”理论的指引下,达到“三先三精”的备课要求,“三先”是指: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先于学生完成书面文本作业”“先于学生完成口语交际和课文朗读”“先于学生完成动手操作类作业”;“三精”是指:教师要“精心研读文本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精心设计学科作业”。
拓展性选修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性,如何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是一门艺术。学校借用高考填写志愿的思路,设计了《课程选择志愿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爱好,综合考虑选课单中各项课程的相关特点,在每周四、五下午开设的“课程超市”中,分别依次选择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并根据意愿自主勾选是否服从分配选项。鉴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以及需求的不稳定性与不连续性,在实施选择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选课进行指导,让学生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学会承担选课后的责任,促进学习者潜能的发展与新的最近发展区的形成。
2.以活動为抓手,在融合中追求德育的大效应
“活动中育人,生活中育德”一直是学校的德育特色。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将原来相对孤立的德育活动用课程化的思路进行梳理,借助跨领域教研组的力量,将各学科的德育目标进行提炼,有机地融入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之中。对于传统活动只规定时间,内容主题则根据现实需要灵活安排,如:①春秋游固定地点不固定内容。②常规节日固定时间,不固定内容、地点、形式。③两会两节固定名称不固定主题。每次活动坚持做到五个“有”,即有方案、有评比、有拓展、有记录、有创新。同时,学校选择杭州名人纪念馆为拓展课程资料库,并组织人员依据资料库相关内容编写德育教材,将“名人访学”课程与德育有机结合。除了“名人访学”课程外,学校还将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等与主题活动相结合,设计多元有趣、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从多个角度细细地品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育元素有机地渗透其中。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接受传统的教育,既关注德育,培养道德情感,又注重学生的快乐。
3.以校外专业力量为依托,积极拓展教育教学空间
拓展性课程都指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中体艺特长类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精神潜能,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实践活动类课程主张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直接经验知识,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创造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要真正实现拓展性课程的有效实施,光靠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关在校园内组织教学活动是无法达到应有目标的。学校打破学校、教室的“围墙”,以校外专业力量为依托,整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积极拓展教育教学空间,使拓展性课程得以顺利实施。
首先是引进专业师资。学校与青少年活动中心、青森足球俱乐部、梅诺蒂舞蹈培训中心等单位合作,由学校购买服务,为56门拓展性课程外聘了专业教师。在与这些外聘教师的合作中,学校有23名教师自愿担任了“助教”工作,使他们不出校门就能接受专业化的指导。外聘专业教师的加入,既保证了拓展性课程的有效实施,也使本校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次是与博物馆联动,开展单元项目拓展课程的设计。由学科教师将科学探究类的课程进行整理、归类,找出结合点,并与博物馆专业人员共同设计和开发课程。如四年级《岩石与矿物》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们把课堂设置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博物馆研究人员专业化的解说,博物馆众多的矿石标本,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探究兴趣。这种参观式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学习时间,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较快提升。再次是利用小古城学农基地,开设劳技类拓展课程。我们将《品德与社会》《劳动与技术》《人·自然·社会》等学科教材中关于“劳动实践”“农业发展”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并制定相关活动方案,用比较集中的时间带领学生按活动方案参加劳动教育基地的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通过情境的创设,开展基于解决问题的探究性活动。整个活动注重过程性与社会性,彰显课程的价值性以及教育性。
三、课程保障的基本措施
(一)以“三性”为导向,创新课程评价机制
依据注重过程性、表现性和发展性评价的课程改革理念,学校设计了基于“三适连环教育”的课程评价方式,旨在通过课程评价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展示。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基础性课程评价有相关明确的指示,明确期中不组织考试或测试。我们积极创新评价机制,以赛促学激发兴趣,让孩子们在比赛中、游戏中享受成功。针对孩子们好强、爱比赛的特点,变考试为竞赛、闯关等游戏,开展“4321”的学科竞赛活动。“4”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门学科“金成杯”竞赛;“3”指语文朗诵、英语朗诵、写字比赛;“2”指计算运用能力、汉字拼音掌握能力闯关;“1”指期中一次自主自测活动。各类竞赛用“星级制”进行评价,人人有成果,个个有发展。“4321”活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注重过程性的评价,使学生加深了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在改革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上教师的改革观念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对于课改理念也是一知半解,课程改革的推行存在现实的阻力。为此,学校结合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一是专家引领把关。我们先后邀请了数十位专家,为全校教师全面解读省厅关于课改指导意见的精神,讲解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方法等。专家所作的报告打开了教师课堂改革的思路,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二是学校组织了为期10天的“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从课改理念、学科教学方式变革、德育課程建设、教育技术变革等多个角度,让全校教师对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清晰的认识。三是要求人人撰写学习体会,并专门让骨干教师谈个人体会。通过入耳、入脑、出口等系列活动,让广大教师认同金成课程,认同跨领域教研,认同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只有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加强,专业能力得到提高,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三)科学高效的管理,创建有品质的金成教育
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是拓展性课程的建设,这是一个新的探索。为此,我们在课程开发中注重加强教学管理。拓展性课程实施前,有调查、有方案;实施中,抓落实、有检查;结束时,有展示、有分享。整个过程,有成效,有收获。当一学年的学习结束时,学校邀请家长、老师、学校领导共同进行课程评价,有学生问卷调查、学生代表座谈、家长观摩课堂等,形成了一个基于360°反馈的教学评价新体系。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实践,全校教师在课程开发研究中形成了齐心协力搞研究的良好氛围。有效的课程整合,合理的资源利用,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尝试,真正落实了“有效的教、真实的学”,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课程改革也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教师考核评价方面,学校实行“四类四级考核”评价体系。“四类”是指月考核、综合评定考核、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考核,“四级”是指教师、组长、理事、考核小组四个层级参与的考核。“四类四级考核”要求清楚,内容具体。这样的考核评价强化了全员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让每一个成员都成为了学校的主人。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让学校充满正能量。在这样的环境里,干好干坏不一样,做多做少不一样。在公平和谐的氛围中,学校的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规范的制度让学校运转有序高效;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丰富的德育活动让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扎实的教师培训让年轻的教师团队迅速成长;大气开放的办学理念,让学校有了走向世界的平台;精细的后勤服务为学校的整体发展精准助力。当然,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探索与实践,不断寻求超越和创新,使“金成课程”建设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美]伊斯雷尔·谢弗勒,著.石中英,涂元玲,译.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辉,华国栋.论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4(11).
[3]钟启泉.选修制度与个性化课程[J].基础教育课程,2013(11).
[4]褚清源.2015全国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EB/OL].http://www.jyb.cn/basc/xw/201507/t20150702_628551.html[2015-07-02].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金成外国语小学 3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