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杨振宁的长寿之道
2021-08-23杨吉生
杨吉生
杨振宁,当代最著名、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做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1年9月22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到清华大学看望杨振宁,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同日,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中国物理学会联合举办“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祝贺杨振宁教授百岁寿辰。杨振宁除了在科技领域有惊人的创举,对养生保健、健康长寿也有独到的见解,他的长寿之道很值得人们借鉴。
读书养德
杨振宁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增知识,长学问,博学多才,也可以防治疾病,养德健身。他说,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良情绪和不良品行。读书是最好的心理疗法和道德修养。读万卷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活百个人生,使自己精神、品行不断进入新的境界,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有道德修养的健康人。孔子一贯提倡道德素养,认为大德必有其寿。
相反,歹人活百岁的很少,这些人的不良品行、不良情绪,违背良心道德,必然摧残健康,缩短寿命。
心静寿高
杨振宁每天学习、工作十几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按理说,生命在于运动,一直是我们认作健康的信条,杨振宁却是一个很少做体力活动的人。他认为,过度的运动会影响寿命,心静才是最好的养生、长寿之道。长期坐禅的高僧,很少运动的作家、书法家和科学家,终身处于“静态”中,寿命却比运动员高。
当然,杨振宁说的“静”,并不是过度的“静”。过度的“静”也不利于健康。他说的“静”是指陶冶性情的运动和恬淡、养心、静处相结合,一张一弛,使人的情志得以和谐,身心得以调摄。
德重爱国
杨振宁虽然大半辈子生活在美国,但他始终胸怀祖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知名学者,他参加了二十世纪海外华人的保钓运动,并在保釣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基金会,为国内科学家在美国进修提供资助;他发挥自己在世界科技和教育界的影响,向全世界宣传新中国的成就,促进中国和世界科学家的交流;他参与发起建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以负责人的身份公开敦促中美两国建交。他先后在海南大学捐资设立“杨振宁特困优秀生奖学金”,在香港发起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随后又将其所属的一切资产无偿赠送给中山大学。
杨振宁在2003年重新加入中国国籍,随后放弃了美国国籍。回到祖国怀抱的杨振宁,积极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他担任清华大学教授等职,把多年来研究的经验和智慧结晶奉献给祖国。2021年5月14日,为支持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杨振宁先生决定将他的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以及字画和雕像等艺术品共计2000余件/册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由清华图书馆接收并设立专室进行保管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