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厥阴经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8-21申艳慧晁甲文唐欣荣
申艳慧,晁甲文,陈 亮,唐欣荣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银川 750021)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大多数通过内镜均可见到食管黏膜出现糜烂、溃疡等炎症变化,这类症状又被称为反流性食管炎[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有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胃肠动力药、抑酸药物。其中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通常用于维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然而容易发生胃肠道、肾脏、肝脏等不良反应[2],且停药以后易出现酸反跳。中医上反流性食管炎属于“反酸”“嘈杂”等范畴,以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为特征,其病位在胃、食管,与肝胆脾肺密切相关,且与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互为因果,临床表现复杂多变[3]。本研究从厥阴经应用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确诊的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本研究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4年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指南[4],以及1994年洛杉矶内镜分级法制定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因胃内容物反流(监测反流)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烧心、反流)和/或并发症(糜烂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的一种症状。若不具有烧心、反流等症状,则需符合以下内镜分级标准[5]:A级有1个或多个黏膜破损,但黏膜破损直径不超过5 mm。B级有一个及以上黏膜破损,直径超过5 mm。C级有2个及以上的相互融合的黏膜破损,但面积不超过食管管壁周径的75%。D级相互融合黏膜破损面积超过食管管壁周径的75%。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中肝胃虚寒证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主症:反酸和(或)烧心、胸骨后隐痛、喜温喜按、纳差、神疲乏力、泛吐清水。2)次症:大便溏泄、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具有主症1项兼具主症中其他1项以及次症中的2项即可诊断为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诊断者;2)年龄在18~75岁;3)近3个月具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4)近1个月内未使用过制酸药物、胃肠道动力药、抗生素等。
1.4 排除标准
1)用药禁忌及药物过敏者;2)备孕、妊娠、哺乳妇女;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严重基础疾病者;4)食管狭窄、食管癌等器质性病变者;5)既往有胃肠手术史或肠梗阻者;6)精神行为异常者;7)依从性差,难以坚持用药者。
1.5 方法
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40916,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0 mg×7粒)治疗,每日2次,每次1粒,饭前服用,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吴茱萸汤方(吴茱萸6 g、党参12 g、生姜18 g、大枣6枚)治疗,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200 mL,饭前半小时服用,2周为1个疗程。加减:反酸、烧心加瓦楞子30 g、乌贼骨15 g;嗳气加枳壳、醋柴胡各9 g;纳差加焦神曲、焦山楂各15 g;溏泄加炮姜6 g;失眠加合欢皮15 g、钩藤12 g。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疗效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评价临床疗效。痊愈:症状改善率降低100%;显效:症状改善率降低70%~99%;有效:症状改善率降低25%~69%;无效:症状改善率降低不足25%。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2 中医症状积分[5]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主要症状包括反酸、烧心、胃痛、噎膈、恶心。评分标准为:无临床症状为0分;症状轻微,未影响到日常生活为1分;症状较为明显,一定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为2分;症状严重,明显影响到日常生活为3分。
1.6.3 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re,RDQ)[7]RDQ主要从反流性食管症状程度与频率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从口中反酸、胸口痛、胸骨后烧灼感以及胃内容物向上涌动引起不适这四个方面评分,总分为40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症状越重。
1.6.4 胃食管反流病生活质量量表(GERDHRQL)[8]GERD-HRQL主要评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含烧心严重程度、饭后烧心程度、站立时烧心程度、躺下时烧心程度、烧心是否改变了饮食习惯、是否存在腹胀等症状、睡觉时是否因症状产生困扰、服用药物是否影响日常生活、是否存在吞咽困难、吞咽时是否疼痛。总分为50分,分数越高,对日常生活影响越大。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有12例、18例、8例和2例,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有8例、13例、10例和9例,总有效率为77.50%(31/4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8.472,P<0.001)。
2.2 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反酸、烧心、胃痛、噎膈、恶心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
2.3 RDQ评分与GERD-HRQL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RDQ评分与GERD-HRQ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的RDQ评分与GERD-HRQL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RDQ评分与GERD-HRQ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01),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RDQ评分与GERD-HRQL评分比较(±s,分)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RDQ评分与GERD-HRQL评分比较(±s,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3 讨论
食管属胃,以降为顺,胃主受纳,脾主升清,升降相因,则水精四布,脏腑充养。《灵枢·经脉》中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9]。《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10]。厥阴风木封藏精气,且具宣发条达之气,可使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输布津液。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反酸”“嘈杂”等范畴[11],主要因喜怒太过,痰凝热积郁结而成。可见吐酸主要由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而引起,厥阴肝为该病的主要病理基础[12]。
对于“反酸”“嘈杂”,纵观历代医家文献记载亦多以热证立论,治疗上以柴胡类及半夏类处方,以疏肝泻火,降逆止呃;但总有部分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观其脉症均属脾胃虚寒证。古人云:“万恶淫为首,百病寒为先”[13]。该病初始多为实,兼见咽干口苦、便干尿赤等,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症状为以虚为主,可兼见肝胃不和[14]。平素肝气郁结,又因饮食失不节等,出现胃气虚寒,胃阳亏虚,水饮内生,肝气犯胃则致胃气上逆。《素问》中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13]。因此,可见到泛吐清水、反酸等症状,且得温则舒。故该类病症属虚属寒,应当温胃补虚兼以疏肝降逆。
本研究对于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从厥阴经应用吴茱萸汤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吴茱萸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厥阴病寒证的代表方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15],主治肝寒犯胃、浊阴上逆之证,正切合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吴茱萸汤由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组成,方中吴茱萸不仅可降逆散寒,还可暖胃疏肝;党参可益气补虚、温中健脾;生姜可温胃散寒降逆,与吴茱萸相辅相成;大枣既能温中补虚,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胃补虚、疏肝降逆之效。且随症加减:反酸、烧心加瓦楞子、乌贼骨;嗳气加枳壳、醋柴胡;纳差加焦神曲、焦山楂;溏泄加炮姜;失眠加合欢皮、钩藤。因此,从厥阴经应用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