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培养方案反思创新创业学习效果保障机制的构建
2021-08-20李雪君
李雪君
(桂林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动“众创”政策的感召下,我国高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众创”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必需的人才基础。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1]。可见,现阶段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需要教育来培养,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因此,学生创新创业学习效果的保障性就格外重要,保证“好”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不断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是达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
学习效果保障体系(Assurance of Learning)是体现认证学院教学水平及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是指学校及专业收集学生学习效果数据,对比学习目标,衡量其学习效果达成情况,用以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从而实现持续改进的系统工具。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毕业生在毕业时达到预期目标,并将学生的达成情况反馈于教学评价之中。这一理念和方法适合高校专业的建设与改进,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则是落实学习效果保障体系构建的有效抓手。
在操作层面,AACSB(国际商学院协会)已经形成了相对明确的程序步骤,通常以专项形式进行工作开展,一是学校要为项目制定出与该校文化愿景相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设置与目标相符的课程体系;三是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估措施;四是研究所收集的信息,分析不足并公布评估信息;五是研制持续改进措施,反思整个系统的机制合理性持续改革。
由此可见,这个理论模型具体应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时,都集中聚焦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中,故通过探究: 一是方案指标设定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问题; 二是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有效性问题;三是利用信息持续改进的机制构建问题;这些问题是构建完善学习效果保障体系的关键。因此,该研究拟从这3 项内容出发,从某国内高校已公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分析探讨并构建完整理论体系。
2 人才培养方案指标设定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问题
以某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围绕“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创新精神”3 个维度,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善创新”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
首先,“综合素质高”的具体解释为: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基于学生学习效果保障视角来分析,按此目标状态下,学生学习目标可具体设置为两个:(1)学分结构合理。即通识性学分、专业课学分、选修课学分的结构应符合合适的比例,因此对应观测点应为“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获得学分结构”;(2)学生在毕业时专业技能过硬即按此方案培养出的学生应掌握专业相关技能,专业基础扎实,因此对应观测点应为“取得相关行业的职业任职资格。
其次,“应用能力强”的具体解释为: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场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顺利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基于学生学习效果保障视角来分析,按此目标状态下,学生学习目标可具体设置为4 个:(1)学生可独立组织开展项目科研或创业项目孵化。即通过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实现知识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进而增进核心竞争力,因此对应观测点应为“学生申请项目的数量和质量”;(2)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完成具备一定难度的任务。即学生能够独立处理一些与社会需求或市场对应的任务,因此对应观测点应为“独立完成课程成果及作品”;(3)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利用适当的信息技术进行报告的展示。即学生能在毕业时熟练使用专业软件和办公软件进行答辩,体现出专业与沟通、表达等的综合能力运用,因此对应观测点应为“独立完成项目成果答辩”;(4)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展示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即学生具备合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对应观测点应为“组织团队有效完成相关任务”。
再次,“善于创新”的具体解释为:了解和掌握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发展前沿,有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做出创新性成果。基于学生学习效果保障视角来分析,按此目标状态下,学生学习目标可具体设置为两个:(1)学生在毕业时能够了解该行业中关键因素的构成,并举例说明其中的不同之处”。即学生具有专业思维,并了解专业体系,能清晰准确地把握专业领域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应观测点应为“能独立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及答辩”;(2) 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预测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即学生能够在整合、分析行业信息的基础上,研判行业发展趋势,有效做出战略规划及干预预案,因此对应观测点应为“能有效制定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此执行”。
综述而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仍然要通过考量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的观测指标来有效把握,通过对目标的最终形态进行可描述、可操作的定义,进一步分析设定有效观测点,为相应的方案评价提供可量化的前提基础。
3 创新创业学习效果的评价
指标设定清晰后,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科学的考核与评价,基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改善的现实需求,评价的有效性问题就至关重要。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当前国内一般的“评教”有显著差异[3],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考量更注重学生动态的学习体验与参与,让学生了解并明确自身需要承担的任务,同时注重考查学生满意度。这一步骤强调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多元测量,可以包含课程层面和专业层面两部分,既包括在课程结束时依照课程目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也包括在课程进程中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日常工作(作业、考试、项目等)对学生课堂作业或其他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甚至还包括对学生入学或参与课程的标准进行评估。同时,不仅需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评估,还需要间接了解学生学习的其他方面,如对教学的感受、学习的经历等[4]。
因此,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素质高、能力强、善创新”的高水平应用型目标所对应的观测点。该研究初步构建了评价的对应测量法,详见表1。
表1 某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有效性分析
因此,在明确指标和考量方法后,针对初步构建的评价方法获取对应信息,这就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提供了基础数据,因为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使管理者明确整体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且,这样的评价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当学校及专业构建起持续性的、着眼于学生学习效果达成的评价体系,才会为不断改进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4 创新创业学习效果保障机制的实现途径
鉴于上述分析,如何在教学管理层面最终实现与目标观测及评价系统的有机衔接,在机制上能够持续改善整个系统的效果保障建设,可考虑以下3个实现途径。
4.1 设计课程群组优化学分制框架,构建合理知识结构
在4年学制中将“专业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训练”三大类课程设计成课程群组,学生选课时以群组为单位,从而保障知识系统结构的完整性与系统性[5]。
4.2 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双导师制”模式
通过协同创新能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内部和主体之间的有效共享与流动,实现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一致,人才、课程、资源和平台等要素的协同一体化[6]。通过鼓励校内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的联合培养,通过多元化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请平台,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平台硬软件等条件建设。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可以综合性的培养学生各方面发展,“校企协同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教学的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对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有很强的对应性。
4.3 创设生涯咨询服务平台与学术研讨平台
强化毕业要求与导师专业指导要求,推进高端会议平台建设,通过毕业设计、定期科技创新、创业论坛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创业的学术氛围,配套相关服务平台引导学生的专业规划,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