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中的红色基因植入儿童心灵

2021-08-19周振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价值引领语文要素

周振华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选编了大量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学此类课文,要把握其特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以儿童为本位,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向,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学科育人 价值引领 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把“立德树人”作为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在全套教材中选编了40多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如何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窃以为,一定要站在语文学科育人的角度,将革命传统教育与语文要素的落实、文本语言的学习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文道统一”。同时也要处理好文本的历史性和当代儿童之间的关系,以直达心灵和思维的教学让学生倾听历史的声音,达成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共振[1]。

一、价值引领,在资料介入中激发革命情怀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大多和当代儿童有久远的时空距离,因此补充相关资料,拉近时代距离是必要的。教材在课文导语和单元要素中反复提到“查阅相关资料”这一要求,因为唯有了解历史,才能理解英雄行为、崇尚英雄品质,从内心产生向善的力量,促进学生价值观的重组和建立。

1.适需适时——完善认知,渗透价值

一是在学生理解盲点处补充、完善历史知识。如课文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人物介绍等。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不知道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人,就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长征》如果不介入“长征”的相关影像、路线、评价等资料,学生很难体会“远征难”;不介入“飞夺泸定桥”“巧夺金沙江”的故事,也很难体会一“暖”一“寒”背后的一“喜”一“悲”。

二是在学生情感冲突点补充、渗透价值取向。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乡亲们为什么要在井旁立碑表达对毛主席的思念和感恩?当今的孩子很难理解一口井的价值。于是引入当地两则童谣:

1.出示童谣一:“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沙洲坝的村民,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2.出示毛主席带领挖的井,想象:现在有了这口井,人们可以干什么?出示第二则童谣“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

经历对比、想象的过程,学生就理解了乡亲们对这口井的珍视和重视,更容易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2.适法适度——基于学情,指向目标

一是体现资料的多样性和适切性。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为例,我们可以借助影视、节目采访、革命歌曲、经典诗词、图片对比、人物传记等帮助学生理解。如《狼牙山五壮士》可以选取五壮士跳崖的影视片段,感受壮士们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开国大典》引入新中国成立的视频,感受群众的满腔激情,感受大典的壮观场面;《七律·长征》中引入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等诗词感受领袖的胸怀和红军的大无畏精神;《灯光》插入“阅读链接”中提到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感受爱国情怀,接受爱国洗礼……

二是强调资料的适度性和组合性。语文课不能喧宾夺主,过度的资料引入容易上成思品课、历史课、故事会。资料的引用要指向教学目标,匹配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年段,以最短的时间容量达成最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摸准学生起点,研读教材意图,精选资料内容,进行适度的加工和组合。如《开国大典》中,如何理解群众听到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刻“一齐欢呼”“一齐欢悦”的热烈场面?一是勾连学生的学习经验,挖掘他们的历史认知。二是结合中国近代屈辱史,将图片、影音、文字组合编辑成电子书或小微课。在对比、想象、朗读体验中理解人民迎来曙光的自豪和激动。

二、紧扣文本,在语用实践中树立人物形象

革命傳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不可或缺的一大因素就是英雄故事里的英雄形象。教学时一定要立足文本,聚焦人物,品味语言和表达,在语用实践中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让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高大起来。

1.故事梳理——让英雄形象清晰起来

革命题材的英雄叙事,一般都以英雄人物为核心展开情节,强调在完整的情节和故事中融入英雄品质,在故事中突出人物的悲壮,在故事中感人。对这类按事情发展顺序叙写的文章,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支架以提取信息、梳理故事情节,从而对英雄人物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如默读《金色的鱼钩》,填写情节图,就能从外貌到品质对老班长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2.细节聚焦——让英雄形象鲜明起来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对英雄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感人,聚焦这些细节描写,能让人物活起来,鲜明起来。如《金色的鱼钩》结尾写道“我”一直有个心愿,把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让子孙后代瞻仰。教学中我们据此设计一个任务项目——为展品“金色的鱼钩”做一个图文并茂的介绍(如图3)。

结合学生的任务单设计汇报,朗读相关语段,用“这枚鱼钩的主人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他( ),他( ),他( )。”汇总各小组汇报,就能全面介绍老班长的人物形象,据此理解题目“金色的鱼钩”中蕴含的老班长金子般的光辉思想和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

3.情境朗读——让英雄印象深刻起来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情感性极强。创设不同的情境,将有层次、有目的、多形式的朗读训练贯穿始终,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冲击和震撼。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围绕父亲的话:“我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我们创设情境引读:

听说工友闫振三被抓到警察厅去了,母亲很不安,劝说他离开,他说——生接读。

在父亲等人领导下,万余名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父亲成了敌人的眼中钉。朋友们劝他离开,他说——生接读。

局势越来越严峻,通缉令名单的第一个名字就是“李大钊”,他依然不离开,他说——生接读。

在反复品读中,“我哪能离开”成为李大钊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写照,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里。

三、要素融通,在思维碰撞中激活内心体验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立德树人,同样也要落实语文要素。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体现整体融通的语文教育观,即以教材的语文要素为线索,牵引出革命传统类文本独特的审美,比如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以及价值引领等。在要素融通中指向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1.扣情感之心弦,察抉择之境界

情感性是革命传统类课文最鲜明的特质。教学要综合运用演绎、归纳、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下沉到文本的情感语境中,读出自己的感动、敬佩、痛恨、同情等情感,进而读出自己的思考,重新认识正义、英雄、责任担当的含义,建构起自己的价值观和英雄观。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军神》一课为例。此单元的主题是“责任”,语文要素在承接四年级“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会人物的内心”。如何体会“人物内心”?那就要打通词句与人物内心的关联,通过朗读体悟、资料补充、链接生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感受,在“读心”中获得阅读体验,感悟“军神”之大义,对单元导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境界产生真切的理解。

2.凝思辨之张力,悟表达之秘妙

人的身心、情感、思维是统一的整体,是知识和意义的自主建构者。所以教学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找到新颖而有效的视角切入,在语文要素、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之间找到最佳的“交叉点”,挑起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开展思辨性阅读。以思辨之张力,体察人物在困境中的抉择之伟大,体会作者表达之秘妙。

比如四年级下册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从单元导语——“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出需要培养学生“列小标题概括”的能力;课后习题“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则指向学生理解力的培养;从小泡泡提示“课文开头也写到了还乡河,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可以看出还要体会文中几处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指向评鉴力的培养[2]。但是课文这么长,如果面面俱到,时间肯定不够。因此我们基于学情和学力,设计了以下思辨活动:

1.选材思辨:概括小标题,梳理情节图,探讨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等和题目“小英雄”没有直接联系,这两部分可以去掉吗?了解小说故事情节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以及跌宕起伏的特点。

2.描写思辨:出示描写景物的句子,探讨这些景物描写的不同,以及与“小英雄”成长的关系。在勾连和具身体验中体会环境描写在提示背景、渲染气氛、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四、开放时空,在联系探究中根植红色基因

统编教材构建了“教读—略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革命传统类课文也有同样的安排。一是在节选课文后面提出整本书阅读。比如学习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后,在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有此小说整本书的阅读推荐。二是增加了大量需要自主阅读的“阅读链接”类文本。如《丰碑》《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等。三是增加了大量实践性的跨界阅读学习项目。如“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故事,和同學交流”“找一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着唱一唱,感受其中的爱国情怀”等。处理好“一篇”与“一本”“一类”的关系,处理好课外与课内的关系,才能将红色基因化为语文学习的“血肉”,实现文道统一。

1.以“一篇”带“一类”,群文阅读,趣法兼得

针对从“篇”到“本”,以及“一带一(多)”的阅读链接,我们可以根据学习主题,选择类似的“群文本”,进行有意义的主题式学习。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我们既可以开展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用精炼而诙谐的小标题来讲述雨来其他的抗日故事,将语文要素转换成语文能力。也可以选择与此类似的“小英雄智斗”故事,将小兵张嘎、海娃以及描写国外战争的《夜莺的歌声》《半截蜡烛》进行比较阅读,形成对“小英雄”更形象的认识。阅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我们将单元和阅读链接统整,重点关注场景描写,感受点面烘托中蕴含的感情。阅读《长征》《开国大典》和阅读链接中的《毛主席在花山》,我们可以走进领袖毛泽东,在阅读他的文、诵读他的诗中感受领袖风采。

2.以“课内”带“课外”,跨界阅读,活动推进

语文阅读无处不在,跨越教材之界、学科之界、课堂之界,以丰富的活动做推进,必然能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精神的传承。比如学习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看电影张思德的剪辑片段,一个个镜头和事例阐述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阅读链接《十里长街送总理》,懂得了什么叫“重于泰山”的死;补充链接“周总理一天的作息”,感悟什么是“鞠躬尽瘁”。随后结合建党百年,我们开展“为人民服务——寻找身边的党员故事”系列寻访活动。学生在策划、寻访、讲述、评论中领悟党的宗旨,感受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编制“英雄排行榜”、红色诗歌朗诵会等方式抒写爱国情怀。随着“红色研学”的出台和推进,组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访问游览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场馆教学、具身体验等活动也将大大增加学生的“红色”知识储备,经历直观的教育。

总之,教师要基于语文立场和儿童本位,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讲好中国革命故事、讲好英雄故事,让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坚定初心,实现文化理解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魏星. 革命战争题材课文的教学转向——以《小英雄雨来》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19(08):4-5+19.

[2] 叶兆芬,许发金.挖掘“范本”功能,融合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以《小英雄雨来》为例[J].福建教育,2020(01):39-41.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价值引领语文要素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