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网络语言看青年社会心态

2021-08-16崔颖

新闻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青年

崔颖

【内容提要】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络延伸出一个虚拟社会空间,虚拟网络社会逐渐与现实社会衔接融合。青年是互联网的主导角色,基于互联网络的匿名性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作为网络语言的网络热词具有极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往往更能体现青年在现实世界中复杂立体的社会心态。而青年社会心态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技术和文化的影响,更不能离开国家对青年社会心态的观测与调适。

【关键词】青年  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热词  社会心态

一、引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沟通媒介,是文化的直接现实,还是一个社会最鲜明的表征之一。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性,青年无疑是流行语接受、传播与创造最活跃的群体。从某种程度看,流行语是青年流行语。①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巨变使得社会进入新旧交替的变迁中,思想革新导致传统价值观断裂,青年价值观陷入迷惘、困惑的真空状态;②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青年创造了一个控制力量薄弱、传统价值礼教抽离的自下而上的表达空间,③同时也为网络热词衍生出新空间。

正如卡斯特所说,“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④网络热词不仅是社会镜像的折射,更是社会心态的符号表征。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一种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而形成的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⑤不少学者分析了网络热词、舆情和亚文化等路径折射出的青年社会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研究对社会心态的理解只浮于情绪浅层;也有研究只着眼于某一热词,无法反映青年总体、立体的社会心态趋向;还有研究选取的热词时间跨度较小或较早,不能反映长期或新时期社会心态的变动之势。

本研究选取2010-2019年極具代表性的网络热词作为样本,采取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网络热词背后的青年社会心态作全面整体的思考,试图由表及里地厘清这些网络热词背后反映了怎样的青年文化内涵,透过总体的网络语言文化展现出当代青年怎样的社会心态,而造成青年社会心态的原因又在哪里。

二、网络热词的文化内涵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社会心理实体,是符号系统。网络热词反映着社会生活,具有特定的青年文化内涵。

(一)无限曙光:当代青年的生活向往

在虚拟网络世界当中,网民们通过一种蜿蜒、柔和的方式婉转表达现实愤懑,并非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公平正义的勇士,而是一个萎靡不振、自甘堕落、难以救赎的邋遢形象。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放任自流、不思进取,事实上他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扛得住压力,迈得出大步。青年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以自我矮化的形象示人,一方面是显示自己无奈的生存境遇,另一方面也是当代青年谋求外力改变现状的最后一道防线,背后寄托的是引得国家社会重视的希冀。譬如“屌丝”起初只形容一个人没钱没势,尔后逐渐出现“屌丝创业,超越高富帅”“屌丝也能挣大钱”等相关话语,反映了当代青年渴望通过努力拥有公正待遇、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看到,虚拟网络中消极堕落的情绪渲染背后流露出的却是青年努力奋当追梦人的无限希望。

(二)社交货币:当代青年快乐至上的狂欢

巴赫金认为,狂欢存在于不同于现实常规秩序的“第二世界”,生活在这一空间的人们可以亲昵平等、插科打诨式地坦露感受。从语义角度出发,青年们看似是出于对现实困境无可奈何只得逃离至虚拟世界寻求宣泄,但从语用角度进一步思考,这些网络热词成为了青年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人际交互的社交货币,这些货币作为用于交换他人关注、认同的虚拟等价物,解释了社交网络的流通性。由此网络热词透露出的“丧”的表征并非仅仅为了传达“丧”的本质内涵,而更在于青年能够运用热词简单直接、自由坦率地表达自我,为互动设定一种戏谑、欢脱的媒介形象,营造轻松欢快的气氛,从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互中暂时忘却苦闷生活,转移至精神领域中来,引起大众在另一世界的狂欢。譬如“葛优躺”被频繁用于日常聊天,还与“宝宝是不会出门的”“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等语境进行拼贴,大量新符号富含笑噱和滑稽的一面;又如“我太难了”本是表达生活不易,后逐渐作为谈资泛化于各种情境,在青年群体中引发惺惺相惜的联系感和归属感。这些网络热词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们慵懒可爱的生活情状,又击中了青年调侃、娱乐的内心欲求,尽管看似描述了一种沮丧颓唐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在青年相互倾诉、自嘲自黑的过程中,其附着的情感又富有了一种快乐至上的狂欢精神。

(三)异化隐忧:当代青年的情绪释放

虚拟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青年在虚拟世界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现实社会关系。当代青年寄居于网络,通过调用网络热词进行调侃和自我暴露,将现实生活中由关系、金钱和爱情等人生命题产生的无助感尽情释放。从“鸭梨”“伤不起”“屌丝”“感觉不会再爱了”“然并卵”“蓝瘦香菇”,到“感觉身体被掏空”“肥宅”,再到“我太难了”“996”“社畜”,这些网络热词不同程度地反映着青年面对工作和生活难题所流露出的苦闷和焦虑。他们在网络社会的情绪释放有助于缓释现实生活压力,然而一味快乐至上的狂欢也会带来异化的隐忧。异化主要指产生于主体实践活动的客体脱离主体,反过来成为了一种控制主体的异己力量。作为社交货币的网络热词极度满足青年的解压需求,又反作用于主体,以网络社会的狂欢和认同遮蔽了现实生活境遇,从而具有使青年对现实压力逐渐产生逃避和拖延心理的可能。

三、青年网络语言的社会心态呈现

借鉴心理学认知、情感、意志的分类方式,根据近年来的社会心态研究实践,下面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考察网络热词背后所表现出的社会心态。

(一)社会认同感

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首次提出社会认同的相关定义,即人们对自己属于某些社会群体的知识,同时对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赋予某些情感和价值上的重要性。一方面,青年们因被孤立的恐惧和社会脱节的危机感而渴望找到自我定位。譬如“佛系青年”泛指无欲无求、于小天地安然度日的青年形象,虽然起初并不为主流认同,但是随着该词逐步“出圈”成为大众常态化的生活追求,积极的社会认同感和安全感也随之而来,青年在满足自尊需求的同时增强个体自信心。另一方面,青年有意识地认同主流价值观念,赋予自己较高的社会地位,譬如“冲鸭”“洪荒之力”“最美奋斗者”“追梦人”等,均体现了青年在为国家和个人幸福而努力奋斗这一点达成坚定共识,富有极高社会认同感。

(二)社会压力感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6027人的调查发现,近九成受访者认同“全民焦虑”已成当下中国的社会病。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建设时期存在一些矛盾在所难免,青年们用“社畜”“996”“上流社会边缘人”直观形容自己工作时间长、生活疲惫感高、社会地位一般,其言语表征背后本就积蓄着一定的社会压力感,然而“定个小目标”“追梦人”“我可以”和“精致的猪猪女孩”等热词又体现了建立在社会压力感之上的豁达心态,这些青年能将压力感纳入正常生活轨迹,始终都对未来怀有热爱和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地追逐梦想,并于高压快节奏的工作中享受生活、自得其乐。

(三)社会成员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主要指作为社会一员,人们在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地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以及在某一领域是否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及坚持度和努力度。历年来诸如“神马都是浮云”“伤不起”“感觉不会再爱了”“时间都去哪了”“肥宅”“社畜”和“光想青年”等皆是带有对能力的失望、对压力的逃避。可进一步深究,这些词赤裸裸地呈现一类消极堕落的青年形象,反而彰显着当代青年不避讳以自我嘲讽、自我调侃的方式来审视自我、检视社会问题,不仅对自我状态拥有清楚的认知和掌控,还体现出一定乐观豁达的心态。由此观之,当代青年敢于直面人生,脚踏实地,冲在一线,坚守岗位,并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成员自我效能感。

(四)财富观念

财富主要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大方面,当代青年的财富观念主要表现为不重物质,更注重生活舒适。譬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发艳羡,虽然抛弃工作追求享受缺乏现实考量,但自由与洒脱仍是青年的梦想。又如“隐形贫困人口”反映浸润在消费主义文化中的青年看似外表光鲜亮丽、实则口袋空空如也的真实生活状态,与前几年流行的热词“月光族”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当代很多青年追求外显、高品质的体面生活。再如“996”“社畜”表达其对高压工作的控诉和对生命健康的追寻,可见生活愉悦的重要性已经超出金钱物质的追求。正如复旦大学发布的《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也显示,多数90后大学生群体认同人生成功和理想社会最核心的要素是舒适。

四、青年社会心态的成因探析

网络社会是现实关系在虚拟场域的映射,网络热词背后的社会心态更是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青年复杂社会心态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现代性、技术的衍生与娱乐麻醉这三大主要原因。

(一)社会的现代性转向

当代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步入经济发展的高速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性社会演变。在传统社会中,过去的社会实践经验世代承袭,支持着现在和未来周而复始的社会实践和趋向,而现代性社会将人的理性和创造力充分解放出来,过去走向边缘,现在和未来在时间不停歇的奔涌中千变万化,社会结构、阶层、环境和心理都在不断地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动,其中的冲突、矛盾和调适、妥协接踵而至。当代青年便是被包裹在这种社会结构、阶层、环境和心理高度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的社会断裂当中。在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尚未脱离国家控制的总体性社会结构,流行语往往以国家宣传的建设口号为主,譬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政治色彩浓厚的宏观热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同于以往国家统一调度和分配的制度,主流控制力量减弱,各类社会思潮翻涌,商业文化发展,与金钱、效率、世俗有关的热词出现,譬如“万元户”“时间就是金钱”等常流于口间。物质丰裕既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也带来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东部沿海率先发展既带来改革开放示范经验的增长又凸显出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文化的快餐式、碎片化既适应了高频率的生活节奏又意味着与过去厚重的文化沉淀渐行渐远。社会的确定性正在于社会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变化是永恒确定的。由此出现了“追梦人”“冲鸭”和“屌丝” “蓝瘦香菇”等矛盾复杂的网络热词,青年们往往就在期待与压力中自我调适、徘徊向前。

(二)网络技术的衍生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网络技术不只是物质技术,更衍生出一种文化、社会和世界。首先,过去的传统社会往往依靠血缘纽带来维系,社会心态的呈现很多时候是通过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报道来体现,其原生性和真实性有待商榷。而在现代社会中,網络技术的发达为当代青年自我发声提供了物质基础,原来的血缘、地缘纽带被替代。基于匿名的“陌生人”环境,青年倾向于摆脱世俗束缚,展露更真实、更深层的隐藏状态,由此网络空间中一个个孤立的原子基于趣缘、业缘形成语言共同体,在各自圈层赋予话语以文化内涵,在网络空间的快速流动中“出圈”,从而实现圈层与圈层的互动与共鸣。其次,这种形式浓缩、意义丰富的网络热词表意直观明了、短小精悍,更容易负载表情包、图片,这便为语言的自由、快速流动提供了必要条件。再者,互联网作为一种科技创新,它的衍生逻辑本身就指向现在和未来,它的娱乐属性、社交属性和经济属性使网络热词得以高频更新和扩大生成,源源不断地满足青年压力感与自我赋能共在的社会心态需求。可见,网络技术虽然造就出一个虚拟世界,但是由于其为当代青年自主发声提供了相对的自由空间和充沛的物质基础,反而能够更加反映出青年丰富复杂的社会心态。

(三)娱乐麻醉下的缓冲地带

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产生启发,随着商业文化的繁荣,各类综艺节目、娱乐节目、商业影视剧登上各大传播平台,各种眼花缭乱的明星、搞笑视频刺激着青年们的眼球,大众传播持续不断输出的信息流悄无声息地扒窃着人们的时间,逐渐使人们在被动接受和附和中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辨别的能力,从而只会在虚幻的满足中不假思索地顺应现状。在现实生活压力的加持下,当代青年则更倾向于暂时出走、逃离到虚拟、放松的娱乐世界中来,各种消费化、碎片化、世俗化的文化符号占据青年的注意力,使他们沉溺于断层、肤浅的信息海洋中,失去探索深智识的欲求。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空间的开拓颠覆了大众传播“麻醉功能”的负面认知,风起云涌的网络热词的出现,更说明了青年并不是被动的文化接收者,也并不满足于被动的文化积累,互联网衍生出的自由平等的自我表达空间,潜移默化地培养着青年们强烈的内在主体意识,激发着青年们的表达欲和创造性,于是当代青年占据了灵活处置话语的优势地位。他们可以在网络社会中对各种新闻事件、影视人物进行戏仿改写,重构出能够抒发个体感受的语言符号。由此观之,网络空间作为“第二世界”成为了释放压力、发泄情绪的窗口,提供了诉说真实心声的树洞。但是大多数青年并没有躲在舒适区不可自拔,在倾诉、调侃和宣泄之中又夹杂着对颓丧状态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激励,紧接着便又以一种释然乐观的心态继续前进,娱乐麻醉成为了青年人生路上勇往直前的缓冲地带。

五、结语

纵观2010-2019年代表性的网络热词,虽然从表层结构看,很多网络热词展现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叛逆与虚无的价值理念,刻写出当代青年一派消极、逃避、颓废的堕落形象,但从语用角度来看,这些热词在青年复制、改写和拼贴中被赋予了一种调侃意味,反而体现青年直面惨淡、乐观通透的一面。由表及里,其背后映射的是青年深层次的社会心态,表现为积极的社会认同感,常态化的社会压力感,高自我效能感和不重物质、追求舒适生活的财富观念。可见,从网络热词到文化意义表征,再到社会心态层层递进的分析中,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并非单一、扁平的,而是复杂、立体的,既有消极发泄的一面,又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而《牛津词典》2017年度热词中也公布“青年震荡”。当代青年大多是网络社会的常驻民,我们应当注重透过网络语言文化观测并调适青年长跨度、深层次、动态化的社会心态。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青年群体的内在结构和角色是复杂的,可以根据性别、社会阶层和地域等要素划分。有学者就将其分为积极乐观的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群体、无助行走在城乡间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和焦虑年轻的中产白领群体。⑥还有学者透过直播、短视频符号文本分析出五种类型的小镇青年形象。⑦由此引出启发,我们不仅要从宏观、整体角度探讨青年的社会心态,也应当对不同类型的青年群体予以关照。

注释:

①林峰.青年网络流行语流变中的价值观呈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1):12-16+23.

②邓志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现代性嬗变[J].中国青年研究,2018(04):5-12.

③黃汀.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06):164-168.

④纽曼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久,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4.

⑤王俊秀.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⑥胡洁.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现状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85-89+115.

⑦刘胜枝,安紫薇.呈现与建构:直播、短视频中小镇青年的形象分析——以快手、抖音平台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9(11):37-43.

作者简介:崔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青年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