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党史观的核心要义、理论特质与时代意蕴
2021-08-15朱孟光
朱孟光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 广东广州 510053)
习近平党史观不仅内涵丰富并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还展现出鲜明理论特质和新时代意蕴。然而,目前学界的研究虽不乏对其部分内容及价值的单独研究,但缺乏整体上的系统研究。而只有从事实的“整体上”和“联系中”掌握事实,才是“绝对确凿的证据”[1]。因此,本文拟从整体性的视角研究梳理习近平党史观的核心要义,总结提炼其鲜明理论特质,并进而凸显其时代意蕴。
一、习近平党史观的核心要义
从整体性视角来看,习近平党史观的核心要义是以对党史战略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和明确定位为前提基础、以党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为基本指导、以充分发挥党史功能作用为最终落脚点和目的,这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涵体系。
(一)以对党史的战略认知与定位为前提基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战略层面上认知党和国家的历史,注重从政治上看待党和国家历史问题,并把党史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全局之中进行部署。
一方面,对党和国家历史的正确看待更主要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而不仅仅是纯粹的历史问题。之所以把正确看待党和国家历史作为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因为它既关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一重大政治问题,又关乎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这一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指出,这一“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他认为,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丑化和歪曲党史的根本目的在于“搞乱人心”[2]。为此,习近平始终从讲政治的高度,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保持高度政治警觉和清醒认识。他认为,思想防线的失守往往是一个政权瓦解的开始。之所以发生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搞历史虚无主义”,对苏联和苏共历史以及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全盘否定,最终导致把“思想搞乱了”[3]。因此,对于党和国家历史问题,并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一个纯粹的历史问题,而要认识到这是一个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
另一方面,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把党和国家历史工作定位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对待。党的十八大以来,“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成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习近平反复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党和国家的历史工作是关乎新时代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重大战略问题。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也对党史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有新的更高要求。其中,深入研究、认真学习和全面宣传党史,并用党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5],就是新时代党史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
(二)以党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为基本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党史进行分析评述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党史分析研究的科学方法。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在党史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首先是坚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习近平十分重视“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要求详尽地占有史料。他指出,要进行深入研究,就要“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6]其次,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习近平认为,坚持实事求是还要善于求“是”,即“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党史研究就是在详细占有真实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寻求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的求“是”过程。因此,党史研究要旗帜鲜明做到“五个揭示”[7]。
第二,坚持把历史看作是一个联系的整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在历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一方面,坚持“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习近平认为,研究分析党史必须注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他认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近代史与党和国家的历史是“一脉相承,不可割裂”的。对于抗日战争研究,他认为,要对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史“贯通下来统一研究”[8]。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他强调,“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9]另一方面,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是相通的”。习近平把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认识,承认历史在现实中还有其生命力和价值,认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0]党史研究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发掘现实需要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更好发挥历史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功能作用。
第三,坚持历史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在分析研究党史时,习近平坚持将其发展过程视为一个由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完全质变的过程,这就使得其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研究历史,就要“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11]。他还注重分析和研究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性特点,作出“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判断。新时代虽然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但又展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可以说,“新时代是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延伸,同时又是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12]
第四,要具体分析特定历史条件作出历史评价。习近平明确提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13],具体要做到“六个不能”。对于如何正确看待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这一问题,习近平着重提到要看到其中“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并指出“时代条件”对其认识和行动的限制。[14]
(三)以充分发挥党史的功能为最终目的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15]。中国古人也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充分发挥党史的功能作用是习近平党史观的最终落脚点和目的所在。习近平党史功能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党史的认知功能。习近平认为,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16]。而党史可以说是忠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百科全书”,也是最好的“教科书”。一方面,研究党和国家历史有助于“正确认识党情、国情”。现在的党情、国情是由过去一段时间的党情、国情积淀而来。通过研究党和国家历史,正确认识其发展过程以及其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产生的重要历史人物,就相当于在一定意义上认知了当前的党情和国情。另一方面,研究党史对于开创未来亦是十分必要的。习近平指出:“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17]研究党史可以增强人们看待问题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重视历史的条件和因素,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考虑得更加长远,在承继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
第二,充分发挥党史的镜鉴功能。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18],“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19]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党史的镜鉴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总结党史上的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可以“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20]。另一方面,从党史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中吸取历史教训,以避免错误和少走弯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着眼于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战略目标和历史使命,科学总结了党和国家过往的历史经验。首先,对党90多年奋斗史作出新的科学总结,得出了“三个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历史结论,并提出面向未来要在八个方面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其次,对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作出新的科学总结,把“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1]作为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并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九个必须坚持”[22]。这体现了党对改革开放规律认识的深化,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根本指针。再次,对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领导、从严管党治党的历史经验概括总结为“五个必须”[23],并提出“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是“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24]。这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
第三,充分发挥党史的教育功能。所谓教育功能主要指党史也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可以起到思想滋养和社会教化的作用。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发挥党和国家历史的教育功能,一是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一重点群体的党史学习。习近平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5]党员领导干部通过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党史,可以实现“以学修身”“以学益智”,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就学习的具体目标要求来看,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要做到“五个进一步”①。二是要构建党和国家历史教育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提出,要把党和国家历史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并“持续抓下去,切实抓出成效”。[26]三是抓好对青少年群体的党史教育。习近平指出,“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27],“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28]。“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9]。因此,青少年的党史教育,事关党和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他明确指出,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史教育,从小强化广大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
二、习近平党史观的理论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党史战略定位、研究的科学理论方法和功能价值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其系统的党史观,并呈现出三重理论特质。
(一)继承性与原创性的统一
习近平党史观既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史观一脉相承,又对中华传统史学文化进行了批判继承,还展现了其原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
习近平党史观具有鲜明的继承性。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史观精髓的继承。在党史研究方法上,继承了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和“全面的历史的方法”[30]。在党史总结上,继承了邓小平提出的总结过去历史经验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31]。在党史人物评价上,继承邓小平提出的“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32],“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33]在党史学习教育上,继承了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青少年和领导干部历史学习教育重要性的思想。江泽民强调,对青年的历史教育,“实际上是一场争夺接班人的斗争”。[34]胡锦涛则指出,中青年领导干部既“有历史知识和经验不足的缺欠”,又“承担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35],深刻了解历史是造就合格领导干部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史学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史学无论是撰史、评史,还是注史、考史,都把历史事实置于首位来看待。同时,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以“资于治道”。在习近平关于党史研究和总结借鉴的思想中,正是批判继承了对中国史学重事实而贵信史和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党史观的原创性主要体现在以“大历史观”观党史,创造性地形成了其“大党史观”。习近平大历史观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是“把现在的事同历史的逻辑发展联系起来,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合理的预测,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和过程的研究和观点”[36]。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37],坚持从整体历史的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联系中具体审视党的历史,并注重从“长时段”的视角观察历史的结构性变化与发展趋向。
(二)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习近平党史观展现出鲜明的党性原则。一方面,其表现为对党史问题从政治上进行看待。习近平认为,如何看待党史问题是个重大政治问题。尤其对重要的党史人物评价问题上,他提出,“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另一方面,其表现为以坚定的人民立场研究宣传党史。习近平认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38]。党和国家的历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39]。因此,坚持人民主体观就成为开展党史研究宣传的根本原则立场。
习近平党史观还具有科学性。这种科学性集中表现在其对党史研究的认识和把握上。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党史研究需要“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40];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41],把握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做到“五个揭示”。
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党史研究宣传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认为,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42],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基础上把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继续往前推进。
(三)时代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43]。习近平党史观的时代性特征主要体现为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呼应“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4]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认为,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端起历史望远镜”[45]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了关键期,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46]。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的“赶考”仍然在路上。习近平多次提及跳出“历史周期率”,其目的在于从历史中汲取自我革命的经验教训,以走好新一轮的“赶考”路。
习近平党史观还展现了鲜明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源于马克思主义内在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的根本特质。一是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概括总结,着力发掘其时代价值。习近平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对党史作出了新的科学总结,并提出了历史经验对开创党和国家工作新局面的现实启示。二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一方面,以党员领导干部这一群体为重点,组织在全党开展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三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旗帜鲜明地切实反对歪曲和丑化党史的错误倾向和行为。他指出要“正本清源”,并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要求纳入党内法规制度和国家法律规定之中。在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中,明确把歪曲、丑化和否定党史和新中国史列入违反党纪的行为。而国家层面的《英雄烈士保护法》也规定,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相关行为的刑责。
三、习近平党史观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党史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总结党史经验,深入分析党和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深入思考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向,开拓了对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这对新时代党史研究和治国理政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其新时代意蕴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大历史观”为新时代党史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党史观中就展现出了“大历史”的观念。特别是2019年习近平明确提出“大历史观”的概念。作为对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习近平大历史观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习近平运用大历史观研究分析党史,将党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使得其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中展现出一种“大党史观”。这种长时段的大党史观,为实现新时代党史研究从单纯的党史的叙事结构转向民族复兴的叙事结构转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第二,旗帜鲜明抵制错误思潮与论调,坚定党和国家的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通过“碎片化”的方式对党史进行歪曲和解构。习近平先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进行列举。比如,“否定革命”,把选择社会主义看作“误入了歧路”,把党史说成“一系列错误的延续”,把新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看作“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等等。[47]然后,他深刻剖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体表象的背后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这一实质和“要害”。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述,有助于揭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政治欺骗性的面纱,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党和国家历史意义的“消解”和“解构”,进而增强对党和国家历史的自信。习近平还旗帜鲜明地批驳了近年来国内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的错误论调。他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48]。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去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才能真正筑牢“四个自信”的历史根基。
第三,借鉴党和国家历史,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和治党新的实践。一方面,借鉴历史上的治国理政经验,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任务的提出,既是吸取了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经验,又是延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制度定型化的新路子的结果。另一方面,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习近平在党的自身建设上高度重视汲取古今中外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自身建设的经验。比如,他把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领导、从严管党治党的经验概括为“五个必须”,并提出“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是“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49]。新时代“赶考”永远在路上,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坚持从严管党治党的历史经验,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就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第四,深刻剖析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之根源,坚定其信仰信念。针对当下一些干部存在“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等理想信念动摇的问题,习近平认为,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世界观问题”,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根源在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50]习近平还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两个之上”,即“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51]。由此可见,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离不开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而习近平党史观坚持以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大历史观看待党史,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此,这些重要论述是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引。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些重要论述,党员领导干部的“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52]
注释:
①“五个进一步”,即进一步深刻认识“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一代人有一代人担当的本质内涵”以及“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