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赜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2021-08-15钟利红邓之宏

南方论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钟利红 邓之宏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172)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举措。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1]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愿景和使命担当,需要湾区青年奋发有为,勇于担当。培育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正确价值观,融入国家发展,推动湾区建设,开创美好未来。

一、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的考量及探究

近代以来,香港澳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广东不同。港澳的核心价值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地域的岭南文化特征之外,也打上英国、葡萄牙殖民地文化的烙印。而且现代以来,港澳与世界、西方经济交往频繁,港澳青年更早更多地接触到了大量西方思潮与文化。可以说,今天的粤港澳青年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思想价值也呈现了不同表现和特征。

(一)经济层面

英治时期,港人纷纷从事工商业,开办工厂、组织贸易活动,加上良好的地缘政治因素,香港得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为香港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优越感,香港人重商主义价值观逐渐形成。回归后,香港依旧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让香港保持自身特色,香港经济持续繁荣,也让香港人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而澳门的博彩业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澳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内地对市场经济的重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慢慢开始,经济起飞较晚,但40年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取得辉煌成就。今天,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经济已成为广东的重要名片。尽管世异时移,现今香港与广东以及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历史上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在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水平上曾经存在的落差,所造成的香港人对中国内地社会的整体性歧视和排斥在香港被延续了下来。今天,香港在金融业、服务业仍具优势,但香港的结构性矛盾明显,极少数大商人控制了香港的经济命脉,通过房地产绑架本地中产阶级,[2]在信息技术、制造业技术升级中未跟上形势,贫富分化严重,供给不足房价高涨,青年困苦缺少希望。随着内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们逐渐丧失原有的优越感,产生失落、焦虑、甚至对立的情绪。

(二)政治层面

港澳回归后,港澳人们的社会地位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他们享有经济自由、言论自由以及政治自由。同时,香港的法制体制较为完善,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港人行为一切均以法律为行为准则。然而,近年几次香港暴乱严重影响了香港法治的核心价值,暴露了香港法治也亟需完善。另外,香港政治文化中对中国政治母体形象往往进行脱离事实的妖魔化描画,回归后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去殖民化运动,香港有些本地中小学教师和高等学校教师片面理解“一国两制”,深深影响了香港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学生,对香港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3]在洗脑下成长起来的香港年轻人,不能明辨是非,误信西方普世价值,缺乏家国情怀,看不到祖国内地高速发展的真实现状,致使他们不愿接近和融入内地,更有甚者,不幸成为暴力事件中的执行者和牺牲品。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广东青年对国家的发展,对党和政府深感自豪,爱国爱党之情油然而生,2020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让我国青年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上,通过对深港大学生湾区城市印象的访谈调查显示,深生对大湾区城市的印象更集中且相对正面,港生对城市的印象体现在对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的休闲和活动上,对其它城市和其它领域印象较少。[4]作为也处于中西方文化交融下的澳门,与香港并不完全相同,澳门大众政治文化较少受葡萄牙文化控制,中华文化仍然是澳门华人的主体文化,就政治层面的价值观来讲与广东的差异远没有香港那么大。

(三)生活层面

多元与包容是港澳生活观念的突出特点。港澳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人,粤语、英语、葡语、普通话都是主要语言。2018年8月,英国《经济学人》公布2018年全球宜居城市,香港是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全球排名35位,排在中国入选10个城市的第一位。香港这样一个高房价的蜗居城市能成为最宜居城市之一,跟香港的多元包容分不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它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创造了“东方之珠”的辉煌。但香港的多元包容却对祖国内地排斥在外,部分香港不人了解也不愿了解内地高速发展的真实情况,对内地人生活行为仍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上,对广东及内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存在误解。为此,香港和内地的交往所来带来的负面影响常被夸大、扭曲甚至抹黑,甚至把内地描述为“入侵者”,出现反大陆人买奶粉、反大陆孕妇、反水客等,辱骂内地居民为“蝗虫”等。[5]另外,港澳青年从小接受西式的精英教育理念,奉行自由主义和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更习惯于无拘无束、自我独立的生活状态,西方价值观念在部分香港被主观地认为具有“优越性”。

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正确价值观培育基础

粤港澳三地同源同根,具有共同的中国属性。内地和港澳青年从小均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共享一套文化符号,有着一样的风俗习惯与宗教礼仪。改革开放以来三地经济文化联系更为紧密,内地是港澳的强大后盾,港澳是内地开放的窗口。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三地共同的历史渊源、血脉血亲、传统价值与行为思维习惯,让粤港澳青年深层价值体系是相通相融的。

(一)岭南文化是湾区青年正确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由联结和维持人际沟通的符号及其意义所构成的精神体系,核心是价值观。广东、香港、澳门为毗邻关系,港澳同胞祖籍大部分在广东省。香港、澳门人亦常常要“返乡下”,回内地的证件因此被称为“回乡证”,每年清明港澳同胞纷纷经深圳、珠海海关返乡祭祖。粤港澳历史上尽管曾经分离,但密切联系却从未断过。相似的地缘条件、血浓于水的亲情人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既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入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又逐渐形成独特地域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岭南人形成了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等特点,也形成很多粤港澳共同名片和生活习惯,如:粤语、粤剧、粤菜、广东早茶与凉茶、六祖惠能、妈祖、孙中山等。

(二)开放包容的历程是湾区青年正确价值观培育的社会条件

古代,粤港澳地区是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中国和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近代,广州是中国最早与西方世界接触的前沿,广东也一时被评为睁眼看世界的窗口;容闳是广东香山人(今珠海),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广东是我国近代最早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南海西樵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绞丝厂;广东也是华侨之乡。[6]现代,粤港澳地区更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香港连续19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是国际性大都市和金融中心。澳门被誉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珠三角是我国目前经济活力最活跃的区域,深圳是全国创意之都,这里也是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窗口”。另外,岭南历史几次大规模移民潮,两晋时期、两宋时期、明末清初,都有大批岭北人民南迁避乱,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在不断接纳移民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来。这些都构成了粤港澳青年共同的包容、多元、务实、革新的价值取向和敢闯、敢试的拼搏精神。

(三)“一国两制”是湾区青年正确价值观培育的制度保障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的实行,维护了祖国统一和安全,保证了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人民的安康幸福,避免了因不一样的意识形态而带来冲突,让内地与港澳关系更加密切,粤港澳青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多。港澳回归二十多年来,香港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全球最自由经济体,2016和2017年全球竞争力第一;澳门在经济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民生综合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民主政治获得了稳步推进。这些成绩充分展现了“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的最优制度安排,具有强大生命力。未来,“一国两制”实践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向纵深推进,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思想交流交融的政策基石。

(四)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是湾区青年正确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就是为了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将港澳发展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让港澳与国家共谋发展大局,共同实现中国梦。中央政府此举就是为了让港澳与内地共有共同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享共同的价值理想。共同的目标、统一的规划、共同的理想,三地优势互补、守望相助、携手共进,青年的命运和发展前途必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三地青年价值观融合的重要的现实平台。

三、培育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路径

(一)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岭南文化为依托,促进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文化大湾区

“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体,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魂。”[7]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理念深入每一个中华人血液中,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今天,“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德性精髓”等传统价值追求,对化解全球客观存在的文明文化冲突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互相尊重对方文化,求同存异、互相包容、互相欣赏,尊重香港、澳门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尊重香港现有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对“香港标准”进行合理的吸纳和整合。同时,香港也应尊重内地的一些习俗和社会历史的现状,提取最大公约数,才能尽量避免近几年出现的香港与珠三角、内地的隔阂和冲突。这是构建文化大湾区的基础。

构建以岭南历史文化传统为依托、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粤港澳人文精神。加强各种民间交流,举办各种国际性的会展、论坛,建设统一交易平台,促进文化交流。特别是挖掘岭南文化元素,以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方言、饮食、民俗、音乐、花牌、节事、演艺等为重点,既传承传统,又注入现代元素,并且创新载体形式,充分展现岭南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以及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同时,打造湾区文化品牌,构建文化产业体系。湾区拥有较好的文化产业基础,如以前的“港产片”“香港小姐”“港台音乐”以及广东音乐,就形成了很好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充分挖掘三地共同文化资源,如传统的粤剧、饮食文化、侨乡文化,现代的创新文化、动漫文化等,构建独特的湾区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湾区文化产业,唱好湾区“同一首歌”,从而提升湾区青年对大湾区的自豪感,增强青年湾区的文化认同,实现对粤港澳大湾区“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导。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的爱国爱党教育倾向于从成年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官方渠道,以普通话、书面语的思维方式来宣传,从幼儿园开始升国旗、唱国歌,结合政治、历史等科目学习,让年轻人从小耳濡目染,培养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这样的方式在港澳推行还是有难度的,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首先,语言更具可亲性。港澳青年成长于一个集粤语、英语、葡语和普通话共生的语言环境中,日常生活中粤语和英语运用的更多些,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时,不仅要有普通话的,也要有一个信达雅且符合港澳青年认知特点的粤语和英语版本。其次,我们可以将深刻的话题、深沉的感情通过更年轻化、更生动化、更形象化的形式传递给青年,也可以通过大众的、文体的甚至娱乐的途径来承载。增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了解,可以从对湾区城市的认识、城市特色、旅游休闲等入手,如了解深圳的发展史可以加深了解祖国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珠三角城市的旅游休闲可以增进港澳青年对内地生活的了解以及对祖国山河的感情。也可以从港澳青年熟悉的、身边常用得到的、提起来的内地事物开始,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讲述国家的故事、国家里的企业和人。当下,港澳年轻人对内地的了解更为多元,他们也喜欢淘宝天猫购物,实惠方便,喜欢歌手薛之谦,了解到好吃的火锅海底捞等。可以将淘宝、海底捞的发展过程,内地娱乐产业的发展过程,与改革开放过程结合起来,将爱国主义的恢宏叙述转化为细微细小故事方式,温情传递,感知祖国的真实发展情况。也可以将湾区青年喜欢、了解的事物以卡通形象呈现,附带标注中国国旗,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等。如2020年抗击疫情时,我们把全国各个省市(包括港澳)对武汉的支援和关心,做成了用各地特色小食为代表的图片和小视频,传播面广,感染力强,易于共鸣。这些图片和视频可以在大湾区(包括港澳)街道、繁华商圈等进行投放,加大宣传和浸润。挖掘港澳地区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纪念日(如回归日、抗战胜利日),也可以是中华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开展主题活动,营造中华同源同根、命运一体的氛围。

(三)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在青年共同的学习交流中达到思想交融

高中、大学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影响青年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深化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青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抓住青年就读期间,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粤港澳青年互相学习和增强交流。一方面,学校、教育部门或者相关企业组织中学生、大学生进行互学互访,帮助港澳青年主动走出来,具体理解和认识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巨大变化,改变原有的过分西化及本土化的价值观结构,以正面的心态面对国家和湾区,港澳青年和内地青年也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结下友谊。如连续5年的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香港齐心基金会、香港菁英会、澳门互联网文化协会、台湾ACE杰青会共同主办的“港澳台大学生网信企业实习计划”,组织港澳台三地大学生利用暑期在内地知名网信企业开展实习,并组织同学们开展“见证之旅”“求知之旅”“友谊之旅”“体验之旅”等主题参访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加大粤港澳高校在湾区内合作办学的力度,整合湾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让青年可以在不同校区进行学习和生活,接触三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推动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国际化知名高校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创建分校,或者和内地高校联合办学(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放宽合作办学政策,并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促进合作办学,[8]同时推动教师交流、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课程互通互联等,整合湾区高校教育资源,打造湾区教育品牌,让青年大学生在湾区上学,也能在湾区工作,自然而然地形成“湾区身份”,以“湾区人”而自豪,以区域认同带动国家认同。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