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超越: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对比研究
2021-08-15柏静
柏静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是统治者及社会精英在长期政治实践中生成的一种治国理政的理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以民为本”为统帅核心的“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三个基本思路。[1]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的智慧结晶,传统民本思想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其消极影响也愈发显露出来。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政治智慧,克服其历史局限性,自成立之始就将人民立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也因矢志不渝坚持这一立场取得了不断成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也鲜明地提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2],最终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继承与超越。
一、文化土壤: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产生、发展并融入社会的文化和思想之中,影响着中国历史变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仁政”“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等政治理念,直到如今仍对中国当代的政治文化的形成发展有其独特影响。
(一)“民本”“民”“本”之释义
“民本”在中国古代多分开始用,即“民”与“本”。据现今掌握的资料“民本”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一句的缩写,其意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
“民”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学界对“民”在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含义也有不同的探讨,有的观点认为“民”指天下所有人,有的观点认为“民”指农民,也有观点认为“民”是指君主、百官之下的民众。[4]综合文献研究来看,认为“民”是相对“君主”和“官府”而言的体现整体性、等级性的普通民众。
“本”的原意是指树木的根或枝干,在《说文·木部》中解释为“本,木下曰本”,就是说树之下即树的根部就是本,在这个含义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了“根本”“本源”等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本”的解释其二就指事物的本源和根本,与“末”相对。董仲舒提出阐述“强干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春秋繁露·十指》),这里就将君主为“本”,臣民为“末”,可见在不同情况下古代政客对于到底是“君本”还是“民本”是有不同阐述的。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民本”一次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为民众对国家和君主有重要意义,是国家的基础;二为劝诫君主要以民为本,重视民众。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作为一种古代政治思想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高度的借鉴价值,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以民为本”为统帅核心的“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三个基本思路。[5]在漫长的封建君主统治时期发挥着维护统治和稳定社会的双重价值。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最早发端于夏商周时期,质朴、自然、原生等是这一时期民本思想的特点,主要特点是统治者要重民、保民。由于对规律、自然的不了解,这一时期的人们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把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灵的意志,也由此产生了混沌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人们把所有灾难、政治变迁看作是上天的旨意,认为“天佑下民”且“天工,人其代之”,也就是君王代替上天执行国家的管理,在《尚书》《诗经》《礼记》等文献中存在着大量记载,如《尚书》中“重我民,无尽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惟时求民主”,此时民意成为天意的代表,只有顺从民意的人才能成为君主。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和“以德配天”,主张由有德行的人来治理国家,君主失德时民众可以推翻他,“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即要求用民意作为评判为政得失的标准。这一时期显示出先民对于政治朦胧的思考,民本思想虽然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但已成为统治阶级开始关注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已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表现出和尊君思想互为襄助的发展特点。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造就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繁荣的局面,这为形成系统的民本思想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治”,要求以德化民,通过维护人民利益稳定君主的统治;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治国理念,并且认为造成商纣、夏桀政息人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听从民意、征贤纳士才是推动国家繁荣的方法;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君王与民众是相互依存、互融共生的关系。法家代表人物管仲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想要称霸必须以人为本。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君王应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这一时期民众的力量开始得到广泛重视,神本思想被民本、天道思想所代替,重民轻神、重民轻君等民本思想核心已初步形成。
汉唐时期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逐渐走向进一步发展阶段,统治阶级大都实行减轻徭役、休养生息等保民政策,君本与民本同时并存。西汉政治家贾谊通过分析秦帝国崛起后二世而亡的事实,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新书·过秦论》)的结论,论证君王施行仁政其统治才能长久;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一方面为统治阶级统治合法性作了论证,但也以天道之名对君权作制衡。唐初年,统治者多奉行轻徭薄赋、重民养民的治国之道,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为君之道,必先心存百姓”(《帝范》),体现出他深切的民本思想。汉唐时期,统治阶级实行了大都实行减轻徭役、休养生息等保民政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的出现都是这一阶段统治者践履民本思想的结果,这一时期也为后来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走向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拉开由盛转衰的序幕,民本思想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奉行节俭、养民的政策,一面重民一面大肆删减四书五经中“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的内容,中央集权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促使社会思想觉醒,一些思想家开始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民本思想出现“新民本”的特点。[6]黄宗羲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明夷待访录·原君》),意指民为主君为客,君王应为民众服务。王夫之主张“宽以养民”“严以治吏”“天下为公”。这一时期倡导民本的知识分子开始批判封建专制,资本主义萌芽刺激了百姓的阶级意识,社会阶级矛盾加剧,客观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受到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被赋予了民权、民主等新含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交汇融通,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
二、实践根基: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将人民立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一贯宗旨,这是坚持人民立场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期间实现了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大成就,人民立场在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人民立场”之内涵
“人民立场”一词有两个组成部分,即“人民”与“立场”。“立场”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或者特指政治立场。
“人民”一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毛泽东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7]由此可见人民是一个动态概念,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阶级性、整体性等特点。故人民立场可简单解释为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站在人民的地位上。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历程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革命实践很早就开始了对人民立场的探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有关人民立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其一,毛泽东对“人民”概念做了科学的具体的界定,丰富了这一概念的内涵,成为在不同时期建立统一战线和团结人民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二,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人民群众创造财富、推动实践、监督执政得失。其三,毛泽东在工作中始终倡导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党的宗旨,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体现的是根本工作方法。其四,确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9]。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发展人民立场的,他的观点主要有四部分。其一是重视保障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0]提出判断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二是尊重人民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探索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民在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推广。其三是注重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健康,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人民实现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四抓反腐败工作,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做到清正廉洁,当好人民公仆。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是对党的性质的根本概括,也是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此外江泽民还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11]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仅要尊重社会历史规律,还要激发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确认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还要在发展中保障人民利益。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一方面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人民权益,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1]另一方面明确党群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2]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继续坚持人民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3]首先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回应群众关切;其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最终朝着促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最后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使发展的红利惠及每个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个人修养上也一贯坚持人民立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最好的印证。
三、辩证扬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影响着社会发展和政治变迁,对推动社会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中国共产党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超越。
(一)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作为主流政治文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统治阶级依据民本思想施行仁政,君主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民众生活安居乐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从而实现社会安定、稳定秩序;在经济方面民本思想推崇重民养民的政策,统治者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生产力得到保护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治国策略,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民本思想在本质上不是民本位理论,而是一种明智的、眼光远大的君本位理论”。[14]君主重视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维护其统治,爱民如子的表象下是期望民众顺服。
从当代现实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文化土壤,民本思想是为人民立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虽然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立根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以民为本”“政在养民”等核心观点也流传在血液里,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是一脉相承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15]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虽然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文化土壤,但人民立场的目的、本质等与民本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对民本思想进行了超越。
其一,二者所指“民”的内涵不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所指的民,是相对于君主而言的被统治、压迫的广大民众,没有主体性。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中所指的“人民”是社会主体,是社会真正的主人,政党与民众是平等关系,政府是为民众服务的机构,在社会中享有民主权利。
其二,二者目的不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被统治阶级应用于政治实践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其统治,巩固统治是目的,“以民为本”只是为了实现目的的手段。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是真切的以人为本,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党的最高理想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6]
其三,二者本质不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虽然核心是“以民为本”,重视人民地位,但所谓的“民本位”只是站在统治阶级施政手段方面相对而言的,实质仍是“君本位”。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明确党所做的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17]
其四,二者实现路径不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施政主体是君主,期望通过君主的德治达到施惠于民,属于人治,民众本身没有参政、议政、选举等权利,而君主也只是在不伤害统治阶级利益的情况下维护民众利益。梁启超曾指出:“夫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以外。”[18]也就是说民众实际并没有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19]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政议政,通过制度的约束保证民主权利,行法治而非人治。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古代治世实践中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作用,虽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但在也对保护民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扎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土壤,结合西方人本主义,立足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实践中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建构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人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