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而不硌,活而不惑

2021-08-13董霞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设情景祝福

董霞

摘 要 如何教好鲁迅小说作品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传统化小说讲授模式的束缚,小说鉴赏依然在“小说三要素和主题”上打转。笔者以自己教授《祝福》一课的实践经验,谈如何突破鲁迅小说作品的教授困境。力图消除语言的生涩感,消解内容的年代感,让学生发现珠玑下面潜藏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阅读欣赏鲁迅小说的乐趣。

关键词 鲁迅小说作品; 《祝福》; 创设情景; 问题启发; 短评写作

鲁迅作品的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温儒敏先生说“近百年来的知识分子中,对中国文化理解最深的,鲁迅堪称第一人”。阅读鲁迅的作品,从中获取他对国家对社会对民众的思考,有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但是,现实情况是鲁迅早已与文言文、写作文并列为中学生的“三怕”,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总觉得有点不通畅,个别地方甚至会有“硌”感。

从教师角度看,鲁迅作品的教授现状是教师都认可鲁迅作品的经典性,也重视鲁迅作品的讲授和阅读引导,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传统化小说讲授模式的束缚,小说鉴赏依然在“小说三要素和主题”上打转,如果教师还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鲁迅作品中,恐怕是有难度的。

笔者以自己教授《祝福》一课的实践经验,谈如何突破鲁迅小说作品的教授困境。

一、立足兴趣,创设情境,化年代感为当代感

新课标中讲“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鲁迅的作品既然和我们有年代上的阻隔,那么我们就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比如,讲授《祝福》,我没有从鲁迅其人其事的介绍开始,也没有先复习小说的相关文体知识,我首先告诉学生“现在是大雪纷飞的年三十的夜晚,大家是在案发现场。一个女人死在了雪地里,从衣着相貌来看,她是一个乞丐,经走访调查了解到,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她在这里没有亲人没有好友,也没有仇人,但是她死去了。她的死因是什么呢?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现在是探长身份,请各位探长阅读《祝福》,了解祥林嫂生前的经历,试着找出她的死因。”这个情境的创设是基于现在学生对悬疑小说的热爱,问题的答案指向小说主题的分析。这个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深入到这个破案的情境中,带着问题,认真阅读小说,就祥林嫂的死因进行分析,从惯常的死因(自杀、他杀、饿死)入手,积极阐述自己对祥林嫂死因的看法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二、问题启发,因势利导,磨砺思维的刀锋

新课标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这样的学习任务并不局限于论述类文章的学习,文学类文章的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鲁迅的文章无疑就是一块很好的思维磨刀石。

对祥林嫂的死因的分析会导出这样一些子问题:祥林嫂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安分耐劳的祥林嫂为什么会饿死?如果是他杀,犯罪嫌疑人是谁?犯罪嫌疑人都给了祥林嫂什么样的伤害?如果狼没有吃掉阿毛,祥林嫂是不是就能幸福地活下去?以这些子问题顺势利导,最后学生会认识到祥林嫂的死亡正如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人,很多都是杀了人而不自知,导致这种情况的源头在于当时的社会。

整个课堂的分析过程中,我一直贯穿“让学生去思考分析,教师不包办代替”的原则。我只是在合适的时机下抛出问题,比如分析柳妈对祥林嫂的逼问时,我问学生“柳妈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主意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在分析祥林嫂被她的婆婆卖掉改嫁时,我问学生“祥林嫂的反抗值得不值得肯定”;在分析文章中“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逃避时,我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祥林嫂的‘有关魂灵之有无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一直在线,作为老师,只需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并且加以合理合适合时的引导,最后学生总是能够给人惊喜。

三、聯系现实,立德树人,发现作品的超越性价值

“鲁迅是那种超越性的作家,他当年所思考和焦虑的问题,今天恐怕还没有过时。”温儒敏如是说。鲁迅的小说中常常有对国民性的批判分析,这些批判至今仍有教育意义,教师可以找到这些批判和现代社会中人们行为的契合之处,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当然这个教育应该尽量自然巧妙不引发学生对说教的反感。

《祝福》中鲁镇上的普通民众就是鲁迅笔下常常批判的“看客”,这个群体在今天叫“吃瓜群众”。他们看着祥林嫂被婆婆带人捆了去,他们看着祥林嫂倾诉对阿毛的深深的内疚,他们看着祥林嫂额角的伤疤并逼问耻笑她。这个群体在今天也看着别人跳楼并怂恿快点跳,看着别人丧子丧女嫌人家父母难过到还能吃下去饭,他们化身“键盘侠”对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人和事品头论足,把别人的伤痛作为自己嘲笑的梗。这样的人不应该再有,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学生都应该远离“吃瓜”,不做“看客”。

在分析鲁镇人的无聊冷漠时,学生认为这样的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愚昧落后的产物,但是当我给他们读“2018年6月21日,甘肃庆阳一名19岁高三女生因遭到班主任老师的猥亵跳楼自杀,现场数百人围观鼓掌,只有没有成功救下女孩的消防员撕心裂肺地大哭”的旧闻时,学生都沉默不语。这时,我对学生说,我希望学过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即使因为你能力有限无法做一个伸手救助别人的人,也至少不要做一个无聊的“看客”。“看客”这样的人,应该从我们国家彻底地消失。这样合适时机下的有现实性的教育,学生是乐于接受的。

四、以读促写,以写促评,打场文艺鉴赏的“闪电战”

新课标第五个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祝福》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这些细节如果直接由老师讲解出来,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埋在小说中的暗线,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前后三读小说的基础上,对小说主题分析之后,我让学生尝试找出文中的细微之处(用词、句式、标点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短评写作可以由老师先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文中细节,比如我就小说中柳妈逼问祥林嫂一节中祥林嫂“旋转眼光”一处细节写了如下分析:“祥林嫂为什么在柳妈的逼问下旋转眼光,因为祥林嫂心虚,因为柳妈的问题触及了祥林嫂心底那不愿与人提及的历史——改嫁。在祥林嫂的心中,改嫁贺老六是她人生中的耻辱,是她犯下的罪,虽然她当初也是激烈反抗过的,但是反抗改变不了改嫁的既定事实,所以,当柳妈逼问她“怎么后来竟依了呢”,她实在是心虚得无脸面对。而这个心虚的“旋转眼光”恰恰是祥林嫂可怜的表现,她自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好女不嫁二夫”的观念折磨着她,她由衷地渴望赎罪,这一点正好为下文她捐门槛做了铺垫。”

这样抛砖之后,学生细读文本,发现他们惯常关注的小说情节之外还有精彩之处,比如:“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可以见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新历,也就是说当时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却没有触及根本;“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通过这种定语后置的方式来强调突出鲁镇人们的冷漠,表现当时人们对于男孩子传宗接代重要性的认知认同,同时这一点也呼应了小说开头描写鲁镇人们准备福礼都是女的、“拜的却只限于男的”的社会现实等。

《祝福》的课堂教授以新课标为纲,以文本为立足点,引导学生一遍遍阅读小说,消除语言的生涩感,消解内容的年代感,让学生发现珠玑下面潜藏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阅读欣赏鲁迅小说的乐趣。这样的阅读可以说是“隔而不硌,活而不惑”的。

[作者通联:河南鹤壁市鹤壁市高中]

猜你喜欢

创设情景祝福
刍议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入人文元素,教出《祝福》的厚重感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祝福》解读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