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话语五要素的真实性分析语文教学过程

2021-08-13林秋萍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真实性

林秋萍

摘 要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材料进行对话的活动,将教学对话中的教师、学生、教学情境、教学材料、对话过程与话语五要素中的说话人、受话人、语境、文本、沟通相对应分析语文教学过程,通过对话语五要素的真实性分析,有利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过程;话语五要素;真实性

学习的本质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性实践,通过同情境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己对话,形成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1]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存在形态,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五个要素,意味着其是将讲述内容作为文本,由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中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其中,说话人与受话人是话语活动的两大主体,说话人作为叙述者的作者角色,受话人作为接受者的读者角色,文本是說话人叙述的、受话人阅读的话语系统,语境是指话语活动发生的具体语言环境,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相互了解和融洽的过程。[2]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过程正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进行一种教学对话,其中教师作为说话人、学生作为受话人、二者在课堂语境中,说话人将教学内容作为文本与受话人进行沟通的过程。

由于“对话”是思想的“平行交流”,是对世界“发表意见”,是实现“自由”的实践,因此对话的真实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外国学者Oxford和Breeen的观点来看,对话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学习材料的真实、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理解的真实、教学任务或者学习任务的真实、课堂情境的真实以及课堂附属品的真实,如文化教具、媒介、作业形式等。[3]笔者认为,对话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话语五要素的真实,即说话人的真实、受话人的真实、文本的真实、语境的真实、沟通的真实。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话语五要素的真实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状分析

1.说话人真实性的缺失

(1)说话人主体性的缺失

说话人主体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语文教师是正统文化和正统规则的代言人,能说的话只能是官方的语言,教育内容本应是教师的自我感悟,但受到专业性的影响,教师不愿意与学生分享过多的个人感悟,话语的内容并非是教师认为有意义的知识,课堂上出现教师不说自己的话等问题。

(2)说话人生活性的隔离

说话人生活性的隔离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师少有关注现实生活,更多的是对书本信息进行复制而非表达自己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本应告诉学生写作是袒露心灵、抒发情感的活动,应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写出来,以“我手写我心”作为衡量作文质量的标准。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于作文质量的评判标准转变为辞藻华丽、构思巧妙,却忽略了对于内容真实性的要求。

(3)说话人生命性的遮蔽

说话人生命性的遮蔽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师忽略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表达,而是将本应表现知情意行的内容变成空洞的口号和无力的话语。比如说,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并不是关注教育问题本身,而是紧抓政治理论要求,将语文教学中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换为空洞的政治口号。[4]

2.受话人真实性的缺失

(1)受话人主体性的缺失

受话人主体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丢失了表达自己的欲望。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有一条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在这条规定的要求下,学生的天性受到压抑,从刚入学时表现出来的喧闹到在教室、会堂时的安静;从低年级争先恐后的发言到高年级的被迫回答,学生不再积极主动地表达自身的感受,课堂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

(2)受话人生活性的隔离

受话人生活性的隔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表达受到了教育话语范式化的约束。赫尔巴特建构了系统的教育学体系,使教学话语形成了一定的范式,这本为教学话语的使用提供了便利,但由于教学范式逐步演变成为一个束缚的框架,学生在要表达观点意见前,总会先通过大脑中的话语范式,按照话语范式的要求进行表达,这就丧失了“一千个人口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独特性,而出现了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现象。

3.文本真实性的缺失

(1)话语的语言真实性缺失

语言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并不是非现实的、编造的。编造的程序化语言失去了其生命活力,学生对这样的语言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流畅的、连贯的,但是受到教学课时、教学任务的影响,教师对于语言的组织呈现出机械化、缺乏真实性等问题,这导致学生对于教师抛出的问题并不感兴趣,回答也只是机械化、应付式地回答。真实的、鲜活的语言除了口头语言的表达外,还应当伴随生动活泼的表情、手势等,但许多语文教师的身体语言却僵硬无力。

(2)话语的内容真实性缺失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呈现出丰富多样化的语言,又应保持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能口若悬河、信口胡说。话语内容的不真实,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出现“话语失真”现象。就比如说,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时,不能编造名人故事,否则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甚至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语境真实性的缺失

(1)语境主体性的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以生为本”的理念,认为任何教学过程都应坚持以学生自身的经历、学生的特点、兴趣为前提去设置相应的教学语境,而不应该只是注重学习的结果。但实际上,许多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语境时,无法兼顾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需求,学生的经验,以及把生活经验升华到学习认知三个方面。

(2)语境生活性的缺失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教师经常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扮演课文中或者教学任务中的一些角色,但由于许多角色与学生本身的价值观、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融入这个角色,无法真正体会人物所表达的情感,甚至还会降低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5.沟通真实性的缺失

(1)沟通主体性的缺失

沟通是一种真实性的行为,是本能驱动的、凭借自身兴趣进行的情感表达,而不是外力驱动的被动行为。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法则的限制,出现了以下现象:学生不说话,教师唱独角戏;师生都不说自己的话,而是说一些教学官方语言;不说真话,将自己的真实感受隐藏起来等问题。学生不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而是形成“一问一答”的机械化问答。

(2)缺乏恰当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的总结与反馈,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但现如今的语文课堂评价“生本意识”不足,总是出现评价语言笼统、没有针对性、缺乏启发性等问题,无法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真实作用。

二、相应措施

1.说话人

(1)削弱共性规范,鼓励个性创造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打破传统规范束缚,鼓励个性化的发展。比如在写作教学中,作文是情感的表达、心灵的再现,是表达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应当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照搬照套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从自身生命特征出发,将生命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要对自身有独特的认识,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构思立意,写出真实感受。[5]

(2)降低理论要求,鼓励精品阅读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强化文化的积累,让学生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阅读名著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认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定期定量积累好词佳句、记录读书感悟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每两周要求学生阅读至少一本语文杂志,并做好好词佳句摘抄和读书笔记;每个月进行一次读书分享报告,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读书笔记评比活动,鼓励学生继续进行阅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少讲学习技巧,多谈生命感悟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其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发展自身的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进行生命感悟,提高思想认识。就比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于漪老師曾经说过“作文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写作者是一个鲜活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人,写作过程一个审视自身、抒发情感、校正人生方向的过程,写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是充满乐趣和情趣的。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深入交流生命感悟,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从平淡生活中挖掘生命的乐趣。比如可以通过为学生深情朗读名家范文,以触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文段的解释,迅速帮助学生走进写作状态;与学生共同命题,确定最能引发学生审思的题目等。

2.文本

(1)给课文设定合适的情节

课文和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和情节很多时候都是人为的设定,并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定合适的情节,依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思考。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春游情境,引导学生制定春游计划,包括目的地的选择、路线的确定、物资的购买、成员的分工合作以及天气突变等应急情况,教师按照计划提出合理的建议,并按照计划安排开展春游活动,最后让学生写下春游感受,相信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活动中都会有所感悟和收获。

(2)给教材添加真实的材料

真实材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是自然存在的材料,而不是为了教学而特别准备的材料,学习者会自主地喜欢真实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契合,对于学生的潜在交际能力具有提升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在教材中添加真实材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比如可以通过分享新闻报道、身边出现的奇闻轶事等材料给学生,通过对于真实材料的分析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真实性。

3.语境

(1)重视学生经历,提高语境活力

话语真实的关键在于创设与学生经历相契合的语境,学生的经验是进行话语理解和构建的前提。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交往活动,重视学生自身经验,从学生的活动经验、表现出发创设语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语境的熟悉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语境的活力。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与学生经验有不同相关程度的问题,层层推进,深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6]

(2)创设互动情境,提高对话效率

互动是师生交往活动的核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具有独特性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并非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创设互动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建构知识体系。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互动情境,提高学生对于情境的认识度,以将自己的认识积极的表达出来。

4.沟通

(1)充分发挥“对话性他者”的功能[7]

所谓“对话性他者”是指在最近发展区中能起到促进师生进行真实对话作用的“他者”,比如整合精选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式、契合教学情境的教室环境、需要使用到的教学用具等。充分发挥“对话性他者”的助推作用有利于师生更好地进行高效的沟通,促进教学沟通的顺利进行。

(2)形成“生本”评价方式

要改善课堂中出现的内容缺乏真实性、言语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需要增强“生本”意识,形成合理的评价方式。“生本”意识的评价方式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于学生表达的理性与非理性、认同与否定、合理与不合理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有利于启发学生等进行深入的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从话语五要素,即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沟通的真实性去分析语文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从教师的角度去探究,还可以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对话过程角度去探究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有利于语文教育者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形成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 钟启泉,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8-79

[3]Oxford R. Authentic materials and authenticit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 Language Teching, 2007,40(2):97.

[4]沈又红.话语真实:走向理性批判的门槛——兼论教育学话语失真及其改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5):7.

[5]林少莲.构建话语空间,实现真实写作——浅谈作文教学如何构建主体话语空间[J].语文教学通讯,2007(31):40—41.

[6]丁毅斌.回归师生对话本真——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话语失真现象[J].教学月刊,2017(Z2):57

[作者通联:福建漳州市闽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真实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试析新闻与文学真实性的区别以及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广告的真实性
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研究
新闻报道如何在保证真实性同时兼顾人文关怀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