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深度写作教学:内涵、特征和策略

2021-08-13蔡丽亚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写作思维写作能力

蔡丽亚

摘 要 深度写作教学,是基于深度教学理念提出的写作教学观点,是具有层次性、发展性、实践性的教学。深度写作教学,创设了“三层次”写作课程:“一课一得”的日常式写作、“母题导写”的微主题写作,“高阶思维”的自由类写作,以立体的、层进的课程总领教学目标,以多维、深度的课堂发展学生的能力。在以结构化教学促进知识深度,以情境化教学促进思维深层,以项目化教学促进体验深刻,以回应化教学促进过程深入,从写作教学的四个维度着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世界、书写个我心灵,在真实的写作经历中,体验和习得写作知识,发散写作思维,发展写作能力。

关键词 深度写作教学;写作能力;写作深度;写作思维

写作是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写作教学的优劣关系着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传统的写作教学,投入大于產出,其根源在于写作教学中存在套路化、应试化、浅表化的弊病。如范文模式,固化了学生的写作样态;方法灌输,僵化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应试投机,窄化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随意、浅表的写作教学,使得学生缺乏深刻的写作体验,缺乏深度的个性思考,导致写作能力弱化的现状。

如何改善传统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能力呢?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引领,笔者尝试进行“深度写作教学”实践研究,探索深度写作教学的内涵、特征和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深度写作教学的内涵

早在1956年,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对认识目标的维度划分就蕴含了深度学习的思想,即“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将教学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1]1976年,美国学者马顿和萨尔在一项关于阅读能力的实践中,提出了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的概念。之后,国外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日渐广泛。2005年,我国学者何玲、黎加厚介绍了国外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深度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2006年,郭元祥教授在海峡两岸合作开展能力生根计划,开展深度教学的研究,郭教授认为,深度教学不是指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而是克服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的局限性,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深刻的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2]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是教与学的一致性和相融性决定的,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以教师深度的教学和指导为基础,改善学生原有的简单化、表面化的学习。

深度写作教学,是基于深度教学理念提出的写作教学观点。深度写作教学,以优化写作教学为目标,深入分析写作能力构成要素,设计层次分明的写作教学序列课程,让学生经历规范、丰富的作文课程履历;深层加工写作知识,精心选择写作能力点在课堂中推进实施,在结构化教学、情境激发、项目驱动、共生写作等促进深度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世界、书写个我心灵,在真实的写作经历中,体验和习得写作知识,发散写作思维,发展写作能力。

二、深度写作教学的特征

深度写作教学是为改变浅表化写作教学而开展的教学。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师教生写、师批生改的简单化教学,强调知识、能力、过程的深度,是具有层次性、发展性、实践性的教学。

1.深度写作教学是体现写作层级的层进式教学

初中语文的深度写作教学,是以教材为基、单元为标、学生为本,在纵向和横向之间搭建起深度的写作训练层级。写作层级的设计,是对写作知识和能力点的结构化呈现,写作知识和能力点的选择,既要在单篇写作中适切精准,还要关注整体的层次梯度,让学生在写作中踏着台阶步步向上,逐步走向写作的高地。

2.深度写作教学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发展性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写作能力,是深度写作教学的重要特点。有深度的写作课,注重“一课一能力”的培养,从知识的深度、体验的深刻、思维的深层、过程的深入等方面,培养学生选材、立意、构思等写作能力。

3.深度写作教学是注重写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

写作教学的“深度”,体现在师生共同在写作世界中体验与创作的实践过程的深度。“在写作中学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写作体验,在写作中掌握写作方法,在写作中形成写作经验,在写作中培养写作能力”[3],就是要把课堂变成真实的写作场,以师生、生生共同体进行写作、讨论、交流、表达、修改等反复写作的过程,实现“写中学”,在实践中习得知识与能力运用转化的经验。

三、基于深度教学的“三层次四维度”写作教学策略

深度写作教学,从课程整体架构和课堂教学设计两部分来看,可以创设三种层次的课程和四个维度的课堂,以立体的、层进的课程总领教学目标,以多维、深度的课堂发展学生的能力。

1.开发“三层次”写作课程

美国课程理论家平纳认为,要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学校课程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有的活生生的存在”和“生活经验”,因为“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独立个体的生活领域去寻找”,而不能从个体以外去探求。[4]因此,深度写作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课程设计,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基于学情和生活动态性地生成新的课程。

(1)构建“一课一得”的日常式写作

日常式写作教学是“深度写作”的基础课程,立足各年级教材的写作教学,突出能力训练点,体现出由浅入深的梯度和层次。横向看,七年级注重培养写人记事能力,八年级增加各类文体的写作,九年级增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纵向看,将教材设计的写作序列作为主要内容的日常式写作教学,以“一课一得”为导向,指向“观察能力、体验能力、描写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一般能力的培养,能力点的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目标,贯穿教学始终。

(2)立足“母题导写”的微主题写作

微主题写作是对日常写作教学的丰富和补充。选择契合教材目标和学生需要的写作母题,设计恰当的微主题写作教学,随机穿插在日常教学中,从写作母题的角度引导学生对生活观察和思考。母题主要有“人物描写、家庭生活、社会体验、校园经历、写景状物、心灵感悟、经典阅读”等,着重在“积累素材能力、选择改造能力、构思布局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审题立意能力、修改提升能力”等特殊能力的培养上花功夫,通过母题走进生活世界,书写心灵感悟,可以消除知识教学的零碎低效,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

(3)培养“高阶思维”的自由类写作

自由类写作,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为主,设计以自由类写作为中心的创新写作课,如古诗、现代诗的创作,随笔散文写作,校园课本剧改编,原创或续写小说,影片观后感,名著鉴赏等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将文学社活动导入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的体验、实践,打通学生和电影院、社区、医院、公园、商场等校外场所的联系,引发学生对历史、社会、时事、人物等过去和现实的思考,拓宽学生的写作体验空间,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体验中发展高阶写作思维。

2.构建“四维度”写作课堂

有深度的写作课堂,在知识深度、思维深层、体验深刻、过程深入四个维度着力,师生共同沉浸到写作中,以教师的写作经验引导学生的写作发展,唤醒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沉入到写作过程中,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心声,实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状态。

(1)结构化教学,深度加工知识

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度加工写作知识,将零散的知识连接、组合起来,形成有层次的、系统的、适用于学生的结构化知识,让学生在结构化的知识中理解知识,形成处理知识的能力,就是培养写作的能力。七年级下册《学习抒情》的写作,主要是围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个知识进行训练,教师要在写作知识中精心提炼,深度加工,选择最核心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师将“抒情”的知识结构梳理清晰,即直接抒情以感叹词、感叹句的训练为主,间接抒情重在训练写景中抒情、议论中抒情、形象化抒情等多种方式,再引导学生在句式仿写、创新改写等活动中训练写作,便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会抒情”。

(2)情境化教学,深层发展思维

“情境”包括真实情境、拟真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等多种类型。情境写作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将社会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或感同身受,培养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如春天的校园百花齐放,教师带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樱花、桃花等花朵后,进行“借物喻人”的写作教学。教学中从“描绘花朵形与神,寻找与花契合的人,讲述花和人的故事”三个方面进行写作指导,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培养了发散思维。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写作和真实生活,拉近学生与写作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

(3)项目化教学,深刻体验活动

知识在教学中不是静态的产物,而是动态的存在,要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经验,内化为写作能力,可以通过项目化的教学,让动态的写作活动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直接和间接体验。如学校开展《西游记》课本剧演出,需要进行课本剧的撰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剧本”写作,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了解剧本的格式,根据小说改编角色语言,加入神态、动作等细节要素,增加旁白补充情节。初稿完成后,学生彩排试演,从中发现剧本需要修改的地方,再进行二次修改创作。在“写剧本”这一形式与内容匹配的项目中,学生对写作的体验越来越深刻。

(4)回应化教学,深入写作过程

回应化教学,是指写作过程中关注学生回应,即由知识的对象化教学转向学生自我教学,从知识处理转向对学生的关注,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经历的生活环境、文化等写作内容和过程,促进知识的个性化意义的生成。如作文的修改,由师评生改的简单状态转化为生生互评、师生共改,师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深入对方的作文修改,集中彼此智慧改好作文,在共同修改中汲取好的写作经验。写作教学中的“回应”,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写作经验回应,也是学生个体对生活、写作、知识等经验的自我回应,在多层次的回应中积累写作心得,这一过程就是写作者与写作这件事真正融合为一的过程,就是深入写作过程。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和压轴戏,倡导和实施有深度的写作教學,意义在于远离表面化、表演化的表层教学,引导学生读深刻的文学,品深意的生活,写深情的文字,以深知、深写、深思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深度发展,让学生的写作视野越发广阔,写作笔力越发深邃,写作生态越发自然。让写作的初心回归到原点,实现最初的心灵倾吐与表达,这就是写作的深度。

〔本文为无锡市教师教学研究专项课题立项课题(AE2018005)《促进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发展的深度教学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2]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5.

[3]黄厚江.从此爱上作文课: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中学作文教学智慧[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5.35.

[4]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5.

[作者通联:江苏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暨阳校区]

猜你喜欢

写作思维写作能力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三写”结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叙事学理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读与写相结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