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人文元素,教出《祝福》的厚重感

2016-12-06罗耀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9期
关键词:鲁镇祝福观照

罗耀

《祝福》是鲁迅1924年创作的小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小说通过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突出了彻底反封建的主题。作为鲁迅小说十分经典的代表作,高中语文教材虽历经若干次改版,但一直都将它收入小说教学单元。对于这一课的教学,一般的教法是紧紧抓住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依照介绍作者、背景——依序概括情节——分析主次人物——赏析环境作用——探讨小说主题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很难突破。借用小说中的一句话,就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教者腻于程序,学者流于形式,一篇本该撼动灵魂的经典,结果只是在教学中走了过场,最多不过是表面繁荣。因此,只有切入相关的人文素材,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悲剧人物的命运现场,使学生切身感受人物命运中各个细部的悲剧性,才能使学生完成一次对人物的生命访问,体会一次震撼的灵魂碰触,进而自然能水到渠成地领会小说深刻的主题。

一、课前导入的情境氛围的设置很重要

要将一堂小说阅读课上到学生的灵魂深处,课前导入的情境氛围的设置很重要。当然,把学生带入悲剧氛围的方式有很多,图片、视频之类都很能让学生入境,但要从思想深处得到触动,还得是深刻的文字。王开岭的《打捞悲剧中的“个”》一文,便能给《祝福》教学的课前导入带来一股思想的飓风。课前可以借鉴该文的开头部分——“死亡印象”,给学生投影一组悲剧事件及其伤亡数据,让学生谈面对悲剧的心理感受,进而引用王开岭在文中的话触发深一层的思索:“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合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在如此深沉的话语感染下切入课文,学生会带着对悲剧抽象而表面化关注的负疚感认真严肃地去研读感知《祝福》。此时,便已为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提供了学习与思考良好的氛围。

二、依循“需要层次说”的五个方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1.从生理需要层次方面观照。

生理需要是第一需要层次,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生理需要是人和动物都必须满足的本能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人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参照这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到祥林嫂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描述:祥林嫂初到鲁镇,肖像描写中提到其“脸色青黄”,由此可推断她第一段婚姻生活的窘迫艰辛。第一个丈夫亡故,生计无着,生理的需要受到威胁,只好来鲁家做工。虽然劳务繁重,但她竟“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和鲁四老爷给她解决了温饱问题大有关系,而这种温饱需要的满足却恰恰透露出了一种悲哀——即鲁迅所说的“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从安全需要层次方面观照。

安全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对各种生存必需的安全感的欲望。学生了解了这个层面的思想,自然会带上一份生命共通的怜悯,从文中找到祥林嫂在这方面的缺失。比如,她在鲁镇被抓走,又被当成牲口一样强行嫁到贺家墺,生活没有安全感,生存权利完全缺乏保障。谁料第二段婚姻竟然又以悲剧告终,夫死子亡的祥林嫂被大伯赶出家门,好不容易得来的一段暂时的安稳化为泡影。再到鲁镇,在嘲笑与歧视中艰难度日的她听到柳妈关于阴间锯尸的讲述,恐惧感从此折磨着她痛苦的灵魂。捐门槛,关于灵魂有无的发问,这些都是祥林嫂对来世安全强烈渴求的表现。然而,这一点极其可怜而又愚昧虚无的安全需要,她也无法获得满足。

3.从爱与归属层次方面观照。

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在这个方面,学生找到了祥林嫂在贺家墺的第二次婚姻生活。贺老六老实本分,勤劳体贴,让这个在人生风浪中被推来推去而无力左右的可怜人感受到了一份难得的关爱,阿毛的出生更使她有了母爱的寄托。这一时期他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应该是幸福的,用卫老婆子的话说就是“母亲也胖,孩子也胖……交了好运了”。好景不长,厄运再次降临,贺老六和阿毛的相继死亡,彻底摧垮了祥林嫂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恩爱和母爱。

4.从尊重需要层次方面观照。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在这一方面的探究中,学生是沉重而认真地思考了的,因为他们不仅看到了他人对祥林嫂的不尊,也深入地看到了祥林嫂的不能自尊。后来的“捐门槛”,更是她不能自尊的体现,她已然认定自己就是一个不贞不洁的罪恶者,于是希望通过柳妈提供的这一途径赎罪。这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人格不健全的一种共同特征。

5.从自我实现需要层次方面观照。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学生在经过筛选思考后,看到了祥林嫂在前后两次来鲁镇的工作情况有一个鲜明的对比。之前“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为什么繁重的劳动还能给她带来“满足”呢?大概这或多或少能让她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吧。可第二次到鲁镇做工,年底祭祀“却清闲了”,四婶的几句“你放着吧”,彻底地击垮了她的存在感,她变得“很胆怯……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当然,这种变化一方面源于她发现“捐门槛”无济于事的精神恐惧,另一方面也有自我价值不被承认的绝望吧。

猜你喜欢

鲁镇祝福观照
论鲁迅小说中的鲁镇空间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关照与观照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瑜伽心灵观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