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颞骨岩部原发性血管肉瘤1例
2021-08-12韩懿静黄文鹏高剑波杨志浩
韩懿静,黄文鹏,高剑波,杨志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52)
患者女,51岁,因“间断性右侧头部疼痛伴头晕2年,加重1周”入院;既往体健。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1.12 mg/L。头部MRI:右侧颞部颅骨内板下方类圆形T1WI稍低信号、T2WI混杂稍高信号(图1A、1B);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示病灶轻度弥散受限,边界清晰(图1C),邻近脑组织受压变形,右侧颞肌受压移位;增强后病灶呈渐近性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D),约37 mm×33 mm×31 mm;考虑右侧颞骨脑膜瘤。行右侧颞骨占位开颅切除术,术中见右颞骨岩部暗红色肿瘤与颅骨及硬膜相连,边界尚清,无包膜,血供丰富;颧弓上、耳前局部颅骨骨质呈虫噬样缺损。术后病理:光镜下肿瘤细胞呈“迷路状”排列,衬覆于血管壁;肿瘤组织由内皮细胞围成的大小不一的不规则血管腔组成,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图1E);免疫组织化学:EMA(-)、PR(-)、CD34(+)、S-100(-)、Ki-67(约10%+)、AE1/AE3(-)、SMA(+)。病理诊断:(右侧颞骨岩部)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AS)。
图1 右侧颞骨岩部AS A~C.轴位平扫MR T1WI(A)、T2WI(B)及DWI(C); D.冠状位增强T1WI; E.病理图(HE,×40)
讨论AS是起源于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在原发恶性骨肿瘤中占比不足1%,亦称恶性血管内皮瘤;其病理学特征为由内皮细胞围成的大小不一且不规则、彼此相通的血管腔组成,表面被覆血管内皮细胞,高分化区域类似血管瘤,低分化区域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常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对诊断AS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AS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危险因素包括慢性淋巴水肿、慢性感染、放射治疗、接触电离辐射及化学物质等;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临床症状与发生部位有关。本例AS发生于右侧颞骨岩部,相对罕见;T2WI病灶信号混杂,考虑与生长快,瘤内出现坏死、囊变及出血有关;增强后肿瘤呈明显渐进性强化,强化方式接近于血管瘤。
颞骨AS应与脑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相鉴别。脑膜瘤常以宽基底附着于硬脑膜上,瘤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常呈均匀明显强化,且伴“脑膜尾征”,MR波谱显示特征性高胆碱峰;星形细胞瘤临床症状主要为癫痫,MR 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占位效应多较轻,增强扫描多无或仅轻度强化。AS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