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青年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研究

2021-08-12刘晓微

医学美学美容 2021年14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入院

刘晓微,张 薇

(北京怀柔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1400)

轻型卒中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目前概念尚不统一,可定义为NIHSS≤5 分、NIHSS≤3 分或mRS≤3 分中的任意一种[1]。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超早期最易获得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2-3]。本研究通过系统性观察对比静脉溶栓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评估静脉溶栓治疗中青年急性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连续就诊于北京怀柔医院的小于60 岁、发病4.5h 之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诊断符合2014年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规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 和(或)MRI 检查证实。且符合NIHSS 评分总分≤5 分,每项得分<1分,且意识相评分均为0 分,符合所有其他rt-PA 静脉溶栓合格标准,患者在发作前的mRS 评分≤1。排除标准为2018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溶栓禁忌症所含标准。其中静脉溶栓组患者30 例,年龄平均51.2±7.41 岁,男性25 例,女性5 例。对照组患者30 例,平均52.2±5.56 岁,男性21 例,女性9例。

1.2 数据收集

所有入组患者均详细采集各项资料,包括:①基本信息的收集(姓名、性别、年龄等);②既往信息的收集(包括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③一般血液化验检查资料的收集(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影像检查)。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案

溶栓组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和评估后尽快采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 按0.9mg/kg 计算药物剂量, 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先将总剂量的10%静脉推注, 剩余剂量在随后的1h 持续静脉滴注,静脉溶栓后24h 常规复查头颅CT,无出血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患者入院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两组均予其他控制血压、血糖、调脂及疏通循环等治疗。

1.3.2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即由一名神经内科专科医生完成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并完成头颅影像检查, 观察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h、7d 时NIHSS 评分。所有入组患者随访时间90d,采用面对面或电话随访,评估治疗后90dmRS 评分。

1.3.3 疗效判定

①近期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4h、7d时NIHSS 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情况。②远期预后评价:治疗后90d 采用mRS 评分,分为良好预后(mRS 评分<2)或不良预后(mRS 评分≥2)。③安全性评估:根据欧洲急性卒中研究标准,sICH 指头颅CT 或MRI 显示脑出血,NIHSS 评分增加≥4且确定是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溶栓组治疗24h 后复查头颅CT,对照组尽快完善头颅影像学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采用SPSS 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及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及卡方检验。P<0.05 被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溶栓组(30 例)与对照组(30 例)中,年龄、性别、基线血糖、基线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冠心病史、脑梗死史、基线NIHSS 的P 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

溶栓组(30 例)与对照组(30 例)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溶栓后NIHSS 评分较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前NIHSS 评分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2.3 溶栓组患者入院后24h NIHSS 评分(1.50±1.43 ),与对照组24h NIHSS 评分(3.17±1.32 )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组患者入院后7d NIHSS 评分(1.47±1.48),与对照组7d NIHSS 评分(1.36±1.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至90d 随访结束,溶栓组预后良好29 例(96.7%),对照组26 例(86.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对于轻型卒中患者,静脉rt-PA 治疗可能有效,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患者可能从中受益更多。本研究结果显示,溶栓组治疗后24h 的NIHSS 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24h 的NIHSS 评分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溶栓组、对照组治疗后24h、7d的NIHSS 评分,前者低于后者,且24h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观察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多发生在发病后2-3天内,提示静脉溶栓治疗可能迅速改善患者短期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另外,我们还发现,与未经rt-PA 治疗的患者相比,rt-PA 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预后有所改善,rt-PA 治疗组有96.7%的患者在3 个月时功能恢复良好,而对照组的比例为86.7%,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静脉溶栓治疗对于中青年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无显著优势,但至少是安全的,本研究纳入病例有限,且随访时间较短,因而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我们将继续在扩大样本量的基础上,根据发病机制进行更详细的分层研究,为中青年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患者超早期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入院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基于DRGs的云南某医院COPD患者重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