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口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1-08-11张玥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4期
关键词:口译教学实践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对“立德树人”有着越来越深远的意义。课程思政与英语口译教学融合,能够极大地推动当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当前,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应该培养学生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本文结合思政课程理念,通过教师、教材、授课方向对英语口译教学的探索实践展开分析,从而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政理念。

【关键词】思政理念;口译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张玥(1989.07.08-),女,汉族,贵州贵阳南明人,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助教,英语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高水平专业化口语翻译人才的不断需求,口译已经是外语口译专业的一门本科必修课。近年来,随着外语课程教学政化改革,口译快速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系统性很强的专业。伴随着课程思政化,学校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如为老师开展思政培训课程,目的是让老师们在课程讲授时渗透思政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理念要以准确领会“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为前提,找到课程思政的契合点、着力点和着力途径。“课程思政”的提出,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是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融合创新,致力于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育中把静态的知识体系转变成鲜活思考的阵地,实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高校英语口译教师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贯彻学校的《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在2020年度狠抓教师教学基本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载体,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果。

二、英语口译教学中的思政目标

理论上,首先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立德树人”既包含建设与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强调思想道德情操的养成。“立德树人”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培养应该培养面向未来的个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从思政的角度来看,应该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其次,课程教学是有效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本身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学习、发现、创造知识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职业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

口译专业人才的双语职业化和口译专业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现在应以努力培养一批具有熟练地运用双语语言转换口译能力、基本的双语相关口译专业知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口译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口译英语教学教师应该始终立足于英语口译教学自身实际特点,不断拓宽口译学生的英语相关口译专业知识,同时以我国口译行业市场调研为基本教学导向,尽可能将口译学生培养成能为我国各专业领域发展提供服务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基本体现,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中外优秀文化的长处与精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体层次)”道出了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的有效实践抓手,其时代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无缝连接到课程内容中,能逐步树立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指明“立德树人”的目标与境界。

三、课程思政在英语口译教学中融合的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重点在于学生口译素养和职业理念的培养,而口译专业学生过分注重语言能力锻炼,实战机会少,社会经验缺乏,很少关注国家政治热点和政治动态,因此导致学生对政治方向迷茫,缺乏政治敏感度。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口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在做口译时,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

第二,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英语专业学生思想长期受到西方文化浸染,认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与实际严重脱节。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口译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对我国优秀文化、制度的正确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提高政治免疫力,以便在口译实践中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搭建好语言的桥梁。

第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人文观念,摈弃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将爱国主义情怀贯穿始终,有利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发生碰撞和冲突时,让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拥护党的领导,使其成为有政治觉悟的国际化、专业化的口译人才。

四、课程思政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实践途径

1.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应先提高教师的政治敏感度。全体教师要自觉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首当其冲要做好教学工作,同时要在思想上、认识上不断提升,树立大局观念,时刻不忘从教初心和自觉所担负的光荣使命;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成为“四有”好老师。全体教师要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在工作中大事难事面前不回避,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敢于担当,知难而进。新时代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认识中国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

教师要摈弃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将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祖国。

2.有针对性地选取口译训练材料。在以前的教材中,英语口译教材十分单一,只能让学生了解到西方制度和文化。所以,选取有时政性意义的口译素材十分关键。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选取时政热点新闻、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等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时政动态,学习国家政策,关注国内外热点,坚定政治立场。选取古诗词翻译,挖掘其中的政治元素。特别是习总书记讲话中,常常引经据典,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帮助学生了解经典的背景知识。通过一系列思政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引导让学生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从而让其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感和认同感,以便今后自觉维护中国利益,弘扬中国民族精神。

3.授课方向。第一,从课本内到课本外。除了教师选取的书面材料,还可给学生教授外交故事,播放外交视频,鼓励学生关注新闻网站及外交场合中外交大使维护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的方法。课程讲解的技巧不仅能应用于口译活动本身,亦能用于其他语言活动。特别是公共服务口译,往往需要译员在两种口译方向之间不断切换,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技能训练中,除了讲授基本技能外,还应从技能中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数字翻译中,让学生从数据中认识中国的飞速发展;将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作为检验教学成效的标准,贯穿逻辑演绎、推理论证和教育引导全过程。同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好教学设计,善用各类社会资源为思政课赋能,推动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同频共振。

第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及时纠正学生在口译过程中思想上的认知缺失和不足。就是做到时时有思政、事事有思政,将课程思政多元化,多维度地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主体性,让学生唱主角,以青年的视角,用青年的语言,扬青春激情,来激发思想共鸣,呼唤价值认同。教师生动活泼地传播思政知识,普及思政理论,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引导更多学生参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宣传实践,全面展示新时代学生风采,使思政宣讲成为塑造人格的有效载体和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平台。

结语

综上所述,口译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新型教育机制下,将思政理念融入口译课程中十分关键。学校开设口译课程,旨在通过灵活的菜单式课程选择构建多样的学生能力培养方式,使口译人才培养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分析当前口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口译,以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贯彻思政理念。课程思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过程,不是依靠口号和豪言壮语就能够实现的。当我们的课程和日常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懂得并追求真善美,明白上大学不仅仅是为自己为家庭而读书,更是为社会为国家而读书的时代要求,牢记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就在实现的过程中了。

参考文献:

[1]仲偉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 63-65.

[2]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和专业建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10.

[3]仲伟合.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J].中国翻译,2007(1):52-53.

[4]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4-8.

猜你喜欢

口译教学实践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高职英语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