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心灵瑶琴 寻得文苑芳草

2021-08-11凌岚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8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散文阅读

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读懂散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把握重要语句,理清文章内涵逻辑是读懂散文的有效路径。知人论世、分析结合人生认知思考是读懂散文的重要方法。在阅读中用心涵泳、深入体察就能走进作者心灵,读懂“这一篇”,进而寻得打开文学世界大门的钥匙。

关键词:散文阅读;重要语句;内涵逻辑;知人论世;人生认知

散文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作者抒发感情、书写性灵的重要方式。读懂散文,与作者心灵沟通,有效共情,是我们走进文学阆苑的一扇大门。如何找到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我们不妨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把握重要语句,明察背后深意

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的阅读就是要:“通过作者的言语去体认、感受、分享作者的独特感受。”阅读文章时想理解作者的独特感受就要抓住重要语句。对一篇散文来说哪些是重要的语句呢?首先是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就交代了当时作者的心情。作者夜游荷塘正是要摆脱这种不宁静的心境,求得宁静解脱。“颇不宁静”就是流露作者情感的重要语句,是解读这篇文章的一把钥匙。

其次,有些语句或者段落暗含主旨,这些语段是理解文章的重要途径。如2019年天津高考语文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一文,写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人们生活观念的变迁。在文章的10到13段有这样的句子,“后来不知道是谁耐不住漫长的等待,决议改写草原的春天”,“有人想出这个成本低廉的鬼主义”。写离开草原的牧民来到城里,但“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只有当萨丽娃姐姐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懂得了“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于是萨丽娃姐姐决心回到草原,“把草原的春天找回来”。这些句子和语段暗含主旨,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流露出作者对违背自然规律做法的否定,对新一代牧民萨丽娃姐姐遵循自然规律又将现代科技运用到牧业生产的赞美。从这些语句、段落入手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读懂文章。

还有的文章,作者用只言片语就将文章的感情点化给读者。孙绍振教授说:“分析文本最后要落实到语言上,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层层深入,凡有层次上深化的可能更要死死揪住不放。” 我们抓住这些重要的语言,层层深入涵泳其内在情韵方可品味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些词语有时呈现在标题当中,有时用修辞含蓄表达。如201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阅读文本题目为《湖殇》。“殇”,指非正常的死亡,也有伤痛悲伤的意思。看到这个词学生能感受到作者为湖泊而悲痛伤心的情感。通过对这些重要词、句、段的品味咀嚼欣赏,就不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理清内涵逻辑,抓住集中指向

散文的逻辑不是逻辑思维中严密的推理,而是情感认知发展变化的因果关联和逻辑过程。它可以表现为材料组织的时空顺序,也可以理解为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文章内涵逻辑的过程,也是理清文脉的过程。散文写景叙事抒情阐发哲理,往往内容庞杂。但在看似繁杂的叙事描写中,总有指向中心的内涵逻辑,使文章“形散神不散”。找到这种指向中心的向心力,理清文章的内涵逻辑就能读懂文章。

例如,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作者是如何将繁多的事件、复杂的感情组织在一起的呢?我们注意到文章中多次出现看似矛盾的句子,“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还有要说的话”“我说不出话”等等。原来作者就是用“想说”和“说不出”表达其对刘和珍的记念惋惜,对政府的谴责愤慨,对斗争形式的反思。“想说”和“说不出”正是本文材料组织的逻辑所在,在矛盾与曲折中指向作者要表达的复杂感情,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再如,《故都的秋》一文,描绘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胜果几幅图景,这些图景集中指向作者开头所概括的北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阅读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作者写“我”的小桃树长得不是地方,没人理会,甚至被猪拱过一次,纤弱的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但枝头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写“我”走出大山,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到渐渐发现人世的大书是那样难读。小桃树的生长与“我”的成长经历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小桃树蓄着“我”的梦,是“我”“梦的精灵”。文章叙事的逻辑指向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小桃树的形象正是“我”顽强成长、不懈追求的化身。发现了这些就读懂了文章中物与情的内在逻辑,抓住了其集中指向。理解小桃树的精神暗示了作者几经挫折磨难,仍然矢志不渝追求人生幸福和美好理想的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是含蓄的艺术,文章的内在逻辑往往不是简单的直观呈现,需要我们慧心发现用心涵泳。

三、了解人世背景,读懂作者心灵

知人论世是读懂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要读懂散文也离不开对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的把握和对作者处境的了解。只有将作家的人生际遇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脉搏。王荣生教授曾经说,散文的阅读和鉴赏要有“这一篇”的概念。也就是說把每一篇文章的理解放到特定的“情境”当中,这个“情景”就是时代的特点和作者的个性创作。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读文章是读者跟作者对话,“要还原他自己”,“要把他还原出来,来揭示出作者的人品、人格和艺术的追求” 。《囚绿记》文中提到“卢沟桥事件发生了”,那么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通过赏绿、囚绿、放绿、念绿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就要联想到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心声,理解文章不仅赞美生命歌颂希望,更表达坚贞不屈的抗日精神,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灵魂。

再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蒋子龙作品《记忆里的光》,从“1949年初冬”的背景交代,到“我”当兵、当工人等成长经历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大的时代背景和“我”成长的历程。从文中贾队长把绣有镰刀斧头的背包视若珍宝,“我”“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斧头下”等描写中,我们感受到镰刀斧头——党徽的形象给人的精神鼓舞,“我”更是把它当做“记忆里的光”,也就读懂了“我”对镰刀斧头的深厚感情,读懂了散文家张守仁先生所说的散文中的那个“我”。

四、联系人生认知,品读深刻哲理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于水乳交融中渗入文化人格的思考,周国平的散文大多是智者散文,达到情智交融的境界。这些散文往往意蕴深刻,需要读者静心体察,联系个人认知、社会实际去品味其哲理。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读散文需要“语文经验”“人生经验”两者整合,散文的阅读就是要“分享作者的独特感受” 。

蒙田的《热爱生命》就是这样一篇富含人生哲理的作品。文本以自我的感受、想象和沉思为内容,虽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生之本质在于死”,“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要读文本内涵读者就要联系人生经验,对其语言进行拓展性解读。联系社会现实的认知我们知道:人终有一死,但每个人死的意义却是不同的。有的人死得轻如鸿毛,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他就是“乐于生的人”就不会感到“死之苦恼”。既然死是生的归宿,那么有限的生命就要充分利用时间,充实生活。正如科学家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在病房争分夺秒地工作;药学家王逸平身患重病,却从未停止奋进的脚步。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热爱生命的真正意义。

总之,散文阅读是心灵沟通的过程。带着真诚与理解掌握适当的方法与路径,就能走进文学瑶池寻得阆苑芳草。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途径研究”成果内容,课题编号为2004186】

作者简介:凌岚(1973— ),女,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阅读教学中的效能提高等。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散文阅读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关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思考
以群文阅读助力中考复习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细品杨绛的“愧”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