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2016-12-21钟华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情景交融

【摘要】南唐的李煜,北宋的柳永、苏轼,南宋的李清照、辛弃疾,形成了宋词发展历史上的三座高峰,不可逾越。本文试从解读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永遇乐》入手,结合作家的生平事迹,走进其内心世界,来帮助读者更好的领略这位婉约派词宗的风采,欣赏其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情景交融;今昔对比;知人论世

九百多年前,苍茫北国,大明湖畔,有一个风姿绰约的身影。藕花深处,她的一颦一笑,她的悲辛酸楚,她的绝代风华都是红尘中绝美的回忆。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灵秀,她就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诗词,或浓出新奇,或浅近如语,或无限凄婉。细细品味,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在女词人众多的作品中,笔者最为欣赏的是《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一、融情入景,悠悠心曲有谁听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今杭州)的一段生活。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临安出现了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开头两句,从元宵节傍晚景色着笔,“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夕阳西沉,映在水面上如熔金一般,晚云连成一片,好似白璧相合。“落日”、“暮云”本是平常之景,但出之以“熔金”、“合璧”来修饰,一下子就化平淡为神奇,把日光之红火、云彩之鲜洁写出来了,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这样美丽的夜晚,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可是,女词人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人在何处?”的疑问。

这里的“人”指谁?笔者认为有两种理解,一是指词人的丈夫赵明诚,但此时他早已谢世,“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已到,而物是人非,怎不会令人伤感!二也可以理解为是词人自指,那么她身在临安,却为何明知故问呢?只因为国破家亡,自己流落他乡、无依无靠,不知该何去何从,对自己的前途也是一片迷茫。这是情怀惨淡的一问,也是百感交集的一问,其中有多少辛酸,多少无奈,多少惆怅,真得是五味杂陈,难以言表。

“染柳烟浓”,是“烟浓染柳”的到装,元宵时节,江南已春回大地,初春柳叶抽出新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蒙蒙,柳树便似笼罩在浓烟之中。“吹梅笛怨”,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凄婉的笛子。这两句紧扣住江南的节令气候,既写到了春天的美景,又衬托了词人愁苦凄清的感情。

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现在国难当头,流落他乡,自己还有这份心情能去欣赏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二、乱世沉浮,红颜傲骨非孱弱

下面似是朋友间一邀一拒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难得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可面对朋友们的盛情邀请,作者却谢绝了。“谢她酒朋诗侣”,女词人把朋友称之为“酒朋诗侣”,可见她们和自己志趣相投;除此之外,她们乘“香车宝马”而来,可见,朋友们又都很有身份地位,那么词人为何还要拒绝?

其实,答案也在词中,“次第岂无风雨?”“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这里的风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人生的风雨。那么李清照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让她变得如此恐惧和小心呢?让我们翻开历史尘封的档案,寻找一下相关的线索。李清照经历人生的第一次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18岁时她嫁给了当朝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为妻,二人志趣相投,婚后非常恩爱。但随着金兵入侵中原后,为躲避战乱,他们被迫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死,女词人孤独一身,各地漂泊。这期间,她随身带着的珍贵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国破家亡,穷困潦倒,怎么能让人不犯愁呢?

第二次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婚后两人感情不合,性格粗暴的张汝舟经常对李清照拳脚相加。一气之下李清照便去官府告发了张汝舟科举考试作弊的罪行。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输赢,都要坐牢两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此后,因为友人帮忙,她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很平常的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因此在当时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流荡无归”记之。李清照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李清照遇到的第三次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在临安寓居时,她独自守着一个孤清的小院,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李清照曾想将一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却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听完此话,李清照倒抽一口凉气,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多余的啊。而她却一直还天真的幻想着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这岂非可笑之极?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而现在她更没有想到的是就连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也是这样的难。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读懂她的心?

古语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难体味,在经历了这一系列惨烈的人生巨变之后,女词人内心受到的创伤有多么深重。从此后她一直心有余悸,变得格外敏感,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变幻莫测,顾虑重重,“次第岂无风雨”,这正是受过无边苦难的人所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三、抚今追昔,繁华落尽成一梦

下片开头两句写的是作者对过去的回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专指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闺门多暇”是说自己生活闲适有趣。“闺门”本指妇女居住之地,代指妇女。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想当年,北宋都城开封十分繁荣,自己也很空闲,“三五”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宋代元宵节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据《宣和遗事》记载:宋时的灯节是“京师民有似雪浪”,可见当时人如潮涌的盛况。李清照在汴京呆了多年,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如当时自己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活泼,兴致极好,记忆中全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到元宵节晚上就头戴“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亮和女伴们一起上街赏灯。

“铺翠冠儿”是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簇带”即插戴。“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从这几句话中既可以看出人物当时的生活处境,也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心境,写得很巧妙。

可是如今过节怎样呢?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写到“如今”几句,就对现在过节时的形貌、心情作了真实的描写。“如今憔悴,风鬟雾鬓。”“风鬟霜鬓”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从“如今憔悴”几句中我们可以透过词人憔悴的外表,窥见她无限痛楚憔悴的内心。

“怕见夜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说自己只好躲在帘内,听街上人儿说说笑笑而已。结尾显得好像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尽感慨!“人老了,心也老了,所以懒得动弹了。”这是一层意思。“经历多了,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旧时呵!”这是又一层意思。作者满腹的辛酸,一腔的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叹,显得更加沉重了。

这首词在写法上采用对比手法,既把他人的笑语与自己的独愁对比,展现了生活的巨大变化,又把往日的繁荣欢洽与今日的凄苦寂寞对比,深化了主题,全词层层深入,情景交融,跌宕有致,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心酸的词句不仅仅吟唱出个人的愁绪,更是体现出国破家亡的时代悲哀。

在创作《永遇乐》前,漂泊异地的李清照曾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一首浓缩了她一生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

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

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李、赵的婚姻虽是金石良缘,夫妻情深,但两人感情上也有矛盾,李清照很早就替赵背上不生麟儿的十字架,并因此被迫同丈夫分居几年之久。赵明诚有不止一个侍妾。李也因此发出“婕妤之叹”,两人关系曾出现裂痕。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

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任可怕的孤独包裹着她。李清照却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其实在笔者看来,女词人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不只为自己风华不在,容颜衰老。李清照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皆是名人,她自己,也负一时重誉,名动天下。她不愿再与他人过多交往,因为她害怕听到那有意的调侃或是无意的嘲弄。所以,只有守着帘儿底下才是最安全的,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才能使自己的心不再受伤。这就是李清照,一个才情出众的女词人,一个柔中带刚的女词人,一个自尊而独立的女词人。

【参考文献】

[1] 王步高. 唐宋诗词鉴赏[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傅德岷.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辞典[M]. 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钟华(1976—),男,汉族,江西九江人,学士学位,江西九江职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情景交融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知人吟咏悟人生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
克罗齐“直觉说”与“情景交融”说之比较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朗读:一种现实的“语文化”途径
论情景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