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岐黄针疗法结合经筋理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2021-08-11傅诗韵张瑞琳钟默默吴融陈娇莹陈振虎

中医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岐黄经筋合谷

傅诗韵,张瑞琳,钟默默,吴融,陈娇莹,陈振虎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由于骨质增生和髓核突出等原因,导致颈神经根受压或刺激,从而引起相应上肢根性疼痛的一种颈椎退行性疾病,是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1]。据报道,针刺是治疗CSR的有效方法之一[2-4]。为减少针灸取穴、减少留针时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陈振虎教授发明了岐黄针(专利号:ZL 2017 20134057 X,器械准字号:20202200072),并采用岐黄针疗法结合经筋理论治疗CSR。本研究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CSR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接受岐黄针疗法及毫针针刺疗法,以探究岐黄针疗法结合经筋理论治疗CSR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入选研究的80例CSR患者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门诊。根据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23~74岁;病程1个月~10年。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5~68岁;病程1个月~1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6]。

1.3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近3个月内未进行过疾病相关治疗者;③可配合治疗、评估者;④期间不接受其他CSR相关治疗者;⑤病程1个月以上,10年以下。

1.4 病例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临床诊断标准者;②同时患有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者;③合并重大系统疾病者,如肝肾衰竭或心脑血管疾病者;④有颈部外伤史,错位、骨折或手术等;⑤先天脊椎异常,系统性骨或关节疾病;⑥近3个月内有过CSR相关治疗者;⑦精神心理疾病、晕针或其他原因不能参与试验研究者;⑧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5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①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②治疗过程中,接受与CSR相关的其他治疗者;③中断治疗者;④拒绝配合随访者。

1.6 治疗方法

1.6.1 观察组采用岐黄针疗法配合经筋理论的治疗方法。①选穴:主穴:选取颈6夹脊(患侧);配穴:如有上臂麻木/疼痛,加用臂臑(患侧),如有前臂麻木/疼痛,加用手三里(患侧)。②疗程:隔天1次,3次为1个疗程。③具体操作:颈6夹脊:嘱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颈部皮肤,常规消毒,选取0.5 mm×0.3 mm×45.0 mm(器械准字号:20202200072)的岐黄针,左手拇食指置于进针点两侧,右手持针快速垂直刺入皮下,采用《黄帝内经》五刺法中的“输刺”和“合谷刺”法,直刺抵第6颈椎横突,缓缓退至约原进针深度2/3时,沿肢体纵轴上下各旁开20°,分别向第5、第7胸椎横突方向做合谷刺。然后出针,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臂臑穴:嘱患者侧卧位,充分暴露患侧上臂皮肤,常规消毒,选取0.5 mm×0.3 mm×45.0 mm的岐黄针,右手持针快速垂直刺入皮下,向肱骨方向直刺,缓缓退至约原进针深度2/3时,沿着肱骨纵轴方向,根据患者的体型,旁开10°~20°范围内方向行合谷刺,缓慢摆动针尾,然后出针,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手三里:嘱患者侧卧位,充分暴露患侧前臂皮肤,常规消毒,选取0.5 mm×0.3 mm×45.0 mm的岐黄针,右手持针快速垂直刺入皮下,直刺抵桡骨,缓缓退至约原进针深度2/3时,沿肢体纵轴上下各旁开20°行合谷刺,然后出针,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④治疗后调护:嘱患者适当进行颈部功能锻炼,避免大范围活动颈部,注意颈部保暖。

1.6.2 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①选穴:腧穴选取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4],选取风池(双侧)、颈夹脊(双侧)、天柱(双侧)、合谷(双侧)、阿是穴。②疗程:隔天1次,3次为1个疗程;③具体操作:参照《针灸学》中,各腧穴的针刺法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25 min,每 5 min 行提插或捻转手法1 次。④治疗后调护:嘱患者适当进行颈部功能锻炼,避免大范围活动颈部,注意颈部保暖。

1.7 观察指标

1.7.1 主要结局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用于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将疼痛程度用0~10的数字表示,受试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选择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

1.7.2 次要结局指标①田中靖久的症状量表[8]:用于评估患者的症状、体征、手功能等情况。分数越低,症状、体征等越明显。②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9]:用于评估患者病情对生活的影响情况。分数越高,颈椎功能障碍越明显,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越大。

1.8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CSR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①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②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有效率=(治愈+好转)/n×100%

1.9 安全性评价观察针刺过程中,是否出现漏针、弯针、晕针、断针、血肿等情况,以及是否出现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等不良事件。

1.10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中的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田中靖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田中靖久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DI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92.5%,对照组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5 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CSR是一种颈椎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颈部肌肉长时间受力不当,导致钩椎关节变性,压迫脊神经根,临床表现主要为颈肩部及上肢疼痛,伴或不伴上肢麻木、无力。传统中医并无神经根型颈椎病这一说法,但其病证与“颈肩痛”“痹证”相应。如《灵枢·周痹》云:“风寒湿气,可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邪客于颈部分肉之间,为沫,得寒而聚,不通则痛,故见颈部疼痛。”“独居分肉,真气不能周”,不荣则痛,故见放射痛。故CSR总因风寒湿邪侵入筋肉血脉,或劳作过度致使肢体肌肉疼痛、拘挛,其病位在肌肉之间,病性属实,或虚实夹杂。

《素问·痿论》有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现代医学认为,宗筋是主要由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结缔组织组成的筋肉系统[10]。而CSR发病过程中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粘连、受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11],由于肌肉、筋膜等结缔组织的粘连、受损,颈椎失稳,逐渐发展成为骨质改变,压迫脊神经根,使患者在颈部疼痛不适的基础上,出现了肩部、上肢放射痛和(或)麻木。因而,治疗CSR时往往结合经筋理论选穴,经筋的气血多结聚于肌肉丰盈或筋附近,故选取筋肉结聚点。CSR常常由下颈椎骨质改变引起,故选用下颈椎处的筋结点,第6颈椎骨旁的颈6夹脊穴,分别向上、向下往颈5、颈7夹脊穴处,以达减少下颈椎处结缔组织粘连的效果。夹脊穴位于督脉之外,膀胱经之内,针刺夹脊穴不仅可以梳理局部气血,达到止痛的效果,还可以调节督脉及膀胱经的经气,通经活络[12]。CSR常常伴有放射痛,往往以上臂和(或)前臂外侧放射痛为主,上臂疼痛时,往往选择三角肌的筋结点,位于三角肌下端的臂臑,前臂疼痛时,则选用前臂肌肉群的筋结点手三里。臂臑穴、手三里均为手阳明大肠经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疏通手阳明经经气,补益气血。

合谷刺、输刺出自《灵枢·官针》,合谷刺法左右斜刺如鸡爪状,将针刺入分肉间,用治肉痹,输刺法直入直出,将针深刺抵达骨面,用治骨痹[13]。CSR乃是颈部骨质变性导致肌肉疼痛痉挛的疾病,既属于肌痹也属于骨痹,故岐黄针疗法采用合谷刺结合输刺的方法,缓解肌肉疼痛,改善骨质变性[14]。

岐黄针疗法是使用岐黄针,根据经筋理论,选用十二经筋在关节、骨骼部附着点周围的穴位[15],进行合谷刺与输刺的一种针灸疗法。针具岐黄针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参照《黄帝内经》“九针”中员利针、圆针而制成的。针刺不可避免地带有进针时的疼痛,为了改善患者的就诊体验,在现代工业技术的帮助下,毫针的直径越做越细。针具细,随之而来的是硬度降低,针刺时不易得气[16-17],对人体感受器的兴奋作用降低[18],影响针感传导。岐黄针针身比传统毫针稍粗,且针身中空,进针时具有较小的阻力,使岐黄针既细,又保持一定的硬度,为合谷刺和输刺提供物质基础,也更容易得气;针尖设计参照圆针、员利针,为圆弧形针尖,能最大程度扩张、挤压、分离穴位深部的结缔组织,牵拉穴位附近感受器。岐黄针的这两个特点,均有利于针刺时得气和针感的传导。此外,圆弧形针尖,可以减少进针时皮肤的刺痛感,减少针刺过程中对穴位处血管的损伤[19-20],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保证了安全性。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治疗后,岐黄针组及毫针组患者症状、体征、生活质量均有改善,VAS评分、NDI评分均较前降低,两组田中靖久症状评分均较前提高,两组治疗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手功能以及日常生活状况。观察组评分改变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岐黄针疗法结合经筋理论治疗CSR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普通针刺相比,具有取穴少、操作时间短等优势,是一种更简便、快捷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岐黄经筋合谷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术精岐黄展仁心 服务健康惠民生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传承岐黄仁术 弘扬国医精髓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岐黄国医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铁杆中医黄治品业医济世风采:光耀岐黄荫苍生 精诚业医六十春
经筋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