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妙丸加味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及对其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2021-08-11王晓波
王晓波
(泗水县中医医院中药房,山东济宁 273200)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DVT)即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影响静脉回流而造成的疾病,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好发于下肢[1]。下肢DVT 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病情严重可导致患者残疾,且可并发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对于下肢DVT 多予以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旨在控制血栓的发展,阻止血栓脱落,降低患者病死率。中医认为该病可归为“股肿”“水肿”“脉闭”等范畴,其发生与湿热瘀阻存在密切关联,治疗时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本[2]。四妙丸为《成方便读》中的经典方剂,可起到清热、利湿、消肿的作用,对双足肿痛、萎软、麻木等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近年来有研究指出,该方对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具有明显作用[3]。基于此,该次研究选择医院2019 年1 月—2020年11 月收治的下肢DVT 患者60 例为对象, 通过随机分组对照, 探讨了四妙丸加味治疗下肢DVT 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下肢DVT 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满足下肢 DVT 的诊断标准[4];(2)单侧肢体发病;(3)肝肾功能正常;(4)年龄在 18~80 岁;(5)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拟行手术介入取栓者;(2)过敏体质者;(3)凝血功能障碍者;(4)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哺乳者;(5)参与其他研究者。 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
对照组 30 例, 男 17 例, 女 13 例; 年龄 36~77(58.20±9.64)岁;病程 1~8(4.77±1.95)d;患肢包括:左侧 19 例,右侧 11 例。 观察组 30 例,男 16 例,女 14例;年龄 35~78(58.96±9.28)岁;病程 1~9(4.51±2.03)d;患肢包括:左侧18 例,右侧12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申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维持卧床休息,抬高患侧肢体,维持在心脏平面上,不可对其进行按摩挤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予以患者5 000 IU 低分子肝素钠 (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15,规格:2 mL:5 000 IU)皮下注射,每12 h 用药1 次,用药21 d。 抗血小板治疗:予以患者0.1 g 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30078,规格:100 mg)口服,每日1 次,持续口服 21 d。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四妙丸加味治疗,药物组成:黄柏、牛膝、苍术、薏苡仁各20 g,红花、桃仁、茯苓、陈皮、炙甘草各 10 g,黄芪 5 g。 每日 1 剂,水煎后取汁15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 持续用药21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判定标准:临床治愈:行走1 500 m 或维持站立位20~30 min 后未见胀痛、压痛等不适,肢体肿胀完全消失,和健侧相比周径差值小于2 cm; 显效: 行走1 000 m 或维持站立位15~20 min后症状改善,与健侧比较,周径差值小于3 cm。 有效:行走500 m 或维持站立位10 min 内症状减轻, 与健侧比较,周径差值缩小,但仍大于3 cm;无效: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未见明显改善或病情加重甚至出现肺栓塞。 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比较两组凝血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1 d后,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 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 后,分离血浆,使用贝克曼库尔特ACL TOP700 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以()与[n(%)]表示,采用 t 与 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治疗后D-二聚体(μg/m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4.52±0.43 4.59±0.40 0.653 0.516 3.86±0.39*3.42±0.36*4.541 0.000 2.51±0.85 2.45±0.82 0.278 0.782 1.28±0.52*0.76±0.30*4.744 0.000
3 讨 论
下肢DVT 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在周围血管疾病中占比40%左右。 引发下肢DVT 的因素很多,如创伤、骨折、手术、恶性肿瘤、分娩等,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压痛、股青肿等,临床可采用保守与手术治疗[5]。但对于下肢DVT 患者,一般不采用手术取栓,多在限制体位的基础上实施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均为常用药物,但用药疗程较长,故有必要探讨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6]。中医将下肢 DVT 归为“股肿”“水肿”“脉闭”等范畴,认为该病因久劳、热气盛、湿热蕴结而导致,血瘀为本病病因[7]。现代医家结合前人经验指出,该病因久坐久卧伤气、饮食不节伤脾等导致,长期维持同一体位可致气伤,进而血行不畅,导致瘀血阻于脉络;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可致湿热内生,进而湿热与瘀血互结,阻于脉道[8]。由此可认为,湿热瘀阻为本病病机,故应予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方治疗。 该次研究采用的四妙丸加味中,四妙丸以黄柏为君,其苦寒清热燥湿,能够直达下焦,且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其具有抗菌、抗氧化、促进皮下血瘀吸收等作用[3]。苍术、薏苡仁共为臣药,其中苍术性燥烈,能够祛风、除湿、健脾;薏苡仁则能够利水渗湿、清热排脓、健脾除痹。 牛膝为佐,能够活血通经、补肝益肾。另结合DVT 血瘀、脾虚的特点,加用桃仁、红花、茯苓、黄芪、陈皮、炙甘草治疗,桃仁可破血行滞,红花能够活血止痛,黄芪能够温补元气,茯苓能健脾渗湿,陈皮可理气行血,配合炙甘草则能够调和药性。诸药共奏清热利湿、益气活血之功。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四妙丸加味治疗后,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说明联用该药可提高对下肢DVT 的治疗效果, 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在沈德彬[9]的研究中,观察组在四妙丸基础上加味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也佐证了四妙丸加味方案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价值。该研究结果显示,在凝血指标方面,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 (3.42±0.36)g/L、(0.76±0.30)μg/mL,均低于对照组的(3.86±0.39)g/L、(1.28±0.52)μg/mL(P<0.05),说明联用四妙丸加味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 在霍景山等[10]的研究中,观察组在联用基于四妙丸加味制成的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也佐证了本次研究用药方案对改善患者凝血指标的作用。
综上所述, 对下肢DVT 患者采用四妙丸加味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并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