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开窍针法配合推拿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1-08-11张方斌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痉挛性肌张力醒脑

张方斌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骨伤专科医院中医康复理疗科,湖北武汉 430400)

中风又被称之为脑卒中, 是当前临床中的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其病死率显著降低,但仍有较高的致残率。 有研究指出[1],在脑血管病存活患者当中,70%~80%会遗留有残疾,其中,最常见后遗症即为痉挛性偏瘫,占比大于40%,且具有言语謇涩、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表现,不仅会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而且还会增加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中医学认为,机体经脉不充,气血不足,阴阳失衡,阻滞经络,致使肢体失养,外加受到风、火、痰、瘀之邪,累及脾、肾、肝、心等脏器,且以肝最甚,引起肢体痉挛[2]。当前,中医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上, 已积累许多宝贵经验,常用有推拿、针灸及中药内服或外洗等方法,效果理想。基于此,该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90 例为对象,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推拿施治,评定其效果与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90 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均符合西医《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医《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经 CT 或 MRI 检查确诊;(3)均为首次患病;(4)意识清晰,认知正常。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功能疾病;(2)免疫、血液、代谢系统疾病;(3)有出血倾向;(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1 个月内有相关治疗经历;(6)合并恶性肿瘤。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A 组45 例,年龄46~72 岁,平均年龄(62.36±3.71)岁,中风病程 15~76 d,平均病程(46.78±7.09)d,男性 25 例,女性 20 例,偏瘫部位:左侧 21 例,右侧 24 例;B 组 45 例,年龄 45~73,平均年龄(62.76±3.68)岁,中风病程 15~74 d,平均病程(46.41±7.25)d,男性 24 例,女性 21 例,偏瘫部位:左侧19 例,右侧26 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A 组

采用常规治疗。按照《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5]、《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 年)》[6],制定治疗方案。 具体如下:调血脂、降血糖、抗凝血、降血压等,采取良肢位摆放、床上翻身、坐位平衡、床上活动四肢关节、站立平衡、站起与坐下等训练,1 次/d,治疗3个月。

1.2.2 B 组

在A 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推拿治疗。

(1)醒脑开窍针法。选穴:主穴为三阴交、上星、内关、印堂、百会;辅穴为尺泽、委中、极泉;配穴为完骨、风池、天柱(双侧);上肢痉挛性偏瘫:八邪、合谷、肩髃;下肢痉挛性偏瘫:丘墟透照海、阳陵泉。方法:①主穴。 双侧内关:直刺0.5~1 寸,施捻转提插手法,行针1 min;印堂穴:向鼻根方向斜刺0.3~0.5 寸,施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宜;上星穴:采用3 寸毫针沿头皮平刺,透向百会穴,施小幅度高频率的捻转补法,即频率为每分钟 120~160 r,捻转幅度<90°,行针 1 min;三阴交穴:沿胫骨内侧后缘向后斜刺1~1.5 寸,使针与皮肤之间呈45°,施提插补法,以患侧下肢连续抽动3 次为宜。②辅穴。天柱、完骨、双侧风池:斜向对侧眼角针刺1~1.5 寸,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行针1 min;肩髃穴:向下斜刺1.5~2 寸,施提插补法,使针感向合谷穴处缓慢下传,行针1 min;合谷穴:向三间穴方向斜刺1~1.5 寸,施提插泻法,以患者五指自然伸展为宜;八邪:直刺0.5~0.8 寸,使针感向足小趾处缓慢传导;丘墟穴:将患足尽可能被动摆正,直刺2~2.5 寸,使针尖达照海穴皮下后退针1.5 寸。各穴均留针30 min,每日针 1 次。

(2)推拿。 取患者平卧位,将患肢暴露出来,平放在床面上,并与身体稍微分开,将润滑油涂在患肢处,用推法对肢体肌肉进行按摩。①上肢。 操作者左手将患肢腕部固定,用右手大拇指、食指指腹沿着手三阴经循行缓慢向上推行, 并经过肘横纹止于肩关节内侧。 三条经络之间交替实施推法,手法应均匀、有力、柔和、 持久且深透,20~30 次/min,10 min/次,1 次/d。②下肢。 操作者用左手将患肢踝关节固定好,右手大拇指、食指指腹依次沿三阴经循行缓慢向上推,经过腘横纹止于髋关节。 手法同上。 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肌张力。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 采用改良 Ashworth 痉挛量表 (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 无肌张力增加,为 0 级;轻微增加,为1 级;肌张力在大部分关节活动范围当中有增加,但肢体易于被动运动,为2 级;肌张力显著增加,且被动活动有难度,为3 级;受累部分肢体伸直或强直屈曲,为 4 级[7]。

(2)对比两组日常生活能力。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3 个月后,采用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量表评估,共有洗澡、行走、穿衣、进食、上下楼等10 项内容,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8]。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 BI 评分等,以()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肌张力对比

B 组的MAS 分级优于A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MAS 分级(n)

2.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B 组高于 A 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 BI 评分[(),分]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 BI 评分[(),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t 值 P 值A 组(n=45)B 组(n=45)t 值P 值30.63±6.38 31.08±7.15 0.315 0.753 61.37±14.26 75.59±16.33 4.400 0.000 13.200 16.749 0.000 0.000

3 讨 论

中风后遗症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后世许多医家又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及治疗。 中医将中风后遗症归属于“偏风”“偏枯”“窍闭神匿”等范畴,因患者平日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外邪侵袭,互相作用,造成气血上逆,蒙蔽清窍,致使神不导气,发为中风,因此治疗多采取疏通经络、醒脑开窍及滋补肝肾之法[9]。其中,醒脑开窍治法为调神、醒神、开窍启闭,以改善大脑生理功能。 对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以百会、印堂、上星作为主穴,其中印堂在督脉上,乃经外奇穴,能够促进督脉气血运行;百会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上星属督脉,意为气血于此处吸热后缓慢蒸升,三穴均与督脉紧密联系,督脉属脑,可醒元神,开窍启闭,三穴合用,共奏醒脑开窍之功。 内关乃心包经穴,与阴维脉相通,有安神、宁心调神的作用;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交会之穴,可调节肝、脾、肾三脏,有滋补肝肾之功。对阴经穴位进行针刺,可治疗阳缓阴急之症,降低肌张力。 委中、尺泽、极泉等配穴与主穴共用,可协调互助,达阴平阳秘、通畅窍道、疏经通络之功。

采用推拿手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进行治疗,能舒筋活络、行气活血,加速血肿吸收,有利脑组织功能恢复。 有报道指出[10],推拿手法不仅能兴奋运动神经元,还能兴奋腱器官,抑制脑干网状结构异化,最终达到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目的。 另有研究发现[11-12],运动关节对兴奋痉挛劣势侧伸肌的肌梭有利,可增强该侧肌张力,缓解中风偏瘫上肢屈肌痉挛状态。 有学者指出[13-15],三阴经推拿依据经络在人体中的循行通路、外络肢节、内属脏腑的基本特性,秉持缓则治本、急则治标及标本兼治的原则实施循经推拿,调节手足三阴经经气,松弛局部紧张肌肉,最终达到平衡伸屈肌肌力及解除屈肌痉挛的目的。本文将醒脑开窍针法与推拿相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结果得出,较之A 组,B 组治疗后的肌张力缓解更显著, 日常生活能力更佳。表明二者联合在改善患者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上有着突出的效果。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肌张力水平,还有助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痉挛性肌张力醒脑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