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发达保险市场寿险产品演进历程的启示

2021-08-11高霄雁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上海保险 2021年7期
关键词:投连险保险市场保险产品

高霄雁 史 书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面临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养老和医疗方面的社会负担逐渐加重。人寿保险是历史最悠久的险种之一,传统寿险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且以被保险人的生存或死亡为给付条件,它的普及与发展有助于缓解我国社会与家庭面临的养老与医疗方面的压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投保人需求的变化,寿险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万能险、投连险等。本文选择美国、英国、中国台湾及中国香港等较为发达的保险市场为样本,回顾它们寿险产品演进的背景和进程,在分析中国内地当前寿险市场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内地寿险产品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和预测。

一、发达保险市场寿险产品演进

(一)英国寿险产品演进

18世纪起,英国寿险起步,成为现代寿险业的开端。在这一时期,英国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海上保险产品应运而生,人寿保险则脱胎于海上保险。贸易的发展使商人间抵押和借贷行为日益频繁,人寿保险作为可靠的信用抵押物发展起来。在这一阶段,英国保险市场主要销售互助保险、年金保险。1705年友谊保险社获英国皇家特许成立后,行业巨头垄断现象较为明显。1774年,英国制定《人身保险法》,保险利益的规定开始应用于人身保险领域。1776年,分红保险出现。18世纪后期,公平保险会社将死亡率引入人寿保险定价,成为现代寿险业的划时代标志。

19世纪起,英国寿险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这是因为,一方面,英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购买力增强;另一方面,英国人在宗教改革后对生命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不断加深,人寿保险作为保障生命与健康的产品而受到青睐。这一阶段,人寿保险不断创新,投保人范围也不断扩大。1850年,英国保险市场出现团体保险,1852年出现简易人寿保险,简易人寿保险的出现使寿险的受众面扩大到了底层。

20世纪初,英国经历了经济的周期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贫困问题和失业问题严重,国家开始进行福利制度建设,因此商业寿险发展有限。由于经济不景气、投资渠道较少,保险公司为中产阶级设计年金保险作为投资渠道,政府对其设置税收优惠,因此20世纪上半叶年金保险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起,石油危机爆发,通货膨胀加剧,同时英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依托发达的金融市场的一系列新型寿险产品应运而生,如1961年的投连险、1969年的寿险抵押贷款、1983年的累计式分红寿险。同时,政府也给予投连险、年金险、寿险抵押贷款等产品税收优惠,推动这几类产品快速发展。监管方面,英国在这一阶段陆续出台一系列监管法案,逐步建立起基本保险监管法律制度,如1977年的《保险经纪人注册法》、1982年的《保险公司法》和《劳合社法案》、1986年的《金融服务法》等。1986年颁布的《金融服务法》标志着英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

进入21世纪后,英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重,平均人口寿命大幅增加,传统年金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英国企业提供的养老金模式由“固定利益型计划”变为“固定贡献型计划”,不再为养老金受益者提供最低保障,因此英国寿险行业开始尝试研究和设计变额年金产品。寿险抵押贷款由于违约严重,受到英国金融服务局监管,逐步被市场淘汰。

(二)美国寿险产品演进

美国发展寿险产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59年,美国保险业刚刚起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居民缺乏购买保险产品的意识,同时也不具备支付能力,因此当时的保险产品仅被商人、官员、贵族等特权阶层需要,产品形态单一,只有最基础的定期寿险和年金险产品。

1875年南北战争结束10年后,美国工业高速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快速发展的红利大多被资本家取得,劳动人口收入仍然较低,支付能力有限。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群的保险需求,简易人身险快速发展。同时,外国保险公司(主要是英国保险公司)进入美国市场,推动了美国寿险行业的发展。

1940年二战前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支付能力提升,简易人身险由于保障的全面性不足及高费率的问题,逐渐被市场淘汰,杠杆率更高的定期寿险和带有储蓄属性的终身寿险成为保险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同时,通货膨胀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催生了居民资产增值的需求,因此保险公司在1952年推出了变额年金产品。

1979年,为应对石油危机后日益严峻的通胀问题,美国政府开始施行通货紧缩政策,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居民的收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美国保险公司顺势推出万能险,从而满足居民对保险产品缴费灵活性的需求。万能险产品推出后保费规模迅速增长,成为了市场上的主流险种。

20世纪80年代,保险公司推出了具备较好增值属性的指数型万能险和指数型年金险产品,但由于这一时期股市仍处于牛市阶段,变额年金产品的回报率远高于指数型产品,因此指数型产品在这一时期增长缓慢。20世纪90年代,股市的繁荣使居民对投资型产品具有较高的信心,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长也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迅速增加,因此在这一时期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规模高速增长。另一方面,美国当时始终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推动了年金险规模在这一阶段的稳步增长。

2000年,高科技题材的上市公司股市泡沫的破裂使一部分居民认识到了投资型产品的风险,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增速开始下滑,但由于这一时期股市仍整体向好,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收益率依然高于指数型产品,因此其仍是优先于指数型产品的选择。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股指断崖式下跌,居民意识到投资型产品的风险和指数型产品(包括指数型万能险和指数型年金险)在保值方面的优势,指数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开始快速上升。

(三)中国台湾地区寿险产品演进

中国台湾地区的寿险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1962年,我国台湾地区的保险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产品开发能力有限。与此同时,社会正处于大家庭式农业社会阶段,居民的储蓄较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当时的保险需求十分有限,最开始出现的是具备一定储蓄功能、销售难度较低的短期生存保险。1966年,我国台湾保险市场出现了生死合险,同时当地监管机构规定,1967年起不得签发短于5年期的各种生存保险,短期生存保险开始受到限制,寿险产品出现了向长期发展的趋势。

1971年起,随着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寿险业务陷入低迷。为了突破困境,保险公司增加生死合险的死亡给付倍数,以此增加产品吸引力。1978年年底,石油危机爆发,通货膨胀恶化,叠加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刺激了居民对资产增值的需求,因此,1978年台湾地区保险市场开始出现分红型养老产品,当地寿险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85年,美资寿险公司开始进入我国台湾保险市场。这一阶段,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使人们更重视老年保障的问题;与此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对保险产品的购买力提升;银行存款利率下行,寿险产品的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寿险产品的吸引力因此增加。收入增长、寿命增加带来对资产增值需求的增加催生了较高的增值型产品的需求,“分红型终身寿险+保障型产品”成为市场主流产品。这一阶段,当地监管细化生命表使保障型产品更加便宜且合理,加上美资保险公司重保障,因此保障型产品的市场占比上升。1994年6月,我国台湾地区监管机构以加入关贸总协定为契机,在允许美国保险公司进入后,宣布对其他外资也开放保险业务市场。全面开放带来同业竞争加剧,当地保险公司在寿险产品中引进“重大疾病提前给付”保障责任来满足保险消费者需求,增加保险产品竞争力。

自2000年起,我国台湾地区经济进入利率下行通道,保险公司通过银保渠道大力销售年金产品来代替定期存款,导致年金险高速增长;在金融混业经营背景下,保险公司业务员开始将寿险保障和基金投资结合起来给客户做投资组合,投连险、年金险在这一阶段高速增长。此后,台湾地区保险市场的产品结构保持稳定,分红型终身寿险产品始终是主流产品,投资型产品景气度则随经济周期波动。

(四)中国香港地区寿险产品演进

我国香港地区的保险业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演进。1945年后,香港经济高速发展,不断涌入的外资保险公司带来激烈的同业竞争,推动了保险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和规模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储蓄型人身保险产品最受欢迎。

21世纪初,受益于我国香港地区理财市场,各类新型寿险作为投资理财工具发展起来,投连险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001年至2008年,我国香港地区的个人寿险新增保费收入中,投连险保费收入平均占比51.4%。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香港股市低迷,投连险的市场占比迅速下降至2009年的32.5%。

2009年至今,得益于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香港地区寿险转向以半保障半储蓄型产品为主。我国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2018年离岸新单保费占四成,且保单主要以美元计价,由于美元资产配置抗通胀、抗本币贬值,故吸引了不少非本地人士购买保单。

此外,香港地区的保险监管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相对于中国内地,其监管环境更加宽松,这有利于保险产品创新和投资套利。如,香港地区的银行支持低利率(约2%)贷款购买保险,保单年回报率高于贷款利率;或全款支付保单保费后获得低息抵押贷款,再投资更高收益产品。

二、中国内地寿险产品演进及展望

(一)中国内地寿险产品演进

我国内地的寿险行业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保险业刚刚起步,在供给端,保险公司管理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有限;在需求端,大众购买力有限,同时保险意识较差。因此,这一时期只有责任简单的简易人身险产品,主要通过团险渠道进行销售。1992年起,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寿险产品的购买力上升,这一时期市场上主要销售的是两全险和保障型产品。1992年,友邦保险进入中国内地,带来了个险代理人营销方式,销售方式的改变也推动了产品形态的改变。同年,内地寿险市场出现终身型寿险和定期返还型两全险。

1999年,监管对寿险产品预定利率进行管制,大量高利率保险产品消亡,倒逼保险业开始学习国外的产品模式,万能险、投连险、分红险等理财型人身险产品出现。需求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催生了一定的储蓄增值需求,叠加存款利率下滑的因素,居民需求更多转向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2005年至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对保险产品的购买力进一步上升,万能险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快速发展。同时,银保渠道兴起,保险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展。

2012年起,保险资管新规拉开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规范发展的序幕,弱化投资型险种,强调传统险和分红险的重要性。2013年的费率市场化改革放开了2.5%的预定利率限制,各保险公司迅速推出预定利率达到3.5%和4.025%的保险产品。部分保险公司推出鼓励退保的快返型产品以快速融资,并通过举牌、定增等方式在资本市场套利。这一阶段,高预定利率的储蓄型产品、快返型产品(万能险、年金险等)迅猛增长。针对保险“野蛮人”乱象,2016年,监管开始强调保险回归保障,监管新规提出“保险姓保”。同年,“偿二代”正式实施,引导保险公司发展长期保险产品。随着监管对中短期保险产品限制政策的出台,保险产品有了长期化的趋势。在监管引导下,保险行业逐渐回归本源,保障型产品和长期储蓄型产品逐渐成为主流。

(二)中国内地寿险产品展望

通过梳理中国内地及海外发达市场的寿险产品发展情况,笔者发现,中国内地寿险市场和台湾地区更为相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内地及台湾地区的监管机构均倾向于对保险产品的条款、费率等实行较严格的监管。相比之下,美国、中国香港在产品监管方面主要依赖于行业自律,监管机构均更关注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及投资端的风险。二是中国内地的代理人制度来自台湾地区,两岸在保险产品营销方式上相似度较高。三是中国内地的老龄化水平与台湾地区本世纪初的状况相似。参考台湾地区的寿险演进历程,笔者认为,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是影响中国内地寿险产品演进的主要因素。

笔者预估,未来中国内地寿险市场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长期年金险产品在中长期内有确定性的增长。一方面,保险监管机构在定调保险产品的保障属性与金融属性中,更倾向于保障属性;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养老方面的需求。因此,在监管风向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长期年金险产品发展前景较好。二是,投资连结险未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目前中国内地寿险市场上,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的占比远低于我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等发达保险市场。未来A股市场将出现投资者机构化、资金长期化的趋势,逐渐成熟的资本市场更适合投连险的发展。

猜你喜欢

投连险保险市场保险产品
投连险缘何发展遇冷
全球再保险市场现状及特点分析
保监会:险企不得开发承保投机风险产品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保险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与分析
人身保险理赔难分析
投连险前世今生
完善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建议
投连险半月收益率红黑榜
保险业停售“投连险”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