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保险:经济内循环背景下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1-08-11唐金成广西大学商学院

上海保险 2021年7期
关键词:发展

唐金成 魏 倩 广西大学商学院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同时,伴随着“健康中国”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健康保险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本文将分析经济内循环背景下,中国健康保险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针对健康保险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问题,对政府监管部门和健康保险经营公司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一、经济内循环下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肆虐全世界,逆全球化趋势显著,不确定性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根据国际环境及经济形势,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我国健康保险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启动经济内循环格局的必然性

当今国际局势变化莫测,构建国内大循环格局符合我国国情。一是突发疫情导致国内经济发展趋缓、国际经济低迷、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致使国际自由贸易供应链不稳定、外商投资受阻、外向型经济受到冲击,我国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受到很大影响。从国际来看,本次疫情造成世界经济的衰退程度大约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三倍,致使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全球贸易循环和制造业循环面临中断风险。在外需不振的大环境下,为保证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启动国内大循环是大势所趋。二是我国传统外向型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内生动力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外向型为主导的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规模就已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但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供需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国内经济出现结构性矛盾掣肘,“卡脖子”难题突出,若仍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将陷入困境。为此,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坚持创新发展,提高供需质量和水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新格局。

(二)我国经济内循环对健康保险发展影响重大

经济内循环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变革,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影响各产业发展,其中对第三产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而健康保险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进入了发展新纪元。

从生产端来看,经济内循环推动了生产要素完善及生产效率提高,促使国内生产环境改善,健康保险发展环境良好。经济内循环以新基建为抓手,发挥了生产要素作用,提高了要素生产率,实现生产端结构调整及产品升级,最终释放优质产能,并转向发展起步较晚、需求旺盛的第三产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得以不断优化。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以新基建为突破口,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整合健康管理服务,创新健康保险发展。同时,伴随着经济内循环的顺利推进,我国生产制造环境向好,提供外围服务的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过程中,健康保险将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内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从消费端来看,经济内循环预示国内需求释放、民众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这些都将促使健康保险消费持续增加。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2020年已达到32189元,比上年增长2.1%,这与经济内循环战略密不可分。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随之改变,由物质消费型向结构消费型靠拢。2018年,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总支出比例为28.4%,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为6.2%,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仅8.5%。到2020年,食品、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下降,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则上升到8.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可见,居民对健康保障要求提高,对健康保险需求提升,未来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份额将日益增加,发展潜力巨大。

(三)经济内循环背景下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内循环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战略之一,在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指导下,已展现出强大凝聚力及发展朝气,也为健康保险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1.保费增加迅猛,赔付支出居高不下

我国健康保险近年来发展迅猛,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市场份额逐年扩大。2014年中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1587.2亿元,到2020年达到了8172.7亿元,平均年增速达34%;2014年中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原保险保费收入总额仅7.8%,而2019年的占比已达16.6%(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目前约有100家保险公司提供了2200款健康保险产品,但相较于其他险种,我国健康保险发展起步较晚,规模仍较小。受科技水平限制,保险公司风控能力仍有待提升,健康保险赔付支出额较大。2014年健康保险赔付支出571亿元,占原保险赔款的比重为7.9%;到2019年,赔付支出已达2351亿元,占比18.23%。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赔付支出大幅增加到2921亿元(见图1)。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增速已超过保费收入增速。

图1 2011—2021年1月保险公司健康保险赔付支出

2.健康保险发展深度、密度不足

从保险深度来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深度较低,远低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目前,国内健康保险占医疗卫生支出比重为2.5%,而美国此比例接近40%。从保险密度来看,国际保险发展经验显示,当一国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保险业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转折点,居民保险需求及保障意识迸发。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健康保险迅猛发展,同年健康保险深度为0.71%,同比增长0.1%;健康保险密度为504.71元,同比增长29.41%(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而同期美国健康保险密度已达人民币2万元左右。总体来看,我国健康保险的渗透率和覆盖面均较低,作用未充分发挥,但也说明其市场后劲充足。在经济内循环机制下,居民购买力和购买意愿显著增强,健康保险创新发展空间巨大。

3.健康保险区域发展不协调

当前我国健康保险存在东部发展迅猛、中西部发展缓慢问题。我国健康保险销售主流地区仍为东部发达地区,该地区居民健康风险管控意识普遍强于中西部地区。但受新冠疫情、内需释放、互联网健康保险快速发展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风险管理意识增强,购买意愿增加,同时在西部振兴战略推进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大、后劲足。从各地区保费收入来看,2020年,位居前列的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省健康保险总保费为2404亿元;而排名靠后的云南、新疆、广西、贵州等9个中西部省区健康保险总保费仅为808亿元。从保费增速来看,2020年全国增速为15.66%,广西、云南增速分别为18.94%、17.1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增速仅为6.01%和15.10%(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网页https://www.sohu.com/a/448235628_99960542)。由此可见,未来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保险消费潜力大,健康保险发展前景看好。

4.健康保险个人业务发展好于团体业务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全民健康意识显著提升,购买健康保险意愿增强。2019年,商业健康保险个险渠道保费收入为5731亿元,占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的81.1%;从2016年到2019年,商业健康保险个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速为20.9%,而团险渠道仅为18.6%。从保费占比来看,团体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行业总保费收入的比例不超过2.55%,而美国该比例超过20%(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可见,我国团体健康保险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伴随国家政策推进,团体健康保险发展将迎来崭新空间。

二、经济内循环背景下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机遇

(一)商业保险与医疗、科技深度融合,加速健康保险业的生态转型

1.医保合作不断加强,助推健康保险高水平发展

我国政府多次强调,“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健康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其生力军作用。2020年,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赔付支出29064.53亿元(数据来源:国家医疗保障局),而同期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2921亿元(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与基本医保相比,商业健康保险作用较小,而与医疗机构合作,可促进健康保险释放巨大能量,实现高水平发展。一是能够控制健康保险赔付率,降低经营成本。保险公司与定点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可避免实务中个别医疗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诱导患者过度检查甚至出现病历造假、虚假处方现象。双方加强合作后,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诊治时会更加精准,提高病患诊断率和治愈率,大大降低医疗费用赔付成本。二是可收集到一线健康数据,利于产品研发。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可准确了解投保人健康动态,通过与医疗机构数据对接,实现商业保险信息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基本医保的信息共享,再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一步研发出新型健康保险产品,促进产品创新。三是助推健康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从健康管理特点来看,商业保险公司自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较困难,存在投资额大、难以盈利等问题,而与医疗机构合作可解决此难题。前期,通过定期体检、专家咨询等项目实现事前预防功能;中期,通过汇集治疗专家、先进医疗技术等为患者提供精准综合治疗方案,实现事中控制功能;后期,利用稳健康复计划、定期专家复诊等实现事后恢复功能。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二者互补合作,促进了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发展。

2.保险公司与科技公司强强联手,可实现健康保险的精准风控

经济内循环的一大发展主题为“核心科技”,国家以新基建为抓手来推动数字科技产业化发展,此时保险公司可把握科技与产业革命新机遇,促进自身创新发展。保险公司加强与科技公司合作可有效解决健康保险风险防控问题,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基因检测等为手段,建立风险防控体系,降低综合成本,提高营业效率。例如,中国平安科技与平安健康险公司合作,利用AI技术进行风险防控,用户在购买特定重疾险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只要检测到用户BMI数值小于30,将享受全年保费八折优惠,降低了客户投保费用,提高了保险公司风控水平。保险科技产业与保险公司的密切合作,能够为健康保险快速发展提供沃土。

(二)经济内循环发展迎来大量新需求,能够催生健康保险创新发展

内循环政策刺激了消费、释放了内需、创造了新需求,也会催生健康保险的创新发展。2020年,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18%(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同期,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平均比例为25%~30%。其中,美国健康产业占GDP比例超过17%(数据来源:https://www.sohu.com/a/226812516_467288),是美国的重要支柱产业,而我国的这一占比仅为5%左右,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看,当前居民消费中金融保险类消费占比很小,其中保险服务进口比例为2%,出口比例为1.5%(见表1)。随着市场重心的转移、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未来健康保险的发展潜力巨大。

1.国家宏观把控能够引导健康保险创新发展

社会保障水平与消费动力成正相关关系,保障水平越高,消费动力越足。随着内循环战略的推进,国家始终把扩大内需放在发展首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增强健康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度,通过健康保险引导保险资金聚集到改善民生领域中来,创新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健康保险产品,推动健康保险产品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在人口老龄化背景及乡村振兴战略下,健康保险作用日益重要。政府积极引导健康保险参与到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中,以解决老年人健康保障及养老需求。同时,政府实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相结合的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当前农民已逐渐成为刺激社会需求的生力军,其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需求也将提升。另外,在经济内循环背景下,各种配套新规出台,健康保险产品线日益完善:重疾新定义和重疾险费率新规落地,进一步推进了产品创新;百万医疗险不断更新迭代,发展为长期医疗险;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遍地开花,更多居民享受到金融普惠的红利。健康保险行业创新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刺激其萌发全新增长点,发展潜力不断提升。

2.社会需求不断攀升,助力健康保险创新发展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民消费意愿提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民众对健康保障的需求逐渐成为刚性需求。医疗、教育、养老三大新发展动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内循环发展新的“三驾马车”,社会需求结构随之改变,医疗健康管理行业承担起了保障民生、释放消费的重任,也成为扩大内需的主力军之一。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背景下,民众逐渐接受了商业保险,且购买意愿提高。我国2011年仅有5.8%的居民投保商业保险,2019年则有10.8%的居民购买了商业保险(资料来源:《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Q2)》)。随着居民风险保障和健康管理意识增强,健康保险服务需求也将提升。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发生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配置意愿高于理财类金融产品,且高收入家庭商业健康保险购买意愿更强烈,高端健康保障需求不断提升。未来随着民众健康意识攀升及各企业对员工福利的重视,团体健康保险需求也将持续提升。

(三)互联网健康保险突飞猛进,成为全新的保险增长点

2020年初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意见》提出,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年增长率将达到20%左右。新冠疫情为互联网行业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在经济内循环战略背景下,新基建发展推动了互联网与保险业深度融合,加速了保险业线上化、数字化及智能化进程。2019年,我国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已占全球总数的12.7%(数据来源:https://www.sohu.com/a/424675300_210640)。良好的市场预期加上基础设施的完善,无疑将促进互联网健康保险的创新发展,互联网渠道将成为医疗和疾病保险的发展动力。

1.线上健康保险保费收入持续提高,增长迅猛

经济内循环助推了新一轮互联网保险热潮。2016—2019年,线上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4.6%,而线下渠道仅为19.4%;到2020年,互联网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74.8亿元,较上年增长了58.8%,成为增速最快的险种(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随着民众风险意识的提高及网络购物方式的普及,互联网健康保险发展空间增大。从互联网健康保险受众范围看,80、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习惯线上购物,是购买互联网健康保险的主力军;中年人由于家庭负担重、风险意识显著增强等因素次之;18岁以下青少年购买互联网健康保险比例最低,这与其身体状况较好、收入极少、保险意识不强有关。从市场覆盖范围来看,互联网渠道下,中低收入人群保障情况明显改善,购买互联网健康保险比例增高,市场下沉潜力增大。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保险机构触达并服务于下沉市场的能力,随着居民保障意识提升,互联网健康保险市场将进一步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和乡镇。

2.线上附加服务层出不穷,健康保险发展日新月异

中国银保监会2020年下发了《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提升短期健康保险线上化率,到2022年达到80%以上,显示出国家对互联网健康保险发展的大力支持。未来,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密切合作,健康保险可提供在线问诊、咨询、远程会诊等附加服务;线上智能核保、理赔、风险管控等环节的效率也将提高;各环节的用户体验将得到提升,实现降本增效。未来,健康保险发展重点将是加速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提升线上健康服务水平,优化客户体验,并提升健康保险的可获得性与服务便利性,确保其高质量发展。

(四)国内市场区域边界逐渐消失,健康保险迎来创新发展新空间

以前,中国经济增长主动力是外向型经济,但导致了对国内需求的忽视,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内需的推动。随着内循环战略布局,我国经济发展中心逐步转移到国内,刺激了各行业探索国内市场,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必然带动健康保险产品设计、研发、销售及服务模式的改变,健康保险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从产品设计来看,目前健康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设计和附加服务缺乏新意。国内健康大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健康保险产品市场调研,从客户端了解用户真实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全新健康保险产品。同时,随着区域边界的模糊,数据收集越发便利,保险公司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收集海量数据,通过整合分析,形成个人健康风险画像,开发有针对性的定制产品,实现单一产品向个性化产品的转变。

从产品销售来看,国内大市场的开放推动健康保险销售市场逐渐下沉,目前三线及以下城市保险密度和深度不足,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三四线城市居民健康保障意识觉醒、购买需求攀升,健康保险销售市场将迎来新客户群体,促使商业健康保险普及率和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

(五)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刺激健康保险需求持续增长

伴随着我国经济内循环构建过程的,还有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群医疗费用支出日益增加,导致社会持续承压,亟需商业保险承担更多保障责任,成为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20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8173亿元,同比增长15.66%,占行业总保费收入的18%(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与此相匹配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也迅速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政府对个体医疗服务补偿比例面临收支平衡压力,长期来看,商业健康保险补偿比例将逐步上升,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将再创新高。从分险种发展状况来看,疾病保险发展最好、占比最高,2020年上半年,疾病保险保费占比为60%;医疗保险保费占比为23%,位居第二;长期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规模较小,二者保费合计占比约为11%(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可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将突破限制,大放异彩。

从健康服务方面来看,老年人群身体状况个体差异大、情况复杂,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核保、健康管理模式已不适合此群体。通常人在60岁以后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占一生总消费的比例为60%~80%。目前基本医疗保险的体量、质量与提供的服务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需求,倒逼商业保险公司积极研发适合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险产品以及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日常看护等健康服务,提升整体服务能力。面对老龄化趋势,健康保险服务思路也将发生转变,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将重点从疾病发生后的医疗救治转向疾病发生前的健康管理,从源头上控制疾病发生率。在经济内循环时代,健康保险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健康、养老领域将成为寿险业新一轮发展的最大增长点,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多层次养老保险等将迎来更大增长空间,形成全面覆盖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

三、经济内循环背景下我国健康保险面临的挑战

(一)科技发展的短板限制了健康保险的创新发展

科技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将限制相关行业的创新发展,健康保险也是如此。

1.健康管理缺少科技助力,功能发挥较弱

“健康中国”战略将推动全民健康水平提升、预期寿命延长,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风险因子将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健康问题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将降低,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科技助力发展。如今保险科技正在改变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但其嵌入深度和融入程度不高,没有将科技渗入健康管理运行的各环节,健康管理服务功能较弱。未来,健康保险发展方向是依托保险科技,实现从单一理赔支付向动态健康管理转变,实现健康服务管理的升级。

2.个性化产品研发受阻,老年医疗保险亟待创新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医疗保险发展空间巨大,但针对老年人的健康保障产品稀缺、医疗保险产品单一。主要原因是当前保险公司对大数据运用能力不足,缺少老年人身体健康数据即产品研发的数据基础,也无法对老年人的生活行为进行干预和监测,导致对患病风险的预测能力不足。在经济内循环背景下,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亟待设计出针对老年人的健康保险产品。

(二)中低收入居民消费动力疲软,健康保险投保能力不足

受国际局势及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近年来总体增长及居民消费动力疲软,中低收入居民缺少购买健康保险的意愿和能力。

一是居民消费动力不足。据统计,2020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8%,而同时期美国居民消费率为67%,德国为52%,韩国为48%(数据来源:https://kuaibao.qq.com/s/20210630A02QDV00)。从人均收入来看,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8.4倍左右,但人均消费是中国的15.2倍(数据来源: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6387997911/m17cc11cd700100qykh?from=fin ance&subch=enterprise)。从收入差距来看,我国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居民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根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9)》,未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将继续扩大。同时我国财富格局阻碍了民众消费的增长,发达国家民众收入构成是中间大、两头尖的橄榄球形;而我国民众收入构成是金字塔形,低收入人口基数大,难以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受到抑制。保险产品并非生活刚需品,中低收入居民注意力集中在基本生活层面,购买健康保险的动力不足。

二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房贷等刚性支出负担较重。央行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负债率为56.5%,其中房贷占比达75.9%;从个体负债情况来看,有房贷家庭每月偿债收入比为33%,资产负债率为24.2%,比例较高(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5837950233733471&wfr=spider&for=pc)。因此,居民大量资金受房贷限制,无多余资金满足自身健康管理需求,即使购买意愿强烈,但因缺少资金,购买能力不足。未来,随着经济内循环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中低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将得到更多保障,健康保险发展潜力大。

(三)健康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

1.健康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个性化不足

健康保险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产品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目前,各公司经营的健康保险险种大同小异,保险责任、保障额度、保险期限、附加服务等方面相差无几,承保的主流群体为标准体或次标准体,而针对老龄人群、慢病人群的健康保险发展滞后。保障人群错位问题长期存在,忽略了真正需要健康保障的群体,如我国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居民数量庞大,分别有2.7亿人和1.2亿人(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其保险需求旺盛,但满足其需求的保险产品寥寥无几。同时,目前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周期长、结构单一、可替代性强,而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不足,进一步引发了恶性价格竞争,不利于保险公司稳健经营。

2.客户群体狭窄,保障范围小

调查显示,部分购买健康保险的客户被过度开发。此类人群文化水平高,风险意识强,自主投保意愿高,他们中大部分人拥有5至8件保单,配置了多种健康保险产品。而我国居民目前人均持有保单数量不足1件,健康保险保单拥有率更低。总体来看,健康保险缺乏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产品,保障责任覆盖范围也较小,没有发挥对社保的补充作用。

(四)互联网健康保险监管滞后,问题突出

保险科技助推健康保险线上化发展势如破竹,线上附加服务日益完善。但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健康保险和医疗服务必然会涉及用户个人身份、健康档案和病历等信息,个人隐私的保护在管理和技术方面都面临挑战。在互联网健康保险发展中,用户个人隐私监管问题严峻。目前,互联网健康保险运营监管方面的法规缺失,导致购买互联网健康保险时存在业务发展规范难点,如因互联网合同的无形性导致的保单法律效力与时效问题等。另外,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购买健康保险产品时,保险双方无法直接沟通,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四、经济内循环背景下加快健康保险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针对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建议

1.尽快突破政策壁垒,激发健康保险消费动力

政府及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把商业健康保险打造成为民生保障网,在经济内循环战略布局下,要从宏观上突破政策壁垒,为健康保险创新发展加油助威。一是应给予商业健康保险更多优惠政策。从国际经验来看,上世纪美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迟缓,但美国政府及时颁布法案,给予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极大提升了美国健康保险市场渗透率,可见税收优惠对健康保险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虽有个人税优健康保险,但保险公司在承保时秉持谨慎态度,且多以团体保险形式开展此业务,故居民实际感受度较低,税优政策对健康保险的推动作用不大。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供需双方优化健康保险税优政策,提高个人购买健康保险个税抵扣额度,对经营税优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实行部分免税政策,从供需两端激发动力,促进健康保险消费。二是出台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合作的实操性政策,构建行业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并实现与国家医疗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为健康保险产品研发、升级提供数据支撑。三是鼓励保险公司与健康医疗机构联合开发健康保险产品,实现保费共享、风险共担。四是合理规划政府与市场参与健康保险市场的界限,明确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范围,合理划分二者业务领域,避免责任交叉而浪费资源,激发商业健康保险活力,为其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2.加强健康保险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隐私和利益

经济内循环背景下的现代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保险业作为中国数据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用户数据是其核心资源。同时,风险测算与产品开发均以大数法则为基础,而法则的运用须以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为前提。一方面,在互联网健康保险快速发展背景下,用户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愈发严重,消费者隐私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对超出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保险消费者诉讼维权成本较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隐私及其权益。

第一,尽快修订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目前国内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行业标准已有多部,但民众对此知之甚少。相关法规对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遏制不法行为虽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分布在各法律法规之中,且缺乏逻辑体系,导致部分内容存在矛盾,不利于司法及行政执法部门依照法规解决争议,保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政府部门应修订目前的法律规范,理顺内部逻辑结构;针对当前互联网健康保险快速发展的情况,出台专门的法律规范。

第二,协助保险公司进行信息技术创新及硬件匹配。线上健康保险的发展绝不是简单的将线下业务搬到线上。在技术方面,要针对用户信息安全特别是网络安全问题,加强硬件设备系统的更新换代,配备充足的技术人员,防止硬件设备不完善导致系统崩溃;也要预防计算机病毒入侵造成保险业务数据的破坏,对健康保险所涉及的客户身体状况、家庭情况、职业信息等隐私要重点保护。政府部门应鼓励健康保险经营公司进行硬件升级,对其根据合规要求增添网络安全设备等给予一定税收优惠。

第三,明确监管主体地位,分清职责权限。要明确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在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监管地位,赋予其更多的行政监管权,提高监管效率,并为其输送更多监管专业人才及技术力量。

3.优化健康保险市场结构,增设一批健康保险公司

随着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不断成熟,健康保险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保障全民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发展仍无法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设立,对健康保险实行专业化经营许可和单独监管。针对目前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数量少、发展空间小的现状,政府可出台规定,明确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以及单独划分健康保险业务部门的寿险公司可经营商业健康保险业务;随着健康保险经营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逐步明确只有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才可经营健康保险业务,从法律层面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管理。同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单独出资设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将精力集中于产品研发、风险管控、健康管理等方面,完善专业经营产业链。另外,对设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主体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以此刺激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快速发展。

(二)针对健康保险经营公司的建议

1.推动健康保险科技发展,促进行业数据共享

保险科技已成为健康保险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中国保险业尚处于全域数字化转型发展初期,科技驱动健康保险发展为大势所趋,因此健康保险经营公司可利用保险科技促进产品创新、风险预防、健康管理、产品定价、风险管控等环节发展。一是在健康管理方面,保险公司应重视科技赋能,强化共联、共建、共享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二是依托科技发展,推动健康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探索大健康领域医疗健康数据共享,推动基本医疗与商保信息数据共享。如,英国、美国、德国的大型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会与医院、健康管理机构数据互通,在收集分析大量数据基础上,进行客户精准定位、产品设计、核算定价、核保核赔等工作,提升专业化水平。在国内经济大循环背景下,保险公司应加速改革进程,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布局施策,加快渠道转型升级,促使科技在健康保险销售服务、运营管理以及风险防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尽快解决健康保险产品同质化问题,推动健康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当前,产品同质化是健康保险发展的主要痛点,个性化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要有针对性地创新研发健康保险产品。目前大部分长期医疗保险产品大同小异,并缺乏保证续保功能,为此,保险公司要依据规定及时调整研发原则,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医疗险精算模型,开发长期可保证续保产品,确保消费者获得长期健康保障。对于疾病保险,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可划分人体生理、心理、行动等风险因子,依靠数据中心及时收集的海量、动态个人健康信息,并结合基因检测技术,开发更精准的疾病保险,研发出精细化定价的新型健康保险产品。针对长期护理保险,结合人口老龄化现状,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个体差异情况的险种,并注重长期护理险赔付方式的创新。此外,还可结合当下互联网热点,开发融入互联网消费场景的保险产品,实现嵌入式发展。

3.按照收入阶层配置产品,满足全民健康需求

保障全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意识是“健康中国”战略的主要任务。但“一刀切”式的健康管理服务不符合实际发展需求,不同收入居民群体对健康管理有不同需求和负担能力。因此,应在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意识、普及健康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健康服务,满足不同收入层级居民的需求(见图2)。

图2 各收入阶层健康保险配置图

第一,高收入人群。个人收入、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年龄等因素影响居民的健康保险认知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商业健康保险认知程度会越高,总体来看,高收入居民具备高消费能力,他们对身体健康保障的追求较高,对健康管理的接受度也更高,普通健康保险产品已难以满足其高保障需求,所以优质医生资源、高级设备仪器、全方位健康服务更适合此类人群。一是可采用私人医生型会所经营模式。可整合稀缺医疗资源,如私人医生、高端仪器、先进检测技术等,通过精准服务和医疗专家吸引高端客户,并附加增值服务来获得经济效益。高收入人群一般工作繁忙、压力大,出现亚健康可能性高,在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时要注重疾病的事前预防,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针对已有基础病、慢性病的高收入人群,要注重疾病管理,提高其生活质量。二是可采用高端私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形成涵盖科技体检、重大慢性病管理、国内外转诊、医疗旅游、私人医生等服务在内的完整的医疗及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还可配备一对一健康管理师,对个人生活、饮食、疾病预防提供咨询与指导,实现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

第二,中等收入人群。“高品质生活”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词。中等收入人群作为消费主力军,对健康管理服务有需求,对高品质健康生活有追求,但又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一般大众化健康管理服务适合此类人群,例如健康管理教育。结合此类人群的特点可采取个人和企业各负担一半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提升其自身健康管理能力。因此,针对中等收入人群,健康保险经营公司应开发效用明显可量化且短期可获得明显效益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如定期体检。同时,针对个别有特殊需求且资金较充足的居民,可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第三,低收入人群。农村居民为低收入人群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他们对健康保险的需求攀升。同时,中国城镇化进程促使传统农民消费观逐渐改变,新一代农民消费结构已和中等收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类似,对自身养老、医疗服务需求攀升。一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医疗保障扶贫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关乎其实际利益。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农民治病负担问题,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当前,政府虽致力于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但众多医药费用并不在报销范围内,农村居民大量健康风险依然得不到保障。同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虽有提升但仍不高,保险公司需为低收入居民提供保费低、保额高的高性价比健康保险产品。二是要提高健康保险在低收入人群中的覆盖率。大力弘扬我国悠久的健康文化传统,增强低收入人群健康风险防范意识,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增强健康保险服务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健康保险经营公司联合政府推行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此类人群加大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力度,以税基减免和税额减免为主要形式,推行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同时加大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宣传力度。四是大力发挥团体健康保险的群带作用。比如,鼓励农村居民以村集体为单位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既可享受低廉保费,又能提升健康保险在低收入人群中的参保率,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

4.丰富完善健康保险投资渠道,形成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

以新基建发展为抓手的经济内循环拓宽了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其中各项目建设周期与健康保险投资资金周期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等特点高度匹配,可扩充健康保险的投资渠道,因此健康保险经营公司应紧跟时代脚步,形成稳健的投资回报,确保健康保险的创新发展。

第一,健康保险资金可投资新基建战略产业。通过投资5G基站建设、城际高铁等新基建项目,为保险资金带来优质获利机会,这些行业依托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发展动力充足,通过专项投资,保险公司可获得稳定长期的投资回报,缓解健康保险经营主体资产与负债久期匹配的缺口难题。

第二,健康保险资金应更多布局健康产业。健康保险资金与健康产业初期投入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具有天然匹配性,健康保险经营主体可直接组织股权融资,通过股权纽带,参与到医疗健康产业中;也可以通过与健康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通过投资医疗健康行业的债券,来推动大健康领域发展,构建大健康生态发展产业链。美国等发达保险市场的健康保险公司会以较大比例资金投资综合医疗集团,我国部分保险机构也已开始探索通过投资新型养老社区或医疗机构来加速完善其产业链布局。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