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肉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08-11王莉王敏王涛涛武改
王莉,王敏,王涛涛,武改
(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江苏徐州 221000)
痉挛型双瘫是脑瘫的重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严重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往往合并腓肠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背屈困难等。 积极有效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已成为提高疗效及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的有效方法[1]。 核心肌力是指核心肌群在神经支配下进行协调配合及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作用力,通过加强核心肌力训练,可显著提高患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运动知觉能力及关节活动范围等,但核心肌力训练应用于痉挛型双瘫患儿中,存在起效缓慢、病情改善有限等问题,临床干预效果仍有待提高[2]。 近年来,包括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等在内的物理疗法开始被广泛用于脑瘫患儿的治疗中,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有关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报道相对较少[3]。基于此,该文选取该院2019 年3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痉挛型双瘫患儿108 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经颅磁刺激对患儿肌肉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痉挛型双瘫患儿108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 例。 对照组中男 30 例,女 24 例;平均年龄(3.20±1.64)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Ⅱ级22 例,Ⅲ级32 例。 研究组中男28例,女 26 例;平均年龄(3.09±1.60)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Ⅱ级25 例,Ⅲ级29 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痉挛型双瘫诊断标准[4];年龄≤12 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Ⅱ~Ⅲ级;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症;严重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肢体畸形。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核心肌力训练,具体如下:(1)协助患儿取俯卧位, 嘱其将双足放于滚筒上并伸直膝关节,双手支撑床面完成双肘关节伸展,使躯干和下肢呈直线,维持 15 s 后恢复原位,重复 10 次。 (2)协助患儿取俯卧位,嘱其伸展全身,上身及头略抬,向前伸直双上肢并抬高左上肢,同时伸直上抬右下肢至最大限度处维持 10 s,双侧交替训练,重复 10 次。(3)协助患儿取俯卧位,嘱其双肘撑床,一侧下肢伸展后逐渐上抬至最大限度,维持10 s,双侧交替进行,重复10 次。(4)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嘱其全身伸展,双侧上肢伸直后上举,固定上身,再将双侧下肢伸直上抬至最大限度,维持 10 s,重复 10 次。 (5)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嘱其双侧上肢伸展并置于身体两侧,双侧膝关节维持屈曲,双足平放并支撑于床面,一侧下肢抬离床面后缓缓伸展膝关节达最大程度,维持10 s 后恢复,换另一侧做同样动作,双侧交替,重复10 次。(6)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嘱其将双足置于滚筒上,膝关节伸展并上抬臀部,维持 10 s,重复 10 次。 (7)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嘱其双小腿置于木箱凳并固定,双手抱头坐起,重复10 次。(8)患儿取直立位,以绷带将膝部及髋部固定于站立床上,嘱其向左右侧弯腰触地,触地后维持10 s,重复10 次。核心肌力训练30 min/次,隔天训练1 次。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具体如下:首先采用SP03 型脑涨落图仪[深圳市康立高科技有限公司,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 第 3211043号]检测患儿脑内γ-氨基丁酸、谷氨酸、5-羟色胺、多巴胺及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水平;再采用KF-8 型超频经颅刺激仪[深圳市康立高科技有限公司,粤食药监械(准)字 2012 第 2260135 号]进行治疗,设定仪器频率在0.2 Hz 以内, 固有磁场总强度500 Gs 以下。根据测量的各神经递质数据调整磁场强度及神经递质作用时间, 初始参数设定为γ-氨基丁酸70 Gs、谷氨酸70 Gs、去甲肾上腺素58 Gs,之后逐渐提高磁场强度, 但各刺激模式磁场强度最高为450 Gs。 治疗30 min/次,1 次/d,连续治疗 10 d 后休息 4 d;治疗 4周后改为2 次/周。
两组疗程均为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采用改良Tardieu 痉挛量表评估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3 个月后的肌肉痉挛情况, 分值1~6 分,分值越高提示该肌肉痉挛程度越强[5]。(2)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评量表评估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3 个月后的运动功能,量表共88 项指标,分值越高提示运动功能越佳[5]。 (3)踝关节活动度:协助患儿取仰卧及屈膝屈髋90°位,分散注意力后使其充分放松下肢,左手握住患儿小腿,右手紧贴患儿足底,以中等力度按压足掌至最大限度, 用量角器测量小腿及足背间夹角,重复测量3 次取均值。
1.4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Tardieu 痉挛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改良Tardieu 痉挛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3 个月后,两组的改良Tardieu 痉挛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Tardieu 痉挛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Tardieu 痉挛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 个月后 治疗3 个月后对照组(n=54)研究组(n=54)t 值P 值4.65±0.76 4.59±0.72 0.721 0.804 3.89±0.60*3.23±0.46*3.158 0.000 3.19±0.35*2.37±0.23*3.709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评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3 个月后,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评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评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评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 个月后 治疗3 个月后对照组(n=54)研究组(n=54)t 值P 值153.71±15.13 151.46±14.62 0.687 0.842 189.46±19.59*221.79±26.04*3.784 0.000 230.45±24.98*264.29±32.70*4.058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3 个月后,两组的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活动度比较[(),°]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 个月后 治疗3 个月后对照组(n=54)研究组(n=54)t 值P 值1.12±0.23 1.16±0.25 0.827 0.722 2.46±0.49*3.09±0.64*3.491 0.000 4.45±0.98*5.29±1.20*3.596 0.000
3 讨 论
目前,脑瘫已成为导致小儿残疾及死亡的重要病因,因此,临床在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时,应将改善其运动功能放在首位[5]。 痉挛型双瘫患儿因腓肠肌肌张力增高导致站立和步行时尖足,严重影响平衡功能与步态,如未及时治疗可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6]。既往临床多指导痉挛型双瘫患儿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但该训练对于精细动作的改善效果不佳,多数患儿训练后仍存在明显的肌力及肌张力异常,影响手眼协调能力。 该研究指导对照组患儿进行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有效增强相应肌群对运动中身体动作及姿势的支持,降低被动活动阻力,缓解肌痉挛程度,有助于提高活动度;调动核心肌群功能还有助于抑制身体屈曲模式、促进躯体抗重力伸展运动及增强体轴回旋能力,进而改善踝关节活动度;此外,核心肌力训练还能够提高末端肌力和机体平衡能力,提高髋关节伸展、躯干直立、脊柱稳定及下肢负重能力,从而达到改善步行能力的目的[7]。
研究表明[8-9],神经递质紊乱在脑瘫病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患儿可见脑部α 及γ 神经元活动降低。而经颅磁刺激可通过脉冲磁场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神经元感应电流并进一步调节脑组织代谢及神经电活动。 已有报道证实[10-11],经颅磁刺激产生的感应电流能够模拟脑部神经递质功能,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所支配肌肉,同时针对性地调节患儿脑内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含量,纠正神经兴奋,抑制平衡紊乱,最终达到改善脑组织功能和运动功能的目的。此外,经颅磁刺激还有助于降低肌张力,缓解患儿痉挛状态及提高踝关节活动度。
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1、3 个月后的改良Tardieu 痉挛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粗大运动功能测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经颅磁刺激辅助核心肌群训练应用于痉挛型双瘫患儿中的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经颅磁刺激辅助应用于痉挛型双瘫患儿中,可有效减轻肌其肉痉挛程度,改善运动功能,并有助于提高患儿踝关节活动度,可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