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持性心理治疗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08-10王春雨王鹏飞蒋振华周爱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支持性病耻心理治疗

王春雨,王鹏飞,蒋振华,周爱红

(1.江苏省东台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东台 224200;2.江苏省东台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测定室,江苏东台 224200)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极易转化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衰退较为明显,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情感淡漠、社会性退缩等,难以适应社会[1]。 临床多予以该病患者康复治疗, 以帮助其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交流状况,维持身心平衡,但由于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本质认知不足,导致对该病患者往往持排斥态度,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病耻感,不利于康复治疗的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指以心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采用建议、鼓励等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能够维护与提升患者的自尊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2]。为探究支持性心理治疗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该研究选取 2018 年 5 月—2020 年5月该院收治的84 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东台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84 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具有逃避社交、表达异常、情绪异常等症状[3];以阴性症状为主;认知、沟通能力足以完成该研究量表评估。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性疾病;存在酒精、药物滥用史。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依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对照组(n=42)。 观察组男 22 例,女20 例;年龄 24~67 岁,平均(29.51±4.50)岁;病程 4~10 年,平均(6.46±1.22)年。 对照组男 23 例,女 19 例;年龄 25~68 岁,平均(30.23±4.42)岁;病程 5~12 年,平均(6.60±1.18)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1)生活技能训练:评估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 并据此制订生活技能训练方案,训练内容包括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方式表达自身情感和需求、认知自我、情绪应付、应激应付等;由医护人员担任示范角色,或协同患者表现出正确的反应方式,鼓励患者进行模仿练习;训练期间允许患者犯错误,同时高度评价其优点。 (2)社交技能训练:增加患者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鼓励其建立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定期组织文体活动,如角色扮演、徒手体操、集体读报等,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并对其表现给予肯定。 康复治疗 1 h/次,1 次/周,共治疗 2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具体内容包括:(1)耐心倾听。治疗师与患者在心理治疗室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式会谈,提前告知患者所提问题或临床检查的目的,并征询患者的同意,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 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疏远、负性反应,治疗师可采取澄清、面质等非解释的方式帮助纠正患者错误的想法与观念;引导患者倾诉精神分裂症对其生活、精神的影响,认真倾听其自主诉说,并从中了解其病史,发现其心理需求,向其表达接受、尊重以及关注,与其初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评估其目前存在的心理压力与精神状态,明确支持性心理治疗的重点及干预措施。(2)解释指导。针对患者关于躯体、精神方面的困惑予以耐心解答,或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纠正患者对精神分裂症的错误认知,例如,多数患者存在意志与行为障碍,表现为活动减少、行为被动,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治疗师可对患者的精神与躯体症状表示理解,并说明上述症状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症状,对其进行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的科普, 主要内容包括致病因素、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等, 以此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3)早期抒泄。 治疗师鼓励患者说出自己对疾病与症状的认识与感受,并将其统一记录于纸上,若患者情绪激动流泪时,治疗师应引导患者宣泄紧张、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以减轻患者不愉快的感受;为患者讲解保持良好的情绪对病情改善的积极意义,嘱其适当运动,如做瑜伽、散步等,保持每周至少2 次有氧运动,或看电影、与亲朋好友聚会等,丰富生活,保持情绪稳定。(4)保证作用。当患者表达自身在某一事件中异于常人的表现与感受时,治疗师应对患者特定的处境与表现表示理解, 在专业能力范围内做出保证,以“正常化理论”为主导思维,帮助患者从不同角度看待自身行为,将其行为合理化。 (5)鼓励自主。 针对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治疗师给予其建议、指导,为增加患者成长的机会,治疗师不应直接提供建议,而是将自身建议与患者需求相结合,例如建议患者增加运动量时,面对患者的询问,治疗师应为其说明运动对减轻抑郁症状的重要性以及对意志与行为障碍的改善作用; 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技能逐渐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增加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治疗师应协同患者进行预先演练,或予以其预期指导, 通过思考实际行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共同研究应对策略;强调患者应学会观察、记录疾病迹象,学会自我监控不良思维与认知。心理治疗1 h/次,1 次/周,共治疗 24 周。

1.3 观察指标

(1)于治疗前、治疗24 周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两组精神症状进行评估,该量表分为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各分量表分值范围依次为 7~49 分、7~49 分、16~112 分, 分值越高提示精神症状越严重[3]。

(2)于治疗前、 治疗24 周后采用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SMI-C)对两组病耻感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3 项,各项分值范围依次为 0~52 分、0~40 分、0~20 分, 分值越高提示病耻感越强烈[4-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ANSS 评分、SSMI-C 评分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差异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PANSS 中的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周后,观察组PANSS 中的阳性量表、阴性量表、 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ANSS 评分对比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ANSS 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阳性症状治疗前 治疗24 周阴性症状治疗前 治疗24 周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26.08±3.01 25.97±3.04 0.167 0.868(21.25±2.01)△(22.33±2.05)△2.438 0.017 25.20±2.31 25.37±2.40 0.331 0.741(22.10±2.42)△(23.86±2.24)△3.459 0.001一般精神病理治疗前 治疗24 周58.30±5.97 57.68±6.02 0.474 0.637(49.13±4.85)△(53.20±5.64)△3.546 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MI-C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SSMI-C 中的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SSMI-C 中的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SSMI-C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SSMI-C 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歧视治疗前 治疗24 周病情掩饰治疗前 治疗24 周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30.75±4.18 30.34±4.60 0.427 0.670(23.45±3.24)△(25.01±3.44)△2.139 0.035 23.68±2.15 23.59±2.12 0.193 0.847(19.71±2.16)△(21.20±2.04)△3.250 0.002积极效应治疗前 治疗24 周15.37±2.22 15.46±2.30 0.182 0.856(13.01±1.27)△(13.86±1.44)△2.869 0.005

3 讨 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至今仍缺乏明确定义,临床通常将阴性症状为主、病程≥2 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称为慢性精神分裂症,该类患者大多表现为思维、行为及情感不协调。为避免该病患者社会性退缩症状进一步加重,临床常予以其康复治疗,通过生活技能、社交技能训练矫正患者行为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又因康复治疗多以技能训练为侧重点, 往往缺少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的关注,不利于患者心理健康的恢复。

临床实践表明, 约3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得到彻底缓解,但精神疾病康复患者除了需要与自身疾病进行对抗以外,还需要面对被污名化的伤害,加之社会的偏见与歧视、患者心理知识的缺乏等,导致患者康复期间极易产生病耻感[6-7]。支持性心理治疗首先通过与患者进行互动式会谈,且治疗师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所倾诉的内容,并为其进行精神分裂症知识的解释指导,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促进其自知力的恢复,再采取引导、提问等形式帮助患者梳理自身心理问题的真实原因[5],鼓励患者倾诉、记录、流泪,目的在于让患者合理宣泄负面情绪,建议患者增加活动量、积极参与娱乐活动等,均有助于帮助患者保持良好情绪,避免精神症状进一步恶化。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4 周后,观察组PANSS 中的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示支持性心理治疗有助于减轻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当患者病耻感程度加重时,患者可能采取隐瞒疾病、拒绝就医、自行停药、社会退缩等消极行为,不利于其社会功能康复。病耻感除与社会偏见相关以外, 还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心理承受能力相关,支持性心理治疗针对此问题对患者予以解释指导、保证作用、鼓励自主等干预,其中解释指导可以纠正患者对精神疾病的错误认识,帮助其认识自身疾病的合理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某事件的反应持有不同态度, 可能加重自身焦虑情绪,治疗师通过保证作用将患者异常行为及态度 “正常化”,能够减轻其负面情绪[8-9];鼓励自主能够避免患者对心理治疗的过度依赖而丧失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治疗师并不直接提供建议,而是将建议与患者需求相结合,能够激发患者参与治疗的主观能动性。 该研究结果还显示, 治疗24 周后, 观察组SSMI-C 中的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支持性心理治疗能够减弱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

综上所述,临床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予以康复治疗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降低其病耻感。

猜你喜欢

支持性病耻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糖尿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癫痫照顾者的病耻感现状研究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提高材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支持性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高中生抑郁症病耻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