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关林庙建筑风格探析
2021-08-09贾柯王丽亚刘海彬
贾柯 王丽亚 刘海彬
摘 要:河南洛阳关林庙因埋葬了关羽首级且是全国唯一一座林、庙结合式建筑而闻名中外。因为河南洛阳此地埋葬了关羽首级,所以在此处建庙,留存至今的关林庙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关羽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被称为武圣人,与孔夫子齐名,是中国人尊崇的重要历史人物。做好河南洛阳关林庙建筑风格的研究,有助于现代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关公文化及古代建筑风格,同时对我们了解古建筑发展风格具有积极帮助。
关键词:洛阳;关林庙;建筑风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随着公元219年冬季的到来,关羽关云长,在亲手规划了声震华夏的襄樊大战后,败走麦城、大义归天。次年春正月,北魏曹操收到东吴孙权使者送来的关羽首级,曹操一直敬仰关羽,遂遣人用沉香木雕刻关羽身躯与首级一并合葬,并采用王侯礼仪安葬关羽,建设庙宇进行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曹魏時期的关羽庙宇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结合《关帝志》内容可知,明代时期重建了当前的关林庙,清代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并流传至今。本文将对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称颂关公义薄云天精神的建筑的风格进行详细研究。
1 洛阳关林庙建筑群历史沿袭分析
《三国志》记载,“洛城南十五里许,有汉寿亭侯之元冢”,后“风雨蔽坏,庙宇罔存”。据此可推算出关林庙的具体位置。实际上,关林庙的建设、修缮和中国人崇拜关羽的发展变化存在紧密关联。提到明清两朝的洛阳,就不得不提关林庙的修缮与祭拜活动,因为这件事是当时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时至清代,人们对关帝的崇拜之情更是发展到了极致。结合《关帝志》中记载的内容可以发现,明代人们兴建了规模庞大的关林庙,明万历二十年(1592)又在汉代关庙原址基础上对关林庙进行了扩建、修缮,使其变成了四进院落,且殿宇廊庑共计150多间,主要由仪门、拜殿、大殿、钟鼓楼等组成。在此期间,主要是民间自发捐款捐物、出人出力建造关林庙宇。①
随着时光流转、朝代更替,进入清代后,人们对关羽的崇拜之情达到了顶峰。康熙五年(1666),康熙帝将洛阳关帝陵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此处有了新的名字,即“关林”,和山东曲阜“孔林”并排而立,共同组成了中国两大圣域中心。1730年雍正时期,被改为武庙,经岁月轮回,至乾隆时期,在原有基础上对关林庙再次进行了修建,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舞楼、旗杆、大门、碑亭等新建筑,使其规模达到了百亩以上,并一直保持至今。
2 洛阳关林庙建筑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关林镇北靠隋唐两朝故城,南面临近龙门石窟,西侧与洛龙大道相接,东面与伊水清流相傍。洛阳关林庙是闻名中外的三大关庙之一,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是中国知名的4A级旅游景区。
关羽逝去后首级下葬在关林的1780多年来,因关羽首级安葬于此处,关林声名鹊起、闻名世界。此处峻宇连甍、古柏森然、淄素入庙、视为严宫,随着时代的发展,关公文化氛围越发浓厚。至1592年,又再次对关庙进行了扩建,在原址“灯影锣鼓话兴亡”处重建了千秋鉴楼。大门两旁分别摆放明代的石狮子,雄赳赳、气昂昂,一副威严相貌。大门上镶嵌有81颗金色门钉,放眼望去,封建韵味十足,但这也是世人崇拜关羽地位、崇尚关羽荣耀的一种体现。仪门两旁摆放的铁狮子,重1500多千克,为明朝时期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之一,历经400多年的风雨洗礼后,依旧巍然站立,威势不减。清代,慈禧太后曾在仪门处御笔题匾“威扬六合”,此匾端庄厚重,十分宝贵。拜殿与仪门的连接处是一条石狮御道,所有关林庙中仅此一例。甬柱顶端采用雕刻技法雕成104尊石狮子,狮子形态各异、灵活生动、惟妙惟肖,是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巅峰作品。关林庙建筑整体格局庞大,由舞楼、大门、仪门等组成。在主体建筑中有大量的龙首,是中国龙首使用最多的庙宇。清康熙年间建成的奉敕碑亭,雕刻工艺精湛,外表庄严大气。①
汉朝末年,关冢得以兴建,时至今日已是绿草遍地、巍峨出尘,纵使江山换面、朝代更替,但墓冢依旧还在。关林还有知名景点“关林翠柏”,至梅雨时节放晴之时,此处云烟缭绕,美不胜收。在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关羽已成为忠义的代名词、道德的楷模,并受到了中华儿女的敬仰与推崇。而关羽的“忠勇仁义”精神,更是华夏民族精神的重要展现,在历朝历代的推崇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公信仰”文化,并逐渐发展成为连接中外华人、亲情的重要桥梁。
3 洛阳关林庙建筑风格分析
3.1 洛阳关林庙建筑群构造
通过卫星俯瞰图可以对洛阳关林庙建筑群规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其建筑特点以两重庭院、四进殿宇、百间廊庑为主。从建筑的地理排布视角分析,由南至北依次坐落着戏楼、广场区、殿庙区、墓冢区。
3.1.1 戏楼与广场区的建筑构造分析
从南到北看,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戏楼。戏楼也被唤作舞楼。通过研究历史可知,关林庙是朝廷祭祀的主要庙宇之一,应礼仪要求,在祭祀酬神的时候要组织大戏演唱活动为祭祀助兴,所以社会百姓便将看戏视作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乾隆五十六年(1791),山陕商人筹资建成了关林戏楼。放眼望去,戏楼呈坐北朝南之势,平面采用凸型结构,凸出位置是前台,且有三间面阔、一间进深,明间宽松敞亮,采用重檐歇山式筑顶。后台处则有五间面阔,采用硬山顶,且前后台屋顶相互连接,成为重檐楼阁式建筑形式。
3.1.2 殿庙区
大门是清朝新建的建筑,开间五间、进深两间,采用双坡硬山顶与分心斗底槽。明间与左右间一共三门,并且采用篆书字体在大门两侧的八字墙上刻“仁勇”“忠义”四字。
仪门实际上是以前的关林大门,明万历年间兴建。清代,将关林大门更名为“仪门”。此处为五开间硬山顶、三门,根据清朝大门修建形制要求制作。
钟鼓楼由明朝兴建,和正殿对称,且在正殿之前,其东侧建有钟楼,西侧建有鼓楼,结构一致,属于十字脊歇山重檐高台楼阁式建筑类型。楼下有高台一座,台上有两层阁楼,底层是周围廊。
连接仪门与大殿的是关林庙独有的石狮御道,甬道约35米长、4米宽,甬道两旁有石栏与36根望柱、104个石狮子。在洛阳地区,人们将石狮甬道誉为“洛阳小卢沟”。结合现有的碑文信息可以发现,当前存在的甬道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新修缮,出资方是洛客商人,他们通过捐资的方式,结合宫殿样式对其进行了修建。石狮甬道是皇帝、朝廷派遣官员在祭祀时使用的专门步道,这里百狮百态、栩栩如生。由于御道甬柱等基本是信众集资修缮的,他们更多地希望未来能够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所以上面有大量的铜钱纹饰雕刻,比喻四方来财,民间又将其唤作“生财之道”。②
正殿兴建于明代,由拜殿与大殿组成。拜殿是五开间六檩前廊卷棚顶砖木结构,下方宽阔敞亮,被山墙与正殿三面包围。
拜殿后侧耸立着正殿,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采用单檐庑殿顶式建筑结构,拜殿与正殿的下方台基有1.5米高,前方是月台并直连甬道。放眼观望,关羽坐像位于大殿中央,拜殿前方月台两侧安置的焚香楼左右对称,采用精妙的清代砖砌仿木结构建成。
二殿兴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是关林早期主要组成结构,距正殿仅有29米,两座大殿的台基相互连接,以“工”字形为主。二殿结构与正殿相同,但属于尺度缩小版本,其采用五开间单檐庑殿顶建筑结构,仅有三间进深。
三殿于清朝建立,是关林北端边缘处的一座殿宇,俗称寝殿,结构主要是五开间硬山式,并在大殿内部摆放关羽夜读《春秋》塑像、出行塑像、睡眠塑像,整体采用凹字平面布局形式。③
3.1.3 墓冢区建筑结构
顺着三殿继续向北望去,是墓冢区所在地。从三殿出来,一眼便可看到规模庞大的墓冢。墓冢多采用黄土堆砌,周围建有八边形围墙维护,墙体约有175米长。在墓冢正面的南墙处,建有石墓门,考证后发现,该门修建于康熙年间,墓门前则建有两座碑亭与石牌坊。
石牌坊是三开间结构,兴建于明万历年间,石坊后是明天启年间建立的石供桌。康熙五十五年(1716),石案处加建石坊,但规模有限,仅为一开间。
碑亭立于石牌坊后侧、墓门前侧,是一个八角形亭子,康熙五年(1666)兴建,平面呈八角形,是全木结构,攒尖歇山顶制式,经观测发现,碑亭南北边约有2.65米长,剩下各边约1.6米长,里面有关林碑竖立。
3.2 关林庙建筑风格分析
3.2.1 戏楼、广场
戏楼与广场处主要用于举办民间与官方形式的关公祭祀活动,这里具备浓厚的民俗特征。官方祭祀主要由祭拜、祝词、乐章等内容组成,而民间祭祀活动则主要由祭拜、祭典、戏曲、庙会等内容组成。所以,戏楼在民俗影响下得以建成。关林庙在殿庙前方建设了戏楼,位于关林庙大门之外,且同一轴线上的戏楼和大门向北相向,遥相呼应。关林庙中的戏楼,主要是民间集资建造的,用于祭拜、酬神等民间活动,所以深受世俗影响,其建筑风格携带浓厚的民间地方习俗特征。
随着时代演变,戏楼所在空间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民的文化广场。①广场整体为四方形,戏楼坐落于广场的南端,大门坐落于广场的北端,东西两侧还建有石牌坊。该空间的方向导向性非常强,整体气氛和谐、宽松、开阔,具有浓厚的烟火气息,属于关林庙中的世俗空间。
3.2.2 大门与第一进院落
大门和戏楼相互对应,两侧都建成了八字墙,墙体上篆刻着“忠义”“仁勇”四个大字,这是对关林庙文化主题的凸显,更是对武圣人关羽个人品格的称颂。大门前方的左右两侧分别有石狮子,从正面步入大门后,就进入了第一进院落,北端与明代建立的仪门遥相对应,仪门外檐的下方挂有刻写“关林”二字的匾额,同时还挂了一块刻写着“威扬六合”的牌匾。仪门前方的左右两旁还放置了明代用铁铸造的石狮子,放眼望去,穿过仪门便能望见拜殿、大殿还有殿前的甬道。通过观测可以发现,大门与仪门并没有间隔较远的距离,双方还通过台阶相互连接,在南北中轴线上产生十分强烈的导向性,促使大众在观摩大殿时不自觉地由南向北奔着大殿而去。步入内侧后,观望左右两侧可以看见“回”字形两重院落处的外围院落,这里视线较好,观景效果较佳,成为功能与导向性相对较弱的游览、休憩空间地带。
3.2.3 仪门、大殿、二殿建筑格调分析
明万历年间建立的仪门流传至今年代久远,取名的寓意是“有仪可象”。在明代,文武官员不论乘坐轿子还是骑高头大马,到这里都要下轿、下马。这里在明代是关帝庙的大门,清朝后改名。东侧是岳飞画“关圣帝君像”。研究显示,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十分崇拜关羽,为了表达对关羽英勇忠义的缅怀之情,便绘制了此画。在西侧位置,挂有“关帝诗竹”。同时,这幅竹画所有的竹叶均被点缀成诗,即“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该诗一直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从仪门进入后,一眼就可以看见位于大殿与殿前的石狮甬道,这条甬道约35米长、4米宽,比院落地面高出1米左右,甬道的山栏杆望柱顶端雕刻104座小石狮子,纵观之下,甬道的绵长感觉、望柱石狮规整的阵列感觉都和大殿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了明显的空间导向感。②
大殿是关林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月台、五开间卷棚顶拜殿、七开间庑殿顶正殿共同构成,是关林庙整体建筑的最高点,同时建筑体量也是最大的。通过观察拜殿可以发现,其前面放有香炉,屋檐下面有一块“关林”牌匾悬挂于此。正殿的明间屋檐处的牌匾则刻印着“气壮嵩高”四个大字。走进拜殿后能够观望到拜殿与正殿的屋檐下面都有歌颂关公功德的大量牌匾,海量牌匾与刻印文字烘托激发了参观者对关公的敬仰与崇拜之情。在拜殿中站立,还能看见正殿中间一座完整的关公坐像,在此处观摩,往往能激发参观者对关公的崇拜之情,此种激动的感觉往往溢于言表。
从关公坐像的后方绕出后,能从正殿走出来,出来后第一眼看见的就是第三进院落的二殿。二殿屋檐下有一块清光绪皇帝御笔题词刻印的“光昭日月”牌匾悬挂于此处。大殿摆放着关羽怒视东吴雕像,关平手捧大印站在左边,周仓手握大刀站在右边。二殿采用庑殿顶制式,和正殿建筑制式相同,不过建筑体量相对较小。虽然和大殿同样采用甬道连接,但是甬道栏杆未见精美的雕饰。从此处开始给人一种空间回落感,且空间尺寸不断缩小。圣母殿与五虎殿位于二殿两侧,充当配殿角色,主要对关羽夫人与蜀汉五虎上将进行祭奠。殿宇采用硬山顶制式,且配殿两旁还建有砖石仿木结构的歇山顶垂花大门。五虎殿是财神殿西侧配殿,五虎殿是供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殿宇,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圣母殿是财神殿东侧配殿,建于明代,供奉关羽夫人胡氏、女儿虎女和儿子关兴。殿内东西两侧绘“祛病祈福图”和“求子還愿图”。民间流传胡夫人能祛病送子,故人们多在娘娘殿前燃香祛灾、诚心求嗣。③
3.2.4 三殿、石牌坊、碑亭、墓冢建筑特色分析
经二殿关羽坐像后面绕出来之后,就能够进入第四进院落,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三殿,这里又被大众唤作“关帝寝殿”。寝殿的屋檐下悬挂着一个牌匾,牌匾上面刻着“春秋殿”三个大字,里面有关羽夜读《春秋》的塑像与关羽卧像。三殿整体采用五开间硬山顶制式,建筑整体占地小、空间结构有限,和普通的住宅建筑体量基本一致,内部装饰质朴无华,进入之后给人一种倍感亲切的感觉。
从三殿里面绕出之后,就能看见外面竖立的两座石牌坊,第一座石牌坊为三开间制式,建立时间为明万历年间,正枋上侧有“汉寿亭侯墓”几个大字,左右两边的枋上也分别篆刻了“义参天地”“道衍春秋”几个大字。石坊后面有石供桌与石坊,虽然其仅为一开间小规模石坊,但枋上依旧有“中央宛在”四个醒目的大字。石坊后面就是碑亭,位于三殿处往往仅能看到石牌坊与碑亭的上侧屋顶。进入碑亭之后,便会被关林碑吸引。在关林前奉敕碑亭里面,竖立着一块醒目的石碑,被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碑”,阅读碑文可以了解关羽一生波澜壮阔的事迹与封号、建庙等状况,是考证关林庙称“林”的核心凭证之一,其记载了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给予关羽的至高无上的尊奉,同时也是考证关林祭祀活动延续至今的重要凭证,更凸显了国内外千余座关庙中洛阳关林庙所具备的领袖庙宇领导地位。①
墓冢的墓门和碑亭之间的距离十分小,双方可以说是紧靠在一起。顺着墓门前端绕开,从墓冢外面走进后,就可以发现巍峨耸立的墓冢。在墓冢所在的院落里面,有大量的柏树,墓冢也在岁月的洗礼下生出了茵茵绿色,身处此地,给人一种肃静、庄严的感觉,静心感受后,仿佛可以聆听到关公的声音,在观摩的过程中更会给人带来一种安静、平稳、祥和之感。此处虽然失去了正殿那种激动亢奋的氛围,不过在信仰的影响下,使人内心沉静而强大。所以,墓冢空间的建筑形式使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之感,让普通人和天地自然之间产生了关联,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目的。②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南北中轴线为基准,对洛阳关林庙建筑空间特色由南至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最南端的戏楼与广场来看,这里具备祭祀关羽的重要作用,同时还通过戏曲表演的形式对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进行传颂,通过世俗的方式影响基层人民,发挥了教化作用。戲楼与广场的空间对外开放,仅仅标记了区域,导向性较弱,群众多会在这里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从正殿到三殿,游览者会被这里浓厚的忠义、威武之感所影响,连接大殿的石狮甬道在此处承担着重要的导向功能,使人们不自主地从正殿开始,逐一对后续的拜殿、二殿、三殿等进行一一观摩。在观摩关羽塑像、观看楹联内容时,会使人不自觉地产生仰慕、崇敬之情。这里的建筑吸收了明清建筑特色及民俗风格,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历史韵味,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