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水阳江综合治理工程中出土的几件长沙窑瓷器
2021-08-09朱锐
朱锐
摘 要:长沙窑是唐代重要的外销瓷窑口。文章主要对宣城水阳江综合治理工程中出土的长沙窑瓷器进行介绍,分析出土地点当时的社会状况,探讨唐代长沙窑水路运输路线,明确唐代水阳镇也就是水阳江上重要的交通要道。
关键词:宣城;长沙窑;模印贴花;交通运输
2013年冬,宣城市水阳江综合治理工程狸桥段开卡,施工时河道内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瓷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好奇者齐聚水阳,在河道内进行盗挖,现场遭到完全破坏。宣城市文物局和宣州区文物局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制止,并对现场进行抢救性清理工作,清理出各类较完整瓷器388件,现收藏于宣州区文物所。器物以宣州窑和长沙窑为主,还有一些越窑、定窑的瓷器,器形有瓶、罐、执壶、水盂、粉盒、瓷砚等,不一而足。本文试述宣城水阳江综合治理工程中出土的几件长沙窑瓷器。
1 地理位置
该批瓷器出土于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宝塔村,西临水阳江,与宣州区水阳镇隔河相望,北与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接壤,东面紧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溪塔,东南约2千米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宣州窑古窑址群小河口窑址。出土范围在长约1000米、宽约50米的河道及围埂范围内出土。由于现场遭到破坏,无法准确地了解地层关系及器物安放的原状。
2 出土长沙窑瓷器介绍
在该批清理出来的瓷器中有5件为长沙窑瓷器,另據现场出土大量残存的长沙窑瓷片,现介绍如下。
长沙窑青釉贴花褐彩人物佛塔执壶(图1~图3),口残,矮领,圆肩,圆鼓腹,假圈足,大平底。弓形三索鋬,多棱形短流,肩部两侧贴褐彩,上塑蝴蝶型系。流下部贴塑桫椤树,腹部左右对称贴胡人与佛塔。佛塔由塔刹和塔身组成,塔身为方形单层房屋,上有翘沿,塔刹由四颗宝珠组成。人物为胡人,手持物品。在贴塑的图案上施圆形褐色釉斑以突出贴花的装饰作用。灰白胎,胎质较细密,釉色青中泛黄,底径10.2厘米,残高18.0厘米,腹围49.3厘米。
长沙窑青釉绿彩执壶(图4),喇叭口,口微残,矮领,圆肩,圆鼓腹,假圈足,大平底。鋬残,多棱形短流。肩部两侧贴桥型系,口沿、上腹部施绿彩。口径4.4厘米,底径5.3厘米,通高10.4厘米,腹围28.3厘米。
长沙窑青釉褐彩模印蕉叶纹贴花执壶(图5),喇叭口,口残,矮领,圆肩,圆鼓腹,假圈足,大平底。弓形鋬,鋬上贴塑模印蕉叶纹贴花,多棱形短流。肩部两侧贴桥型系,流下、双系、鋬下施褐斑。残高19.9厘米,腹围52.3厘米,底径10.3厘米。
长沙窑青釉褐彩执壶(图6),口残,矮领,溜肩,鼓腹,假圈足,大平底。鋬残,多棱形短流。肩部两侧贴桥型系,流下、双系施褐斑。残高18.3厘米,腹围47.7厘米,底径11.8厘米。
长沙窑青釉盘口褐斑执壶(图7),圆唇,盘口,口微残,束颈,溜肩,鼓腹,大平底。圆口短流,弓形鋬,盘口、流下及腹部两侧均施大块褐斑。通高16.9厘米,口径7.3厘米,腹围47.5厘米,底径9.6厘米。
3 对该批长沙窑瓷器的几点认识
3.1 大量长沙窑瓷器在宣城出土的原因
宣城古称爰陵、宛陵、宣州,自古以来一直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军事、商业、交通重镇。1957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舟节就有“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自鄂往,逾湖,徒(涉)汉,……庚松昜,内浍江,庚爰陵,徒(涉)江,……”的记载,此处提到的古关邑—“爰陵”就是现在的宣城,这表明最迟在战国时期宣城就是长江水路运输中重要的关口。境内水阳江是长江下游的主要支流,古代交通运输主要通过水阳江进入长江。水阳镇是水阳江上重要的交通节点。唐代水阳镇商贸交易非常活跃,《金宝圩中堤旌义慎防记》①记载:“古金宝圩,圩周百二十余里,田二十余万。寒族及余姓群编户获农其中,宣之税居半。”其物产丰富程度可见一斑。唐中后期,唐玄宗接受曾任宣州太守裴耀卿的建议,改革漕运,输江淮粮源进京,水阳江成了上邑宣州漕运的重要航道,随后南来北往的商贾纷至沓来,在这富庶之乡的市镇上开商号、建家业,多元文化也在这里融合。长沙窑产品作为唐代著名的外销瓷,也将水阳作为内销或外销的中转站。
3.2 在唐代该区域的社会状况
因无科学的考古发掘,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还原当时这批瓷器保存的状况,但我们仍能从一些现象推断出当时该出土地点的用途。20世纪80年代在水阳镇东岸仍有一条青石街道贯穿,沿河曾有各类营建,现还保留有宋代建筑龙溪塔。此次出土器物的地点正位于该条街道下方的河道中,出土瓷器数量众多,均为成品且无使用和磨损痕迹,时代多为唐代,瓷器出土时码放较为整齐。地层中未发现红烧土、窑砖、窑具等,河道内又无沉船。可判断出该出土地既不是窑址也不是沉船遗物。从器物摆放整齐及沿河现象可认为这批瓷器正准备从水路进行运输,当时因突发事件如水患等因素,导致该批从渡口运出的物品被淹埋下来保留至今。综上所述,该处极有可能为一渡口或码头。
3.3 出土长沙窑瓷器的烧制时代
长沙窑是唐代著名外销瓷的一个窑厂,该窑主要烧制釉下彩和模印贴花瓷器。其装饰工艺取中国绘画、书法、染缬、雕塑等手法,并具有中亚、西亚地方风情特色,融合了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某些装饰风格。宣城周边城市如盐城、镇江、无锡、巢湖等地均出土了长沙窑器物。经与周边地区出土的长沙窑器物进行比对,发现长沙窑青釉贴花褐彩人物执壶和唐元和七年(812)河北石家庄振头村出土的唐代贴花人物瓷壶②近似。长沙窑青釉褐彩执壶与江苏盐城城区唐代墓葬出土的Ⅰ式青瓷注子器形③相似,时代为唐中晚期。同时根据周世荣《长沙唐墓出土瓷器研究》④,将长沙近郊的唐墓出土的瓷器分为四期:第一期,初唐时期,约公元618—684年;第二期,盛唐时期,约公元684—756年;第三期,中唐时期,约公元756—840年;第四期,晚唐时期,约公元840—907年。同时还指出中唐时期长沙窑制品出现了釉下彩及模印工艺,而水阳江综合治理工程中出土的长沙窑青釉贴花褐彩宝塔人物执壶就是这种装饰风格的典型器物。从上述介绍可知5件执壶器物造型均为矮领、鼓腹、短流、平底,风格基本一致,表明其为同一时代产品,可以认定为唐代中期。
3.4 长沙窑模印贴花装饰艺术
模印贴花是长沙窑特有的风格。模印往往先刻画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显出图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然后再施青釉,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狮子、走鹿、双鱼、武士等。水阳江综合治理工程中出土的长沙窑青釉贴花褐彩宝塔人物执壶中的宝塔和人物就是运用此种制作方式,器物腹部一侧人物呈行走状,左脚在前,重心微向前倾,左手和右手合拢,肩扛着一件似是如意物品,面部神色自若,双眼直视前方,嘴唇微撇,身穿一件长袍,生动自然。从他头上的帽子及其面相看,他并非中原人士,应为西域胡人。人物刻画生动,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另一侧宝塔的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流下的桫椤树纹是典型的西域物种,从该件器物的桫椤树纹、佛塔、乐舞胡俑人物纹贴花等,均可看出唐代中西交流频繁,对外贸易日益扩大。釉下彩是长沙窑另一大特色,长沙窑的釉下彩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釉下彩。其烧制工艺一般先在素胎上施白色底粉,然后在底粉上运用釉下彩进行绘画或书写文字,之后外表再罩一层青色透明的薄釉,使它们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釉下彩,装饰图案或文字在青色透明釉的覆盖下形成各种精致美丽的图案,从而具有神奇独特的视觉效果。水阳江综合治理工程中出土的几件长沙窑瓷器均运用了此种装饰工艺,在器物表面进行大面积的彩斑装饰,或彩斑和模印贴花装饰相结合,使器物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大大增强,从注重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使瓷器审美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