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马文化魅力弘扬蒙古马精神

2021-08-09杨光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2期
关键词:那达慕马鞍蒙古人

杨光艳

摘 要: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蒙古人的一生都有骏马伴随,在茫茫大草原上以游牧、狩獵为生。马在蒙古人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蒙古族;马具

马是蒙古族最亲密的伴侣、最忠实的朋友。蒙古民族对马的挚爱已渗透到血液中,他们用多种方式表达对马的依恋。马具是倾注了他们对马的情感的物件,也表达了他们对马的无限深情。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冥思苦想,精雕细刻,重锤轻錾,制作出一副副披金戴银的鞍具、笼头、马镫等。这些灵巧实用的马具,与心爱的骏马相得益彰,将蒙古民族爱马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马鞍凝聚着蒙古民族的发展历程,它所代表的鞍马文化更是与蒙古族的发展一脉相承。通辽市博物馆馆藏两件精美的马具均是蒙古贵族所使用的。作为皇帝的赏赐和南北方王爷的礼尚往来,鲨鱼皮所做的马鞍充分地体现了蒙古王爷的尊贵地位。

钢鎏金雕花马鞍(图1),明代,钢,长56厘米,宽32厘米,鞍身为榆木,鞍桥与鞍翅钢鎏金雕花,内包软兽皮。富丽华贵,工艺精湛。

鲨鱼皮错银马鞍(图2),清代,银,长50厘米,宽30厘米,鞍身为檀木、楠木,鞍桥与鞍翅包鲨鱼皮,前后鞍桥错银雕刻花鸟、猛兽纹。鞍身与鞍垫以铜银铆钉固定,左右两侧各2个铆钉。

马笼头是常用的一种马具,约束马、御马必要的工具。在骑马的过程中,可以拉动缰绳,带动马笼头而使马停下来。

银马笼头(图3),清代,银,重501克,银丝编制,衔接部位有五个南瓜形银饰,双环铜嚼子与银笼头相连,做工精巧,造型别致,是蒙古族特有的银马具。

铜鎏金雕花马笼头(图4),清代,铜,重1003克,兽皮编制,上饰铜鎏金雕花圆形饰件。铜饰件与兽皮带颜色相近,美观大方,结实耐用。

牛皮银箍马笼头(图5),清代,牛皮,重804克,上饰银箍,衔接部位五个雕花银饰。嚼子与笼头衔接处装饰铜马头圆雕,做工精致,美观大方。

马镫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在马镫没有产生的时期,人们骑乘时需要骑跨于裸马的背上,仅仅依靠抓住缰绳或马鬃来保持平衡,并用双腿夹紧马的腹部,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至摔落下马。但是,这种方法极度危险而且容易让人产生疲劳。马镫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使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都可以骑在马上。

珐琅马镫一副(图6),清代,铜,高15厘米,黄铜质,镫底呈国形,内凹,有圈棱。镫吊和圈棱外沿饰珐琅彩花卉纹。

马棒,是蒙古族集放牧、防身、打猎于一体的多用途工具。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蒙古草原上,时常会有狼群的出现,牧民们为了防止狼群攻击牲畜,常常马棒来抵挡侵袭。

马棒(图7),清代,木,长55厘米。马棒以藤条制作,两端套银箍或骨箍,上端系牛皮绳,便于悬挂在马鞍上或套于手腕。

马棒(图8),清代,木,长41厘米。马棒以藤条制作,两端套银箍或骨箍,上端系牛皮绳,便于悬挂在马鞍上或套于手腕。

马鞭(图9),清代,皮,长62厘米。羊腿柄,饰皮穗,由36根牛皮条编制而成。做工精巧,是蒙古族策马用具。

马鞭主要由鞭把儿、鞭子和鞭扣绳等3个部分组成。从制作材料来看大致分为木制、皮制、竹制等3大类。用兽皮皮条夹红绿粗皮革编成鳞纹、万字、吉祥等图案,坠着几层皮条破成的穗的鞭子叫编制的鞭子(米拉鞭)。有用三股熟皮条拧成的,长约一尺(0.33米),末梢接一截皮筋做细鞭梢儿,把粗端绑在红柳鞭杆上的鞭子叫作熟皮马鞭(苏日鞭)。马鞭:根据不同的马术项目,分为赛鞭、障碍鞭和盛装舞步鞭等。

马印(图10),清代,铁,长67.5厘米,铁制,畜牧工具,用于马臀部打烙印。图案多样,由牧民各自的喜好而定,且有家族性标识。

马印(图11),清代,铁,长46.5厘米,铁制,畜牧工具,用于马臀部打烙印。图案多样,由牧民各自的喜好而定,且有家族性标识。

马印,它用熟铁打制而成,有的是数字符号,有的是图形。这仅仅是马印中的一小部分,因为马印图案种类太多,一般分为太阳形、月亮形、三角形、吉祥图案、蒙古文、银元宝形、弓箭形、汉字形等。马印在蒙古语中称为“塔姆嘎”,本意是印章的意思。给马打印记的习俗起源于氏族社会,其主要功能是区别各氏族的马群,在战争中辨别敌我。给马打印记是草原上的一场盛会,一般在清明或端午前后举行。那天,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牛粪或木柈篝火,通常由一名骑艺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德高望重的牧人执印。待印模在火中烧红,便宣布打印开始。骑手每套一匹烈马,执印者便去打一印记,套马和打印记的场面极为壮观。印记一般打在马左胯骨的中心部位,被烙出的地方长出的毛色与原来颜色不同,所以印记清晰醒目。观赏套马和打马印子的人不仅来自草原,而且来自五湖四海。蒙古族的姑娘们也趁机选择情人,而这也正是小伙子一展自己套马技艺的关键时刻。马印这个看似简单的用具,其实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从初创到成熟,表面的功能是便于各部落管理自己的财产,其内涵却是信仰的表达。

每年七八月份,草原上牛羊肥壮,乳香飘飘,蒙古人聚集在敖包旁,虔诚地祭拜天地鬼神,然后举办隆重的那达慕盛会。那达慕历史悠久,据《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当时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他为检阅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举行“大忽日拉太”(大聚会),这就是最早的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袭至今,每年蒙古草原上都举行那达慕。

在那达慕盛会上,赛马永远是项引人关注的项目,它实际是养马、驯马、医马的一次技术比拼,是蒙古人勇武精神的展示,更是蒙古人爱马情感的释放和宣泄。马在这里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也用忘我的激情和无比的欢愉回应着草原。

从古至今,蒙古人的一生都有骏马伴随的踪影,在茫茫大草原上以游牧、狩猎为生,马在蒙古人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马背负北方游牧民族,转牧场、寻水源、踏坚冰、拓疆土,共同度过艰难险阻,蒙古民族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载入史册,成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蒙古族来说,马既是战胜自然的结果,也是战胜自然的有力工具。它张扬了蒙古族的威风,增强了蒙古族的力量,开拓了蒙古人的视野,推动了世界的文明。

今天,我们以马为媒,搭建起文明对话的桥梁,愿大家通过馆藏精美马具和马文化来认识蒙古民族,挖掘蒙古马的文化内涵、时代价值、精神元素,更重要的是共同体会蒙古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文化,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猜你喜欢

那达慕马鞍蒙古人
草原上的传统盛会
拍马屁
浅析蒙古人的“黄金家族”情结
“马鞍”
喝酒的蒙古人
蒙古人名中的“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