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1-08-09黄晓红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发散思维质疑想象

黄晓红

摘   要: 古诗词因为具有简洁性、篇幅短小、内涵丰富等特点,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和思维开阔的平台。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科特点,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不仅掌握诗词知识,更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 想象   质疑   发散思维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古诗文是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古诗具有凝练简洁又内容丰富、情感含蓄的特点,学习古诗文不仅要了解诗句表面的意思,对于诗句言外之意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需要补充领悟。这就要求学生发挥思维能力,把各种意象在大脑中进行重组再造组合,对古诗进行艺术再加工,对诗意的理解更深刻。教师要充分根据古诗的表达特点,为学生创造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启发想象,促进思维的发展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的心灵就不会思想,一切创造都是以想象为前提的。初中生正是想象力最活跃的年龄,教师要抓住这个年龄的特点,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诗文具有篇幅有限、文字精练的特点,诗文中的省略可以说比比皆是,诗人有意的留白和无心的插柳唾手可得。教师要利用古诗文教学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结合知识经验及感悟能力,对诗文进行第二次创造,补充诗文留下的空白内容。通过学生创造性的填补,对诗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延续。古诗文学习中如果想象力缺席,就缺少了灵魂,教师不能错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比如学习《寻隐者不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非常精炼,字面意思比较好懂。访者与童子的一问三答精简成二十个字,描绘成一幅极具空间感的画面。但在简洁平淡的诗句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这份情感是隐藏在四句诗句背后的,要让学生理解到这层感情线索,学生需要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并没有交代,但是在童子的问答中你能想象出诗人的问题吗?你是诗人你会怎么问,你是童子又会怎么回答?”当学生调动想象力还原诗中描绘的场景时,在一问三答中把诗人开始渴望见到老友,然后因老友不在而失望,在追问老友的具体去向时又触摸到些希望,到最后彻底失望的感情脉络理得一清二楚,将诗人的内心活动非常巧妙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与友人感情看似平淡、实则深厚。

古詩词言简义丰,言已尽而意无穷。教师在学生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后,依据古诗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启发学生想象故事的具体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这种对古诗文进行扩写、改写、续写的练习能够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选取最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地方作为切入点。在学习完卢纶的《塞下曲》后,引导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生动的故事,将军带领部队是怎样把单于包围起来的,大雁受到惊吓后是怎样飞起来的,发出了怎样的叫声,将军发现单于逃走后是怎样布置捉敌计划的,他会怎样想,怎样说?这时,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单于逃走之后,捉单于的行动中会遇到哪些意外?最后战斗的结果是什么?一步步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故事情节,丰富古诗内容,把古诗改编成战争故事。除了鼓励学生改写古诗外,教师还要善于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让学生仿写。比如学完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教师让学生回忆想象春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看到这样的景物你的感受是怎样的,鼓励学生根据新学的古诗大胆地仿写。也许他们的作品很肤浅和稚嫩,但这是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是他们想象思维的成果。当学生交流自己的诗作时,极大地点燃了学习古诗文的热情。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经常做这种意境描述训练,既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之美,有效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勇于质疑,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诗文本身,还有责任带领学生从诗文中走出来、走得远,所谓走得远不仅是知识的拓展延伸。更主要的是思维的拓展延伸,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一种思维的远行,拓宽思维的维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质疑能够催生学生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初中古诗文课堂上,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背诵,忽视对诗文内涵的挖掘,将精力用于名句、名篇的默写,很少强调理解鉴赏,更不会启发学生质疑。要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主动性就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是训练发现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质疑问难,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有问题意识,要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探究者。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比如《赤壁》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咏史诗,赤壁之战发生东汉末期,当时天下军阀混战,史学家认为刘备建立的蜀国是当时的正统,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指出刘备所建立的蜀汉王朝有恢复汉室的责任,人们的政治倾向是同情吴蜀,因为有这种倾向,就把这场战争中的刘备与东吴联军取得胜利看作理所应当的,是正义的、必胜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占主导地位。对于极为精通军事理论的杜牧来说,对于这场战争的过程及结果他是极为清楚的,但是在诗中他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假设,假使当时刮的不是东风,最终的胜败就要改变,历史就会重写。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看问题的角度独特,他站在更高的层面评价这场战争、评价历史人物,摆脱了大众思考问题的窠臼。杜牧作为一个诗人身上有独特的历史见地和大胆的质疑精神,这首诗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典范诗作。学习《赤壁》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晚唐诗人杜牧大胆质疑了赤壁之战的结局,认为这场闻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充满偶然性,他的质疑有合理性,古人就有这样的质疑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们开动脑筋,能不能来质疑诗人,假设没有东风,周瑜与刘备联军一定会败吗?你觉得诗人杜牧来到赤壁江边,看着眼前的滚滚流水,回忆起那场定格历史的战争,脑海里浮现名垂历史的周瑜,他的内心会涌起怎样的情感”,请用“我猜此时诗人……”为敞开式问题讨论。在质疑和讨论中,学生自然会进一步理解诗歌思想,渐渐走近诗人。

三、多角度的思考,帮助学生逆向思维的形成

逆向思维是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突破惯有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反其道而行,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观点逆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教师在教授古诗文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思考问题时从多角度打开思维、活跃思维,更加符合现代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诗歌的语言不符合语言逻辑、不规范,但是有艺术性、感染性和创造性,完全归结于诗人独特的思维。我们学古诗词,不仅要欣赏诗人创造出来的诗意和浓浓的意境,还要“温故知新”。温故就是诗文本身给予我们的知识点,而从古诗中悟出新意,从老瓶中倒出新酒,就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就是“知新”,“知新”的最有效途径是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在诗词中运用得较成功的例子是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在写词前写道: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笔下梅花孤独寂寞衰败、不堪风雨摧残的形象,这是由于当时陆游主张北伐的愿望落空又遭受到主和派的打壓排挤,极为消极沮丧又无可奈何,所以他笔下的梅花正是当时陆游自身境遇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梅花不畏风雪傲然挺立、英姿勃勃的凛然风骨,这是毛泽东结合当时的严峻的斗争形势,借梅花表达了不畏困难、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决心。自古诗体多途,教师要善于利用古诗词,积极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者另外一个方面考虑问题,打破思维定式,避免学生形成“从来如此”的思维。比如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中,课本及教参都是站在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赞扬的是曹刿的军事才能及卓越的政治眼光,讽刺了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幼稚可笑。这里的鲁庄公是一个反派角色,通过他的愚蠢衬托曹刿的不凡。教师抛出问题:如果我们给这篇文章以鲁庄公为主语起一个新的名字,你会起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开始站在鲁庄公的角度看问题,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鲁庄公是一位不畏强敌、能够取信于民、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站在鲁庄公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把鲁庄公评价定位为一个好君主。这种评价对当今社会同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这是学生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见解,他们打破思维的模式化,从定势思考方式跳出来,逐渐培养新思维。教师运用逆向思维巧设问题,这个环节最好在完成课文教学任务之后进行,提出此逆向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充分发挥课文的教育功能及审美功能。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能够让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客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未来人生有着积极指导作用。

四、类比迁移,培养思辨能力

比较阅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个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类比迁移可以分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两大类,把相同的题材、不同立意的作品进行比读;把相同的情感、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比读;把相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读。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让诗歌教学更有吸引力。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打破常规教学方式,把多篇古诗安排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比较、归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学习,让学生在类比迁移中更加透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教师可以把杜甫在不同时期的诗篇安排在一起学习,在《望岳》中读到一个意气风发、怀抱着一腔建功立业理想翩翩少年。在《春望》中读出内心焦虑至极、忧国思家的凄苦羁旅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读出一个孤独悲伤的衰老多病的身躯里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的杜甫。在比较教学中,学生才能清晰明了地感受一代诗圣杜甫的心路历程,也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发展历史,但学生最能真切感受的是杜甫自始至终未曾改的对时局的忧虑,对劳苦大众的悲悯情怀,学生真切理解了杜甫被尊为诗圣是实至名归的。通过对比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感受感情的变化,学生对于作者所处时代特征的感受更深刻。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不但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培养培养思辨能力、丰富文学积累,而且使诗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教育不是用知识把学生的脑子填鸭式地装满,而是把心灵点亮。读书是为了思考,只要把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全部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其实教育的本质是开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素养,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善于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墨守成规,要积极创新,为学生多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才能使古诗文教学变得新颖而鲜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古诗文学习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侯正红.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质疑能力[J].学语文,2016(3).

[2]侯变变.浅谈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2018(1).

[3]施红亚.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12).

猜你喜欢

发散思维质疑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