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
2021-08-09汤瑶
汤瑶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具有感染力,必须提升教学亲和力。应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用“情”,具有吸引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亲近时代、亲近生活;在课程教学方法上用“和”,不仅要改进教学言语方式,实现教学语言去权威化与语境化的完美结合,还要创新教学载体,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的结合;在授课教师的人格上用“力”。提升教师的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 亲和力 提升路径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69-72)。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就要在教学内容上用情,在教学方法上用和,在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上用力。
一、课程内容的感染力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亲和力的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不仅为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指引了方向,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还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及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和完善。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少数老师为了博取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兴趣,大量讲解流行网络新词、网红新闻等;一些老师为了展示自己学识渊博,习惯性地向学生讲解大量专业术语。结果是一方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偏离了方向,无法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抵触情绪,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课堂精彩,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使课程内容亲近时代、亲近生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要亲近时代。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纯的说教课,是与时代紧密相结合的社会德育过程。内容是随时代而更新的,当我们处在不同的时代时,时代的发展赋予的内容应是符合该时代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矛盾、新目标、新部署,这些新内容都应该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拥抱时代、与时俱进,也使得学生愿意接受认同思想政治理论。具体而言,亲近时代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完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中。第二,要意识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将会受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在课程内容上应增设职业道德教育及创新创业精神教育的环节。第三,要根据实际情况增添与时俱进的国际新闻或国内有影响力的时事政治,以及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热门话题。第四,以前人的优秀成果为基础,将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的精华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中。只有不断丰富和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赋予其时代气息,才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亲和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要亲近学生。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以理论的形式存在的,具有一整套学科话语体系,是学科多年以来不断发展的产物,具有抽象性和时代性。理论教育内容一方面要在完整的学科体系下开展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具体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具体的生活与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有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仅着重于政治教育,还要将道德素质、民主法治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学生的具体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特点和生活场景有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更贴近班级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具体的生活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注意因材施教。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的理论内容,使大学生的生活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一定的社会性。与此同时,课程内容中可以多展示学生耳熟能详的榜样,用榜样人物的崇高精神、英雄事迹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只有理论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亲和力。
二、课程教学载体的融入力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亲和力的手段
课程教学载体具有融入力是指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或信息与教育载体完美融合,能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强化他们的思维意识的能力。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课程教学载体,能够把课程内容融入学生的头脑深处。其中,教学话语的改进、去权威化和语境化,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中新媒体的引入,使得课程教學多元化和时代性,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
(一)改进教学言语方式,实现教学语言的去权威化、语境化。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是知识传播,思想文化传递最基础最广泛的教学载体。十九大以来,在中央和各教育部门的共同指导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奋斗下,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逐渐完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与学生的亲和力方面仍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教材话语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话语一般以政治话语、官方文件话语为主,由该学科强烈的政治性的本质特点决定。导致学生觉得教材太权威官方,有距离感,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材话语的去权威化需更进一步。在教学话语方面,教学语言是完成教育活动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教育者对教材话语的转换不够充分,在课堂上容易以较强理论性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政治宣讲、思想灌输与道德教育,导致课堂缺乏趣味性,影响学生抬头率。因此,教育者的教学话语应情景化,不断创新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首先要提升教材话语的亲和力,“多用学术语言,学术范式表述或转达中央精神和领导言论,协调好教材政治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在教材编写上应多用学术术语和学术范式代替政府官方文件及他们想要传达的思想,做到教材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统一,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更新话语方式和话语的表达方式,使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能够实现完美转换。
(二)丰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载体的多样性、时代性。
教育教学内容以设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作为载体教授。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载体,保证教育载体的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要善于运用网络载体,保证教育载体的时代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不能照本宣科地只运用一种或两种教育载体,忽略其他教学载体的存在,需要通过综合各种教育载体,实现教育载体的多样性,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教育载体的选擇要依据课程目标、教育对象而定。课程目标不一样选择的教育载体不一样,多重教育目的共存,教育载体可以选择多种,也就是同时运用几种教育载体。显然,教学对象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不同使其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素养等也有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种教育载体的综合运用更能体现其亲和力,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特点,科学选择一种或几种主要的载体;遵循学科知识的发展规律,在不同时期的教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育载体。根据新时代学生生活和学习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载体才能使学生喜爱并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三、教师的魅力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亲和力的关键
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缺乏较高职业素养和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新时代的学生了解不够,一些老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对学生的话语体系不够了解,课堂枯燥乏味。
(一)提升教师的思想魅力。
只有政治信仰明确,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才能有效教育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信心地向学生传递国家赋予新时代学子的社会使命和国家责任感,同时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意义,使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一方面,教师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教育教学中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习信念产生影响。如果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会不知不觉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领他们学习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促使学生道德品行一直在积极向上的道路上前行。陶行知曾说:“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怎么能做教师呢。”另一方面,教师的政治信仰要旗帜鲜明。政治信仰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及高度的政治纪律性。新时代要求教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绝不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传播反党反政府的言论和思想,始终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气质、品德和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教育工作者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意模仿科任老师的崇高品格和模范行为。人格魅力的力量是抽象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散发的魅力越大,越容易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喜爱度。因此,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培养良好的性格、自信乐观对于教师来说极其重要。面对充满青春活力的新时代学生,教师亲和力的提升必定要求教师是阳光自信、充满正能量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热情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会让整个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学习氛围和谐融洽。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提高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来源,其次,要言而有信。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使教育学生和自身的外在行为保持有效统一,学生才能更加信服、亲近教师。最后要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关爱和尊敬学生,教学相长,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增强亲和力,自然吸引学生主动亲近。
参考文献:
[1]涂刚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四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67-468.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