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课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2021-08-09杨燕
杨燕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教学”的手段,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效率.本文基于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课前自主微课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运用课堂以学定教提升学生自主能力”“通过课后师生互联网交流巩固学生自主能力”三点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广大同仁能够探寻出一条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创新路径,以期进一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互联网+”大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尝试与研究》,立项号GS[2020]GHB3759
前 言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教学已经从“多媒体”教学时代,正式步入了“互联网+”教学时代.传统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互联网+”的最新技术应用,为学生们构建了智能化、多元化、便捷化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巧妙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数学学习环节,课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中集中帮助学生解答学习问题及困惑,课后通过互联网媒介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学习过程,实现了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以下结合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特点分析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于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越俎代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难以实现自主能力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尝试着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学生习惯被动学习的教学“顽疾”.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运用微课途径,对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了积极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教学,使学生通过观看声情并茂的微课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微课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切实实现了教学效能发展[1].教师也可以基于微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在微课学习基础上,更好地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发展自主能力[2].最后,在现行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中,还需要充分发挥 “互联网+”作用,对学生进行后续的互联网学习指导,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收益.
可见微课教学具有“直观性”“自主性”“便捷性”“持续性”的教学特点及优势,十分利于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运用.教师运用微课教学手段,可以实现数学教学获得质量及效率的协同提升.
二、利用课前自主微课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在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准备阶段,我们更加倾向于自主制作,由教师亲自为学生整合微课视频.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而采用他人制作完成的现有的微课教学视频,但是这样的微课教学难以完全适用本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因此由本班教师自主制作微课视频是较为适应的.在教师完成微课视频制作之后,应当依据“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上传微课,以便学生下载并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这样“先学后教”的微课教学模式,既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优势,也能够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在学生开展自主微课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在后续的课堂教学阶段集中解决.
例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课的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本班级学生实际学情,自主编创了相应的微课视频.视频中根据分层教学原理,为不同层次学生均设置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共分为A、B、C三个等级.课前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的学习层次完成对应的学习目标,其中高层学生完成A目标,中层学生完成B目标,下层学生完成C目标.其中A级学习目标为:“根据微课教学视频内容,自主编写一道需要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的应用题,并且进行自主解答.”;B级学习目标为:“根据本课知识,自主编写一道一元一次方程例题,并取选相应解方程方法进行解答.”;C级学习目标为:“自主解答微课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例题.”在微课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通过互联网将微课上传,由学生下载后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注重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解决学习问题.
三、运用课堂以学定教提升学生自主能力
在学生课前开展有效的微课自主学习基础上,教师应基于问题导向,根据学生在课前自主微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以学定教”式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再次重温微课教学视频,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再次进行相应的自主学习,让小组中的学生互相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例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请学生展示自身遇到的学习问题.如下层学生A表示,他在利用解答微课教学视频中出示的问题“7(x+2)-6=6(x+1)+5”的过程中,感觉解方程的步骤过于烦琐.教师就要对学生A讲授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每个步骤的意义和作用,先对于左右边进行开括号与合并同类项的处理,使方程两边都实现最简,计算出“7(x+2)-6=6(x+1)+57x+14-6=6x+6+57x+8=6x+11”;再将方程两边同时减6x,得出“x+8=11”;然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8,得出“x=3”的结果.如中层学生B表示,他在自主编写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总是不能使解方程的解为整数解.教师则要学生B先出示他所编写的一元一次方程,与其共同分析原因.在学生B列出:“3x-5=7x”的一元一次方程之后,教师先带领学生B进行解答,利用移项将“7x”移到方程的左边,将“-5”移到方程的右边,得出:“-4x=5”,之后解出“x=-114”的答案.教师此时要根据学生B的问题进行指导,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更方便,我们可以先设定好x的整数值,再进行编写.如先设定x=2,再设定方程左边为“2x+7”,继而根据“x=2”,算出方程右边“11”的值,即可编写出方程“2x+7=11”.如高层学生C表示,他所设计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得出的答案不符合实際情况,并展示他编写的应用题.“一班的人数是二班人数的90%,二班的人数比1班多7人,分别求一班、二班的人数.”之后教师要学生C所在的小组进行解答,解题过程为:“设2班人数为x,x-7=90%x10%x=7x=70,则二班人数为70人,一班人数为63人.”但一个班级并不可能有这么多名学生,题目答案不符合实际情况.学生C遇到的编题问题与学生B遇到的问题类似,在编写问题之前没有提前设定问题的结果值,教师可以将学生C编写问题的“二班人数”改为40人,则“一班人数为36人”,因此“二班人数比一班人数多4人”,从而得出题目“一班的人数是二班人数的90%,二班的人数比一班多4人,分别求一、二班的人数”.此时设二班人数为x,解题过程为:“x-4=90%x10%x=4,x=40,则二班人数为40人,一班人数为36人.”这样提前设定结果值,能够使应用题更加符合实际.在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这样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导解决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问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获得更为突出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