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1-08-09王军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课外课外阅读文本

王军

阅读是一种思想交流,也是一种知识积累的过程。对小学生而言,不同的课外阅读材料对小学生的性格养成、知识积累以及人文素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帮助小学生学会阅读,喜爱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丰富活泼的课堂氛围,学习擅于利用形象思维,这些都是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的前提。让小学生热爱阅读,就要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学习兴趣。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引导。教师可以不定期开展朗读活动,让学生养成朗读的好习惯,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然后组织定期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感受,提高互动性,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兴趣。另外,让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就要让学生们体会到阅读的魅力。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在阅读评析的环节中,适当增加自我的展示,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在文学世界里徜徉的快乐和满足,逐渐积累对课外阅读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统编版《牛郎织女》一文时,这是一个民间传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故事的吸引力,带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首先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全文刻画的勤劳、关心他人、乐观的牛郎角色,然后启发学生牛郎因这样的性格特质而赢得了老牛的倾力相助,并且收获了织女的芳心。从课文中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引申到古诗词中有关牛郎织女的作品,让学生自然从课内产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引入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和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讲解故事。

二、立足教材内容,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教材是最好的素材,里面融入了编写专家的智慧结晶,通过学好课内文章,领会课内文章的魅力,才能有能力接受和吸收课外阅读的内容。立足课本进行课外拓展,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课内分析课本的所学技巧,进行课外探究学习,经过这样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内文章的分析中,不要太过狭隘,要适当地铺垫,便于学生了解作家和其写作特色,从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去切入课外阅读,将大大缩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排斥感和陌生感。

比如在统编版教材中,特别设置有《快乐读书吧》的章节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部分教材安排,这是引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良好素材。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率先了解文本内容。六年级上册的主题是“笑与泪,经历与成长”,学生可以在课下阅读《草房子》和《小兵张嘎》,制定阅读计划,每天分配合理的阅读量,从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故事情节,进行摘抄和记录,书写读后心得,用于读书活动时,进行阅读体验的分享。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体验,从作品中的经典片段体会人物成长中的笑与泪,通过分享和交流,感受到从阅读中跟随主人公一起笑和泪的过程,从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讲授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

方法永远是共通的,尤其是在阅读方面。教师针对不同的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文本的分析方法,并延伸到课外阅读的材料中,这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一步。阅读的方法包括有:朗读法、默读法和泛读法、精读法,不同方法适宜不同的文本,进行不同文本的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灵活处理能力,也需要教师在课内文本的讲解中,逐渐引导学生掌握。

比如在学习统编版《摔跤》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演绎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的场景,表演小嘎子眼疾手快的特点,尤其注重把握文本中的几个动词:转了三四圈的“转”、三抓两挠的“抓”和“挠”、揪在了一起的“揪”、扳不动的“扳”、钩腿的“钩”等,生动体现了人物的动作。从分析人物的关键动作入手,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分析课内文章获得的一个阅讀方法,可以引申到课外,进行相关描写人物的阅读篇目。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助的过程,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方面是有差异的,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做到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让课外阅读变成学生热爱的事情。通过课外阅读,滋养小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茁壮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猜你喜欢

课外课外阅读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