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目标定位及课例分析
2021-08-09李红婷
【摘 要】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定位不够清晰,没有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及专职任课教师,导致在学校学科课程和劳动教育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教育没劳动”“有劳动没教育”的现象。文章从劳动教育的国家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育人功能,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案例的开发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引领;目标定位;育人特色;案例
【作者简介】李红婷,教授,山东省首届小学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儿女在勤劳的劳动中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培养了团结友爱和互助协作的精神,在国防、科技、建筑、工农业生产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方针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劳动教育的定位和要求不够清晰。因此,长期以来中小学校没有设置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并且很少有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尽管我国中小学在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课程中有劳动教育的内容,但是缺乏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劳动经历,可谓“有教育没劳动”。有些学校开设了一些劳动教育课程,但却把劳动教育课开设成了劳动体验课、劳动技术学习课等,尚未达到劳动育人的效果,可谓“有劳动无教育”。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缺乏对劳动教育内涵和目标定位的理解,缺乏对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与方法的指导,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停留在碎片化、技术化层面。无论是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还是服务性劳动,仍存在学生劳动机会缺失的现象,如日常家庭劳动由家长包办,学校劳动由清洁工承包等。
一、劳动教育目标定位
新时代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急需在学校教育中推进劳动教育,需要深入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国家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创建劳动特色育人体系。
一是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国家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7月7日,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的全面部署,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价值引领、理论遵循和实施指导,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和践行。
二是明确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育人功能。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在实施中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三是确立劳动教育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在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下,确定了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学段要求: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小学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初中阶段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来安排劳动教育的内容;高中阶段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显然,劳动教育目标具有多维性和融通性的特征,有助于完善和优化学校“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是创建劳动特色育人体系。由于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在地域资源、文化传承、经验基础、队伍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建适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劳动教育。如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民俗文化特色鲜明,被评为济南市特色学校,学校开发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系列课程,使劳动教育更好地支持和优化学校的整体育人体系,达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劳动教育的课例分析
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以“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理念,构建了传承类、整合类、拓展类等民俗文化课程育人体系,开设了80余门特色课程,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德育示范学校。学校还承办了全国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行活动等,成为济南市特色发展的窗口学校,在省内外教育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学校构建了“工艺劳动育美”“节庆劳动育情”“民生劳动育本”的“三育”劳动育人特色课程体系。以下结合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分别展示该学校“工艺育美”“植物育情”“民族传统体育”三个劳动教育模块中的一个课例。
课例一 造纸工艺及其创意设计
为弘扬民俗文化特色,学校围绕民俗、民风、民情,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探究课程。其中“工艺”模块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主题课程:面塑、泥塑、造纸、刺绣、汉服等。这些课程是人类历史劳动中传承下来的智慧,是基于人本的活态文化,是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而造纸工艺是学校“工艺育美”模块课程的五个主题之一。造纸工艺主题课程涉及美术、科学、数学、语文等学科,该课程体现了美育与劳动课程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及动口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审美鉴赏能力。
(一)造纸工艺主题课程的目标定位
造纸工艺主题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了解造纸术的历史文化、纸的分类、传统造纸工艺、现代造纸工艺;体验传统造纸生产与制造的劳动过程;能对传统造纸进行创新设计,制造独具特色、富有审美情趣的纸,并用自己创造的纸对生活用品进行设计应用。通过造纸工艺这项传统工艺的再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生可以在体验工农生产、创造产品中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审美情趣,感受中国劳动人民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
(二)造纸工艺主题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实施要求
造纸工艺课程主要分为四个主题:传统造纸、创意造纸、产品设计、实践应用。这四个主题呈现出由传统到现代,由技术到艺术,由模仿到创新的进阶式内容体系。
课程实施采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拉近学生与造纸文化的距离。如学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观看视频,感受造纸文化,学习造纸工艺。另外,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将课程生活化,带学生现场参观造纸厂,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幸福感,提高资源保护意识。课程内容设计通过主题课程进行研究,设置情景,以实验的方法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造纸工艺主题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参与劳动发展的过程;注重鼓励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差异,及时调整、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发展;注重多元性评价,从劳动技术、审美、文化、创新实践等多角度评价,激励学生发展内在动力。评价方式尊重多样化,如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评和互评,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体现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课例二 菊花培育及其创意设计
学校整合了劳动、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师,组成主题课程团队,在学校“植物育情”模块课程中开发了“菊花培育”这一新主题。大家一起搜集相关的菊花诗文、菊花品种、培育知识,以及菊花用途价值的图片、实物、音视频资料等,同时在校园培植园中开辟菊花培育基地,融合校外相关社区、家长资源,研制主题课程方案、实施路径、教学评价及相关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兴趣盎然,思维异常活跃。
(一)菊花培育主题课程的目标定位
菊花培育主题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丰富的菊花知识,感受从古至今人们“偏爱菊”的原因,认识菊花的多样美,同时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育菊的活动中育情,感受“偏爱菊”的劳动之辛、合作之力与劳动之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语言建构及科学精神等素养的发展。
在制订上述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预设目标与学生课程达成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教—学—评一致性,运用逆向思维,制订了以下具体目标:1.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组成“诗海拾贝”学习小组,通过读书、网络检索等方式,查找、背诵、积累更多的咏菊诗文,让学生感受浩瀚文学书海中的“菊之韵”;2.劳动教师通过音视频、书籍资料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菊花的培育知识,从菊花的培育土壤、生长环境、扦插、分株、施肥、打顶等方面出发,让学生懂得育菊小知识,感受菊花的耐寒本性,即感受“菊之性”;3.美術教师通过展示精美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菊花品种的多样性,欣赏菊花的天然姿态和美好造型,感受“菊之形”;4.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及班主任,带领学生到花房、药房、花店等进行实地采访、交流,让学生了解菊花在生活中的各种含义,以及菊花的环保、药用、食用等价值,感受“菊之用”。
(二)菊花培育主题课程的内容结构与实施
为了有效落实课程实施,践行课程体验,教师将菊花培育主题课程分为诗文诵菊、采风识菊、辛勤育菊、多彩品菊等小主题,同时协助学生分别研究各个小主题可能的实现路径。如在“辛勤育菊”主题活动中,在组建种植团队和制订种植方案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如花房负责人、工具管理员、观察小记者等,帮助学生研究实践路径:了解种植技术—选择种植品种—优选种植器具和土壤—记录种植过程—分享种植的阶段性成果—选择成果多样化展示形式—成果评选与推广。在劳动过程中,要及时做好育菊记录,在甄选土壤、扦插育苗、打顶抹头等劳动环节,整合校外有关育菊方面的社区、家长资源,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到学校指导。学生在参与劳动育菊的活动中,体验到了育菊的辛劳与乐趣;在合作探究中,共享菊花的智与趣。育菊,是在育情,也是在育人。
(三)菊花培育主题课程的多元评价
菊花培育主题课程的评价方式有:1.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2.运用过程性图片、视频、讲解和作文等多种现代化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纪实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3.通过评选朗读者、小画家、宣讲员、最美劳动者、最具创新者、最佳合作者等,发放喜报、颁发奖章等。如在“多彩品菊”主题活动中,通过课例、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对菊花的了解、理解,以及育菊的收获等,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多舞台的方式展现出来;语文教师开展“古今诵菊”诗文汇,让学生吟诵诗文及对诗文配图;美术教师进行“妙笔画菊”丹青展,引导学生观菊、画菊、染菊、展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研发“多样菊用”整合课,课堂上师生可以泡菊花茶、讲菊花药、做菊花囊、食菊花饼、插菊花篮、写菊花语等,让学生感受菊之生活美。
课例三 沙包设计及其创意游戏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具有发展民族文化,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作用,同时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教育价值。沙包设计及其创意游戏是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模块课程的一个主题课程。民俗文化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民族传统体育”主题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不同年级开展的主题课程有以嬉戏为主的跳绳、扔沙包、跳皮筋、滚铁环、抽陀螺;有以节庆习俗为主的云南竹竿舞、江西抖空竹、福建舞龙舞狮;还有以竞赛为主的内蒙古摔跤、东北雪橇等。
(一)沙包设计主题课程的目标定位
沙包设计主题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沙包运动、缝制沙包、学习和创新沙包游戏、组织沙包比赛等活动中,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感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聪明与智慧。在促进学生发展文化传承、审美鉴赏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体育精神,让学生体会劳动伟大、劳动光荣、劳动美丽等劳动观念。
(二)沙包设计主题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沙包设计主题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沙包的选材、设计、制作以及创意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等内容。沙包设计主题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劳动和创新创意的积极性。如在选材环节,在重视色彩鲜艳、材质耐用、搭配和谐等基础上,要发展学生厉行节俭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收集家里或亲戚家的碎布料、旧衣物等;在制作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先上网查阅多样化的沙包图片,然后采访家人或民间艺人,了解当地沙包特点及其制作方法等。
(三)沙包设计主题课程评价
本主题课程评价重视学生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创意等能力,重视促进学生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语言表达等素养。在评价方法上,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作品评价与成果展示评价相结合等。如过程性评价包括沙包布料的选择及色彩的搭配、沙包创意与缝制、填充物的选择与实用性、创意沙包制作多样化与成果展示水平等指标;作品评价与成果展示评价包括个体创意评价、小组集体创意评价、班级与年级展示成果评价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有教育没劳动”“有劳动没教育”的现状,最关键是要对劳动教育进行目标定位。要认真理解劳动教育的国家战略部署,明确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育人功能,确立劳动教育目标,并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彰显劳动教育特色。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系列课程中,使劳动教育更好地支持和优化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达成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勞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注:课例一、二、三分别由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甘艺霖、吕润辉、高成成提供。)
(责任编辑:罗小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