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体育文化自信的困境与出路

2021-08-09裴肖肖万发达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出路文化自信

裴肖肖 万发达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探讨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体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联,并对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新时代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出路进行探索,旨在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促进文化自信提供可鉴性的理论参考和施策依据。研究发现:新时代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存在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和体育课程的重视不足、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不足、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不足、硬件条件有待提升等困境。进而提出如下针对性建议:培育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观念;优化体育课程建设;强化课外锻炼与全民健身生活化;大力弘扬和创新民族体育文化;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等硬件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体育文化;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21)04-0082-05

Predicament and Way Out of School Sports Culture 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PEI Xiao-xiao,WAN Fa-da

Abstract:Using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data metho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system analysis method to explore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sports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culture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the p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way ou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sports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he exploration is aimed at providing an appreciabl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olicy basis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power and promo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here are dilemmas such as declining physical and health conditions of young people,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sports culture an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sports courses, insufficient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activities, insufficient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hardware conditions to be improved. Then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ertinent suggestions: cultivate the concept of sports and health in the new era;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engthen extracurricular exercises and national fitness life; vigorously promote and innovat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strengthen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and other hardwa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New era;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ports culture; Dilemma;Way out

黨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并通过《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驱动青少年重视和开展体育运动,中国成为体育大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体育强国建设,折射出新时代对体育的新定位,折射出党和国家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健康需求的高度重视。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学校体育文化,是在学校特殊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通过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课外体育锻炼、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式所形成和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1体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联

1.1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文化一旦内化于心就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文化自信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而且可以深入人的一切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而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智力、精神财富,是彰显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强大的特殊文化现象,因而应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1.2体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联系

纵观历史,中华体育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孕育、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先秦之“六艺”已总览德智体全面发展之要领;鸦片战争以前,以武术、健身气功、摔跤和其他民间体育活动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盛行;鸦片战争后,西方体育项目如田径、足球、篮球等迅速传入中国并发生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在逐年加大,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发布实施,明确提出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同时,《纲要》对我国未来30年的体育发展机制、体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体育产业及体育文化建设,以及体育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作出了全方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这一新机制建设将是引领中国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引擎;到2035年要达到国家的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方面实现质的飞跃,这一体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变革将会给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在全民体育方面,《纲要》提出要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竞技体育要有更高的国际影响力。而到2050年,我国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道路到实现新的突破,尤其是国民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以及我国体育事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要走在世界前列[2]。随着国家对体育重视的加大,近年来,中国健儿在国际赛事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体育文化也隨之迎来了春天。中国体育发展史表明,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百年奥运梦想成真”,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展示的不仅是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更多的是人民健康的优劣、国家形象的好坏,以及中国文化,包括体育文化的自信[3]。

在我国走向文化自信的路程中,体育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为文化强国注入体育元素,是推进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4]。

2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

随着党中央体育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以及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体育文化的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元。但是不可置否,新时代、新形势对体育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是一个国家传承、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体育文化乃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体育文化自信,首当其冲应当思考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建国以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也在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2.1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8》,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下滑情况虽然得到遏制,但肥胖和近视率仍然偏高。2019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学生在疫情期间用电脑或手机上网课,运动量也大大减少,这势必导致青少年的视力快速下降,体质状况更加堪忧。

2.2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和体育课程的重视不足

青少年体育活动主要由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组成,而青少年体育活动主要又在校内开展。并且目前还存在体育课程被挤占和挪用、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体育课程泛化发展等现象。出现体育课程不够被重视的重要原因在于对师生对体育作用的认识不到位,部分仅停留在体育的健身作用上,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5]。

2.3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不足

在具体实践中,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以及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远离或逃避现实,不愿意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华中师范大学王一民博士对五所大学近4 0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73.7%的大学生缺少至少每周三次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管原因是缺乏锻炼兴趣和缺少锻炼认知,客观原因是大学体育教学体制设计和课外体育锻炼管理局限[6]。

国内一些名校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做出了顶层设计并具体实施。近年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通过APP监控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并将其作为期末体育成绩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学校纷纷效仿。

2.4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不足

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与融合。近代以来,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在大学校园长期占有主要阵地,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主流人群的吸引力不足,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部分传统体育项目甚至“濒临灭绝”,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和内容逐渐被“异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而政府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与扶持力度不足,学校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缺位,存在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教育和传播不够、传统体育项目教师不足、合理加工和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教学融合不够等问题[7]。

此外,还存在体育精神和健康理念的传播不足、体育特色与品牌不突出、体育相关的制度规范不够健全、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等问题。

2.5硬件条件有待提升

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国家在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器材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学校体育文化各种显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有较大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此外,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率不高、资源闲置、改变设施用途、体育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较为普遍。

3新时代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出路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本文认为体育发展应当从学校青少年着手,当前把不断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应关心关爱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可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

3.1培育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观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蔡元培先生为了提高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高瞻远瞩地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并提出“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8]。这一体育理念也适用于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就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总结全球的研究发现,在影响个人健康与寿命的四大因素中,生物学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卫生服务占8%,生活方式与行为占60%。人人健康,才能全民健康。如果每个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就有可能实现。为此,学校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多用师生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体系和途径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引导师生树立健康意识,有效提高师生参与体育意识的自觉,让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共同行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加强学生运动锻炼,如加强在线体育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体能,并布置“每日一练”的作业,督促学生加强练习。还可以组织课堂身体素质比赛,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都能有效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并促使其逐渐养成运动习惯,进而接受“健康”的理念。

3.2优化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课程建设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当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首要环节。2016 年10 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它贯穿于各学段,体现在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9]。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 大素养[10]。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其他各个素养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体育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社会发展、智力发展、道德发展。为此,学校要摈弃过去体育教学只注重技能和知识传授的传统观念,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体育课程建设顶层规划,建立健全体育课程的相关各项管理制度,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保障体育课程教学高效运行。内容设计上,要着眼于学生现实和未来需要,以健康生活核心素养为主导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开展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改变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变成有运动量、有技战术、有比赛的“三有”体育课[11]。教学方法设计上,利用教学资源库等现代手段,把抽象的体育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调动学习兴趣;注重活动和比赛等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分析问题等能力;通过微信及其它平台,增进体育课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3.3强化课外锻炼与全民健身生活化

这是筑牢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体育之基。从2006年教育部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锻炼身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均要求“强化课外锻炼”。为此,学校要合理设计课外体育锻炼方案,引导学生制定个人锻炼计划,切实发挥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挥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把全民健身计划做成全民幸福计划,让使师生充分体会到体育的幸福感获得感。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所拥有的橄揽球、棒球、篮球文化是学校的重要名片。这些优势体育文化提髙了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生源。那么,我国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文化节、支持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发展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并打造一批体育文化品牌,让学校体育活动充满生机。如果所有大学生都养成了运动习惯并具备了健身理念,定能有力推动全民健身的生活化。

3.4大力弘扬和创新民族体育文化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成熟的民族体育文化,越是能够为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世界各国在进行国家软实力的竞争时,都在积极展现本国的文化特色。这对于西方文化霸权和体育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显示日益被边缘化的现状。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近千种,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群,学校应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打造品牌项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走的更高、更远[12]。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健身法、武术等都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侧重养生,追求人体生命整体与自然及社会和谐统一的特点。而重视养生、珍惜生命是每个人,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的主要建设者的大学生更要倍加关注。

据此,一些学校可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开设体育文化方面的选修性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体育文化知識,参加体育文化活动,聆听体育技能讲座,来提升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依托公共场所、主流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开展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工作,进而提升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认知度,推广和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另外,要以举办健身活动、体育赛事等为载体,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红色体育精神,树立健身榜样,讲述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13]。

3.5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等硬件建设

体育场馆建设及配套设施器材的投入、体育建筑、体育雕塑等硬件条件,能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体育硬件建设既要满足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要求,又要满足普通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育健身和体育休闲娱乐等需求,且尽可能地满足普通学生的需求,建设好如篮球场、运动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健身中心等参与人群众多的体育场地,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建设好体育雕塑、体育建筑等校园文化和学校形象的名片,为宣传学校体育文化提供审美支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制度,使其与学生的作息时间、体育习惯等相匹配,促进体育场地设施的高效利用。此外,促进体育场地设施与社会之间互动共享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考虑到维护校园安全和设施保护,可采取实名验证制度和值班安保制度,并将学校体育设施维修基金纳入国家和省财政预算。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实现学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学校同时也能够从社会当中链接更多的体育资源以及其他办学资源。

4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代,体育文化需求构成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党和国家也对新时代的体育文化事业也作出了新的规划和部署。而学校作为育人之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应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推动繁荣体育文化,不断增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下我国破解发展困境的关键,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体育文化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相关工作和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不断展现出蓬勃生机,在学校体育发展的前进要求下,不断展现出美好愿景。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任然面临着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和体育课程的重视不足、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不足、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不足、硬件条件有待提升等问题。在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抓住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等战略机遇,针对现存问题,要重点培育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观念、优化体育课程建设、大力弘扬和创新民族体育文化、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等硬件建设。应充分适应新时代对体育文化的要求,积极探索新时代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加强体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联,推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Z].国务院办公厅,2019-08-10.

[3]谢罗希,梁冬冬.“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3):50-53.

[4]馬卫宾,熊文,潘丽英.我国实现大众体育强国“梦”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剖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5):42-48.

[5]苏颜博.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1):78-82.

[6]王一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8):82-86.

[7]付杰,吕品.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体育运行机制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2):54-60.

[8]王増明.试论蔡元培的体育思想[J].体育文史,1985(2).

[9]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10]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11]季浏.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主题报告摘登[J].体育教学,2018(1):6-9.

[12]周平,黄元骋.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旅游品牌研究—以内蒙古那达慕旅游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6):41-46.

[13]刘海英.广东优秀体育文化资源与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探索——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37(3):101-103,120.

[14]朱乔.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的演进与缺失[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18(12):54-58.

[15]李家骅,王少春.论虚拟体育文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18(3):29-32.

收稿日期:2020-09-30;修回日期:2020-10-26

作者简介:裴肖肖(1998-),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通信作者:万发达(1975-), 男, 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出路文化自信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